儂智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儂智高塑像

儂智高壯語:Nungz Ciqgau;1025年—1055年)是宋代中期廣源州蠻(現稱壯族,越南稱為儂族)首領(北宋廣南西路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廣淵[1]),發動起事,被宋朝將軍狄青打敗,逃往大理國

生平

出身

儂智高早年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能寫文章,曾考進士不中[2]。其父儂全福為當地勢力最大的部族首領,於1029年後在當地建立「長生國」(一作「長其國」),自稱「昭聖皇帝」,立其妻阿儂為「明德皇后」,封儂智聰為「南衙王[3]。儂全福一度依附大瞿越李朝,但不久又宣布獨立,不接受李朝的宗主地位。1039年(李太宗通瑞五年),李朝皇帝李太宗率軍突襲長生國,焚毀城寨,俘虜儂全福、儂智聰等五人至昇龍。儂智高與其母阿儂逃脫。

繼位

儂智高繼位後,向李朝請求釋放其父,李太宗卻殺其父於昇龍[來源請求]李太宗雖殺死儂全福、儂智聰等人,卻任命儂智高為廣源州知州,增授雷火、平安、婆四洞及思琅州之地。[4]儂智高遂奉行依附北宋的策略,七次奉上黃金要求內附,但北宋擔心此舉將激怒大越,未予以答應。儂遂於1041年(宋仁宗慶曆元年)自立為王,國號「大曆國」。這招致了李朝又一次軍事進攻,儂智高被俘。但是,儂智高在表示願意臣服於李朝之後,李太宗將儂智高釋放,任命他為廣源州知州,增授雷火、平安、婆四洞及思琅州之地[4]希望能夠借其手反對北宋。[來源請求]。1043年,又派魏徵出使廣源州,賜予儂智高都印,拜授太保官職[5]

1045年(慶曆五年),儂智高占領安德州,宣布建立「南天國」,年號景瑞,再次與李朝決裂。1048年(景瑞三年),李朝派太尉郭盛溢攻打儂智高,儂智高投降李朝[6]。次年,儂智高開始襲擾北宋,希望能在北宋和大越之間建立一個獨立勢力。

儂智高其後仍多次向北宋求取官職,均被北宋地方官員拒絕,在此情況之下,儂智高決定全力反宋,希望能乘宋軍主力不在南方之機迅速控制嶺南地區,並以此為基本與北宋議和。

起事

南天國景瑞四年(北宋皇祐四年)四月初六(1052年5月7日),儂智高以5千人起兵。五月初一(5月31日),攻占邕州(治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守將張日新等戰死,邕州指揮使元斌貝被儂智高生擒。儂智高在邕州自立為「仁惠皇帝」,國號「大南」,年號啟歷,一應官制都按照中國規制設立,兵員增至一萬餘人[7]

五月初九(6月8日),儂智高率主力東征,一路勢如破竹,「一人持牌以蔽身,二人持槍以殺人,眾進如堵,弓矢莫能加」[8],連下橫(今廣西橫縣)、貴(今廣西貴港市)、潯(今廣西桂平縣)、龔州、藤(今廣西藤縣)、梧(今廣西梧州市)等十二州;唯潯州封川康州抵抗,孫抗下落不明,曹覲、趙師旦殉國。五月廿六(6月25日),進圍廣州英州知州蘇緘認為廣州是中心地區,不去救援就會無義,便將公務暫委下屬,親自招募數千兵士前往救援。蘇緘捕殺了儂智高手下謀士黃師宓之父,使對手喪失鬥志,乘機狙擊而立下戰功。宋仁宗為表嘉獎,任蘇緘為供備庫副使、廣東都監,管押兩路兵甲,遣中使賜朝衣、金帶。但後來在追擊的戰鬥中失利,主將陳曙被誅,蘇緘也被降為房州司馬。由於廣州城池堅固,儂智高又缺乏攻城器械,被迫在圍攻57天不克後撤圍北上。此時,儂智高全軍已發展為5萬人。其後,儂智高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並計劃北上攻打湖南

1052年10月(農曆九月),宋仁宗被迫撤回西夏前線的主力,任命狄青樞密副使,率兵南征儂智高[9]。狄青為提振軍心,在桂州城南一廟宇內撒出百板銅錢,結果百枚銅錢字面無一不朝上,全軍歡聲雷動[10]。狄青先鋒楊文廣於年底抵達桂州,與儂軍相遇,作戰不利,一度被困。狄青傳令在西軍主力未到之前,廣南西路各部不得主動出擊。1月30日,狄青為整頓軍紀,將擅自出兵大敗而潰於崑崙關(今廣西邕寧、賓陽交界處)的廣西鈐轄陳曙等三十一人處斬,孫沔余靖相顧愕眙,陳曙是經略安撫使余靖的部下,余靖上前謝罪說:「曙之失律,亦靖節制之罪也。」狄青回答說:「舍人文臣,軍旅之責非所任也。」[9],於是「兵將股慄,咸思用命」[11]

1053年初,狄青主力抵達廣西。儂智高中狄青的緩兵之計,被狄青偷襲崑崙關得手,被迫在正月十八日己未與狄青決戰於邕州歸仁鋪戰役,儂智高軍的特點是標槍與蠻牌互為彌補,在歸仁鋪的平原上,無法抵擋宋軍騎兵的衝擊[12]。是役宋軍追奔十五里,斬首二千二百餘級,生擒五百餘人,屍甲如山,積於道路,將相死者五十七人。大南國黃師宓、儂建侯、儂志忠均戰歿於陣。儂智高率殘兵退入邕州,當晚縱火燒城遁於銅柱之外[9]。邕州城破之時,儂智高依附於特磨寨(又稱特磨道或特磨峒,在今雲南廣南縣一帶)之儂夏卿,練習騎戰,以圖東山再起[13]。儂智高很早就知道難以抗衡狄青的騎兵,他在寫給結峒酋長黃守陵的信中,坦承自己的軍隊如與宋軍的騎兵作戰,不太可能獲勝[11]。二月二十九日己亥,狄青班師至桂林

儂智高派梁珠前往李朝求援,李朝派指揮使武珥前往救援,但援軍未至,儂智高又被狄青擊敗[14]。儂智高率兵五百及六妻六子逃奔大理國,被安置於元江流域。皇祐五年十二月(1054年),余靖以楊元卿陳充等人率六州之兵襲擊特磨寨,生擒儂智高之母阿儂、弟儂智光、二子儂繼封、儂繼明[15]。次年,儂智高因故被大理國朝廷處決[16]

歷史形象

傳統的中、越史料皆將儂智高視同叛逆之人。而由於儂智高引起的戰亂極大損害了嶺南漢族的利益,因此在漢族史書中,儂智高往往被描寫成為惡魔或者邪惡巫師形象。

最早為儂智高鳴不平的學者是黃現璠。1962年4月2日,黃現璠在《廣西日報》上發表《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一文,後又撰寫了《儂智高》一書,嘗試全面論證儂智高起兵反宋的正義性[17]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原主席韋純束[18]以及一些學者相繼給予其評價[19][20]

參考文獻

引用

  1. ^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地理分冊·歷史地理》,1981年,23頁
  2. ^ 蘇士俊:《南寧府志·雜類志·馭蠻》
  3.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二》
  4. ^ 4.0 4.1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二》辛巳三年、宋慶曆元年條
  5.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二》癸未明道二年、宋慶曆三年條
  6.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二》戊子五年、宋慶曆八年條
  7. ^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集賢校理丁君墓表》
  8. ^ 滕元發:《孫威敏征南錄》,載《續金華叢書本》。
  9. ^ 9.0 9.1 9.2 余靖《大宋平蠻碑》
  10. ^ 蔡絛:《鐵圍山叢談》,載《裨海叢書》。
  11. ^ 11.0 11.1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三
  12. ^ 沈括:《夢溪筆談》
  13. ^ 《宋史·蠻夷傳三·廣源州》
  14.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二》癸巳五年、宋皇祐五年條
  15. ^ 司馬光《涑水記聞》
  16. ^ 儂智高的下場,各史籍記載不一: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四裔考七·西原蠻》說「不知所蹤」,《文獻通考》的《四裔考六·南詔》又說「儂智高敗,奔大理,其國捕之以聞」;《宋史·蠻夷傳三· 廣源州》說「其存亡莫可知也」;《宋史》的《肖固傳》說:「(肖固)募死士使入大理以取智高,至則為其國所殺,函首歸獻。」
  17. ^ 黃現璠著:《儂智高》,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18. ^ 「《儂智高》是我國第一部研究壯族歷史人物的專著,澄清了封建王朝近千年來強加在儂智高身上的歷史污名。」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韋純束撰「序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19. ^ 「本書以豐富的史料對廣西歷史上著名的壯族人物儂智高及其起兵反宋的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和深入研究,科學地評價了儂智高起義的性質和影響……」《民族文獻提要1949~1989》第627頁,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20. ^ 「辯證了國內外史學界對儂智高的國籍、起兵性質和歷史作用等問題的偏誤之說」。《廣西民族研究》編輯部撰《開拓壯學 真誠奉獻——紀念壯族著名教授黃現璠誕辰100周年》,載《廣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