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于智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於智(550年—581年),字承伯[1],六郡桑乾縣人(今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人[1],祖籍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周、隋朝官員,《周書》、《北史》皆只簡略提及[2][3]

生平

於智在武成二年(560年)以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長壽縣開國侯為起家官,食邑一千戶,又兼領大冢宰、晉國公宇文護內親信,同年轉任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兼內外府司錄天和五年(570年),於智進爵為廣都縣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又出任秋官府大司憲建德元年(572年),於智外任潼州刺史。建德五年(576年),於智回朝出任驍猛內大夫[1]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剛即位的周宣帝宇文贇忌憚齊王宇文憲,就命於智觀察辦理喪事的諸王動靜;到喪事完畢,周宣帝又下令他在齊王府守候,並告發宇文憲謀反[4]。之後周宣帝派遣小冢宰宇文孝伯,藉召見諸王帶宇文憲入殿,宇文憲進宮以後即被周宣帝預先埋伏的壯士捉住,但他毫不害怕。周宣帝命於智回答宇文憲,說:「以齊王今天的情況,不用多說吧!」宇文憲回應:「我位高權重,既然事已至此,生死有命,也不會想活下去了。但我母親還健在,只擔心無法照料她老人家而已。」並擲下玉板,被於智縊殺。事後,於智被封為柱國齊國公[5][6],食邑五千戶[1]

宣政元年,於智出任梁渠興巴通集洋七州、白馬萬榮木門儻城落藂聚頭臨江四戍等諸軍事、梁州總管[1]。大象二年,王謙在巴蜀起兵反對楊堅,梁州鄰接巴蜀,於智在梁州統帥軍隊安定百姓,招降誘叛,忠於朝廷。戰爭平定後,朝廷於大象二年六月徵召於智出任大司空[1]大象二年(580年)八月,於智出任大司空[7][8][9]開皇元年(581年)五月,於智在京城因病去世,虛歲三十二,朝廷追贈潘新遂普合諸軍事、潼州刺史,諡號景公,開皇二年歲次壬寅正月丙午朔廿七日辛酉(582年3月7日)葬於高陽原[1]

家庭

祖父

父親

  • 于謹,北周太師、柱國、燕國公[1]

兄弟姐妹

  • 於寔,隋朝上柱國、燕安公
  • 於翼,隋朝上柱國、太尉、任穆公
  • 於義,隋朝上柱國、建平剛公
  • 於儀,隋朝大將軍、趙州刺史、安平平公
  • 於紹,上開府、綏州刺史、華陽郡公
  • 於弼,上儀同、平恩縣公
  • 於蘭,上儀同、襄陽縣公
  • 於曠,上儀同、贈恆州刺史
  • 于氏,嫁柱國、樂平郡開國公紇豆氏世子,儀同三司紇豆奉志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何如月 / 王勇超. 《石墨镌华——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碑志集释》. 西安市: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3年12月: 7–8. ISBN 9787569538045 (中文(繁體)). 
  2.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infoa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 ^ 《北史·卷23·列傳第十一》:禮弟智,初為開府。以受宣帝密旨,告齊王憲反,遂封齊國公。尋拜柱國,位大司空。
  4. ^ 《周書·卷12·列傳第四》:尋而高祖崩,宣帝嗣位,以憲屬尊望重,深忌憚之。時高祖未葬,諸王在內治服。司衛長孫覽總兵輔政,而諸王有異志,奏令開府於智察其動靜。及高祖山陵還,諸王歸第。帝又命智就宅候憲,因是告憲有謀。
  5. ^ 《周書·卷12·列傳第四》:帝乃遣小冢宰宇文孝伯謂憲曰:「三公之位,宜屬親賢,今欲以叔為太師,九叔為太傅,十一叔為太保,叔以為何如?」憲曰:「臣才輕位重,滿盈是懼。三師之任,非所敢當。且太祖勳臣,宜膺此舉。若專用臣兄弟,恐乖物議。」孝伯反命,尋而復來曰:「詔王晚共諸王俱至殿門。」憲獨被引進,帝先伏壯士於別室,至即執之。憲辭色不撓,固自陳說。帝使於智對憲。憲目光如炬,與智相質。或謂憲曰:「以王今日事勢,何用多言?」憲曰:「我位重屬尊,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寧復圖存。但以老母在堂,恐留茲恨耳。」因擲笏於地。乃縊之。時年三十五。以於智為柱國,封齊國公。
  6. ^ 《周書·卷7·帝紀第七·宣帝》:(宣政元年六月)甲子,誅上柱國、齊王憲。封開府於智為齊國公。
  7. ^ 《周書·卷八·帝紀第八》:以上柱國、神武公竇毅為大司馬,齊國公於智為大司空。
  8. ^ 《北史·卷十·周本紀下第十》:以上柱國、神武公竇毅為大司馬,以齊公於智為大司空。
  9.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周以神武公竇毅為大司馬,齊公於智為大司空;九月,以小宗伯竟陵公楊惠為大宗伯。

參考文獻

  • 周書》·卷7·帝紀第七·宣帝
  • 《周書》·卷8·帝紀第八·靜帝
  • 《周書》·卷12·列傳第四
  • 《周書》·卷15·列傳第七
  • 北史》·卷23·列傳第十一
政府職務
前任:
宇文賢
北周大司空
580年-581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楊雄
隋朝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