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大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事大主義
諺文사대주의
漢字事大主義
文觀部式Sadaejuui
馬-賴式Sadaejuŭi

事大主義,指小國應該以服從大國來保存自身的一種意識型態,與朝貢秩序相關,通常出現在屬邦與宗主國之間,古代朝鮮半島上的新羅高麗朝鮮王朝三王朝的外交政策以服侍中國為主要目標。「事大」一詞來源於《孟子》的「以小事大」。如在朝鮮王朝末期(十九世紀末),主張效忠清王朝、反對日本干預的人們被稱為「事大黨」。事大主義的形成與傳統的華夷秩序有密切的關係。由於朝鮮長期奉中國為大國及自己的宗主國,視中原王朝中華,故稱自己為小中華(有「中華第二」之意),是為所謂的「小中華思想」,而忠效中國的政策即為事大主義。事大主義也被韓國當代的部份學者認為是朝鮮王朝末期妨礙朝鮮近代化的原因之一。今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勞動黨所宣傳的主體思想即一種否定事大主義,標榜追求自我做主的思想理論。

詞源

「事大主義」這一專有名詞是在二十世紀初,由韓國民族主義者發明的[1]。但其中「事大」一詞由來已久,最早出自《孟子》中的《梁惠王下》一章: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 梁惠王下

與「事大」相比,「事大主義」帶有更強烈的貶義色彩。

歷史

古代

高麗蒙古戰爭後,高麗臣服於元朝的統治,忠烈王忽必烈陳情的信中寫道:

弊邑本海外之小邦也、自歷世以來、必行事大之禮、然後能保有其國家、故頃嘗臣事於大金。及金國鼎逸、然後朝貢之禮始廢矣。越丙子歲、契丹大擧兵、闌入我境、橫行肆暴。至己卯、我大國遣帥河稱、扎臘領兵來救、一掃其類。小國以蒙賜不貲、講投拜之禮、遂向天盟告、以萬世和好爲約、因請歲進貢賦所便。

— 高麗史, 世家第二十三, 高宗十九(一二三一)年冬十一月

其中自稱「海外之小邦」,強調高麗有史以來必行「事大之禮」稱臣,對大國常行「朝貢之禮」。

基於冊封體制的外交亦被稱為「事大外交」,從此種意義上說,新羅、高麗、李朝等新羅以來在朝鮮半島上誕生的王朝,大多對統一中原的王朝以「事大之禮」稱臣。但是,新羅和高麗在向其朝貢的同時也與之對峙,例如其使用自己的皇帝號,採取了外柔內剛的對華政策。

然而,李朝的外交政策被稱為「事大交鄰」,其外交方針中的「事大主義」色彩是非常強烈的。李朝的開國國王李成桂於1388年發動威化島回軍政變時,既是「主張「以小為大,以大為事,以保國之道」,推翻了當時決定與明開戰高麗政權。並以「權知高麗國事」的名義向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請求冊封,但朱元璋對此反應冷淡,始終沒有對其冊封賜印。直到其子李芳遠之時才終於獲得了建文帝承認。

鬥私批修

1967年4月開始,朝鮮開始了對金日成的大規模造神運動,凡是「文革」期間中國用在毛澤東身上的詞句和做法,朝鮮幾乎都搬來歌頌和美化金日成。到1969年4月,與中共九大關於「毛澤東思想帝國主義走向全面崩潰、社會主義在全世界取得勝利時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高度評價對等,金日成主體思想也被捧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將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事業進行到底的唯一正確的指導思想」[2][3][4]。與此同時,朝鮮各種報刊紛紛刊登歷史文章、照片,講述高句麗抗擊隋朝唐朝侵略的故事,借古人之口批判「大國主義」「事大主義」,說「事大主義者和封建大國主義者把有『天子』的國家稱為『萬乘之國』,而認為當時朝鮮是低於此的『千乘之國』」,「把我國稱為東方國家,意味着以某一國家為中心,這是錯誤的」。[5][6]

琉球國

琉球相對於朝鮮更屬於小國,僅憑本國國力難以抵禦外敵。故自明朝開始受中國皇帝冊封,依託於朝貢體系以求中國的保護。

坐落於首里城守禮門日本認為是琉球事大主義的典型代表,相當於朝鮮的迎恩門。過去琉球國王接受冊封需要對冊封使行三跪九叩之禮,而守禮門上書的「守禮之邦」四字則被解釋為「對中國皇帝恪守君臣之禮的國家」之意。

同時明朝賜予的「琉球」一名也被部分日本人指為是事大主義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 Happier Economy Better Than Larger Economy. koreatimes. 2008-12-10 [2021-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5)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金學俊. 朝鲜五十七年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0年: 第316–321頁. 
  3. ^ 国际共运参考资料. 北京: 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系統. 1969年4月22日、5月3日: 第20、28頁. 
  4. ^ 劳动新闻 第2、3版. 1969年4月29日. 
  5. ^ 国际共运参考资料. 北京: 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系統. 1966年7月15、21日、8月19日、8月30日、9月15日、10月15日: 34–35,60,10–14,14–18,17–18,31–35. 
  6. ^ 沈志華. 破镜重圆:1965—1969年的中朝关系 (PDF).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 2002-04-01: 4 [2020-05-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延伸閱讀

  • 伊波普猷『古琉球』沖縄公論社、1911年
  • 朴正煕『朴正煕選集1 韓民族の進むべき道』 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70年
  • 朴正煕『朴正煕選集2 國家・民族・私』 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70年
  • 新屋敷幸繁『新講沖縄一千年史 上』雄山閣、1971年
  • 沖縄テレビ放送編『沖縄ミニ百科』沖縄テレビ放送、1975年
  • 金日成「チュチェ思想の旗を高く掲げ社會主義建設をさらに促進しよう(資料) (朝鮮におけるチュチェ思想の形成過程--事大主義との歴史的な闘い)」『月刊社會黨』266號、1978年12月、79 - 86頁
  • 沖縄大百科事典刊行事務局『沖縄大百科事典 上』沖縄タイムス、1983年
  • 沖縄大百科事典刊行事務局『沖縄大百科事典 中』沖縄タイムス、1983年
  • 沖縄大百科事典刊行事務局『沖縄大百科事典 下』沖縄タイムス、1983年
  • 夫馬進『朝鮮燕行使と朝鮮通信使』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5年、ISBN 978-4815808006
  • 室井康成『事大主義』中公新書2019年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