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外新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外新報》(英語:Chinese and Foreign Gazette)是19世紀50至60年代刊行於寧波的一份中文報紙,是浙江出版的第一份近代報刊。報刊創辦者為美國傳教士瑪高溫,以報道時事為主,面向全中國發行。

背景

鴉片戰爭

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落幕,此後中國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中國在經濟、政治、思想上都有了轉折性的變化。外國人憑藉不平等條約而可以在中國境內隨意辦報。由於鴉片戰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新聞報刊上的需求。與戰前的報刊有了很明顯的變化,戰前報刊內容以宗教性為主,戰後報刊內容漸漸以商業性為主。中國早期的中文報紙,大多在外國的英文報紙的基礎上創辦起來。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署後,上海、寧波、廈門、福建、廣州等五處通商口岸被迫開放,西醫隨着傳教士進入寧波。

創始人

瑪高溫(英語:Daniel J. Macgowan)(1814–1893年),美北浸禮會傳教士。出身於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寧波的第一位傳教醫生,也是美國浸禮會在中國開闢傳教事業的第一人。創立了華美醫院,在中國飽受好評。又創立了《中外新報》。1893年於上海病逝,在中國生活40餘年,為中國的新聞事業和衛生醫療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1]

創刊

關於《中外新報》創刊時間的說法比較多,但是最集中的就在兩種:1854年或1858年。

根據范約翰所編的《中文報刊目錄》,《中外新報》於1854年5月創刊於寧波,半月刊,瑪高溫主編,1861年停刊[2]。而根據《中國報學史》,中外新報為半月刊,於咸豐四年(1854年)發刊於寧波,每期四頁,所載為新聞、宗教、科學與文學。咸豐六年(1856年)改為月刊,始由瑪高溫主持。後彼赴日本,乃歸應思理(E. B. Inslee)主持。至一八六零年停刊[3]。陳玉申《晚清報業史》則稱,《中外新報》於1854年5月發刊於寧波,由美國傳教士瑪高溫、應思理先後主持。初為半月刊,1857年暫停;1858年復刊,改為月刊。出至1861年停刊[4]。《寧波報刊錄》稱,《中外新報》創辦於1858年12月19日(清咸豐八年十一月十五日),為外國傳教士所辦,初為半月刊,不久改為月刊,出至十一期而中止,性質略同於《國聞周報》。開始時由瑪高溫主持,後來瑪高溫去日本,由應思理接任[5]。但是普遍認為《中外新報》於1854年創立。

刊期

《中外新報》在發展途中也非常曲折。 最開始,由瑪高溫主辦時,為半月刊。於1856年2月即從第三卷開始更為月刊。後來由應思理接手後,將刊期更為月刊或雙月刊,然而也會出現間隔三、四個月出一刊的情形,其實就是不定期刊。 所以《中外新報》的刊期可以理解為從最初瑪高溫的半月刊發展至最後應思理的不定期刊,這個發展過程是漸續的。而導致這種結果的因素也有很多,但是主要因素是「買報者少」[6]

停刊

關於《中外新報》的停刊說法也主要分兩種:1860年或1861年。1861年停刊的說法要更多一些。

主要內容

雖然《中外新報》的創始人是美國傳教士的瑪高溫,後來也是同樣作為傳教士的應思理接手,但是其報內容卻不是以宗教宣傳為主。報紙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宗教、科學、文學、新聞等。其中篇幅最大、占比最多的位新聞類文章。新聞的內容以地域劃分:第一、寧波新聞;第二、周邊地區新聞;第三、中國其他城市新聞;第四、世界新聞[7]

地位

《中外新報》是在鴉片戰爭後第二份由傳教士創建的中文報刊,同時也是浙江的第一份報刊。《中外新報》在中國大陸幾近失傳,所以對於這份報刊的說法也有很多,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無論是創刊時間、刊期還有停刊時間都有不同的說法和解釋。《中外新報》與香港最早的中文報刊《遐邇貫珍》相比僅僅晚了九個月,而與上海最早的中文報刊《六合叢談》相比還早了兩年七個月,其地位不亞於幾乎同一期發行的《遐邇貫珍》、《六合叢談》。只不過由於失傳,後人對《中外新報》的研究並沒有投入於前兩者那麼多[6]

發行範圍

《中外新報》的發行範圍不僅僅在中國,在世界各地都有《中外新報》的身影,在中國地區,浙江一帶、北京、上海、香港都有銷售。在國外,也會被日本、美國、英國翻譯並傳到這些國家[7]

影響

《中外新報》不僅對中國有重大影響,也影響了世界其他國家,尤為日本。由應思理擔任主辦時期,《中外新報》被翻刻成《官版中外新報》,方漢奇曾說:「一批在甲國出版的報紙,經過編輯加工,被乙國拿去再版發行,這在世界新聞史上是十分罕見的。」[8]

參考資料

  1. ^ 《中共寧波市黨委校學報》2010年02期
  2. ^ 范約翰:《中文報刊目錄》,見宋原放主編,汪家熔輯注:《中國出版史料3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等2004年版,第94頁。
  3. ^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頁。
  4. ^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
  5. ^ 鄭芳華輯:《寧波報刊錄》,見寧波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寧波文史資料》(第3輯),1985年版,第146頁。
  6. ^ 6.0 6.1 《〈中外新報>(1854~1861)原件及其日本版之考究》,見程曼麗主編《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273~274,279~280頁
  7. ^ 7.0 7.1 《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08期
  8. ^ 方漢奇:《東瀛訪報記》,見《方漢奇文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529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