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中華民國)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Voice of China | |
---|---|
通稱 | 國際廣播電台、國際台 |
縮寫 | VOC |
所屬國家 | 中國 |
總部所在 | 中國重慶市新市區上清寺火燒壩廣播大廈 (今 中國重慶市沙坪垻區小龍坎新街29號) |
播放地區 | 全球 |
開播日期 | 1939年2月6日 |
停播日期 | 1949年11月28日 |
電臺呼號 | XGOY |
類型 | 政府宣傳 |
主要語言 | 國語、粵語、英語、日語等 |
使用頻段 | 短波 |
隸屬 | 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 |
電臺前稱 | 中央短波廣播電台 |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對外又稱「中國之聲」(Voice of China),前稱「中央短波廣播電台」,呼號XGOY,是1939年至1949年期間中華民國的對外廣播電台。1939年開播,1949年解放軍占領重慶前夕停播[1]。
歷史
籌備
1934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決定設立「強力短波電台」,以宣傳國民黨及國民政府政策,作為「國際宣傳之喉舌」。1936年,中央短波廣播電台籌備處正式成立,由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處長吳道一任籌備處主任,馮簡任籌備處副主任兼總工程師。馮簡隨後抵達重慶勘察,最終將發射台地址定在重慶小龍坎(今沙坪垻區小龍坎新街29號),同時向英國馬可尼公司訂購了35kW發射機一部以及播音設備、天線、發電機等設備,並派人赴英實習及監造設備。1937年抗戰爆發時,所有設備運抵重慶;1938年10月,發射機安裝完成。同一時期,位於上清寺(今渝中區中山三路159號)的廣播大廈(中央台和國際台共同使用)也開始興建[2],但直到1941年才竣工並投入使用。
在大功率短波電台籌備期間,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自行製造了500W短波發射機1936年2月23日在南京江東門發射台以「南京短波廣播電台」之名開始播音,呼號XGOX,頻率9460千赫。每日從19時30分至21時40分,聯播中央廣播電台的《新聞》、《時評》、《英語報告》及音樂節目等,計兩小時又10分鐘。[3]。1937年8月,為防避日機轟炸,500瓦短波機裝設在南京東郊中山陵園靈谷寺附近,臨時播音室設在新街口中央通訊社。8月24日夜,日機轟炸南京東郊,設在那裡的短波發射機被炸毀,青年工程師蔣德彰被彈片擊中身亡。南京短波廣播電台不得不中斷廣播。
正式開播及抗戰時期
經過試播,1939年2月6日(一說16日[4]),中央短波廣播電台正式開始播音。由於當時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無法提供各國文字稿件和外語播音員,故只能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提供。1940年初,中央短波廣播電台劃歸國際宣傳處直接管理,王慎銘任台長,同時更名為國際廣播電台,呼號為XGOY(有時也會以原南京短波電台的呼號「XGOX」對北美廣播),簡稱VOC(「Voice of China」的縮寫);6月7日,國際廣播電台又交由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管轄,馮簡任台長[5]:471-472;7月1日,正式以「重慶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名義播音[6][7]。
國際廣播電台的節目內容,以新聞和時事述評為主,幾乎全部採用中央通訊社電訊稿和《中央日報》刊登的新聞、評論,以及國民黨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和美國新聞處提供的稿件。未設專職記者、編輯,僅設國語、英語、緬甸語等幾個語種的播音員播送相關節目,其餘節目皆由各國駐華記者到該台自編自播。外國記者通過國民黨中宣部國際宣傳處介紹,就可到國際廣播電台直接播出自編的節目,並通過該國自己的電台進行轉播[8]:22-24。另外,國際台也經常與同盟國電台進行節目交換[9]。
國際廣播電台播音的語種和時間,隨國府所提供的經費、人員、設備等條件而定。1939年2月開播時,僅用9種語言播出;至1941年增至17種語言播音,對內以國語、粵語、閩語、客家語、滬語等進行廣播,對外廣播有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日語、荷蘭語、印度語、緬甸語、越南語、西班牙語、馬來語、朝鮮語等語種,各語種每日播出12至16小時。另外,抗戰期間,按照有關方面要求,國際廣播電台每天轉播半小時中央廣播電台的新聞節目,中國的地方廣播電台每天轉播國際台重慶時間晚9點的英語新聞。[5]
抗戰期間,重慶頻繁遭到日軍軍機轟炸,國際台也未能倖免:小龍坎發射台和廣播大廈多次被襲,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損毀[10]。國際台經常播放日本戰俘的反戰言論及日軍軍屬的家書,以動搖日軍軍心。日方稱重慶的廣播為「重慶之蛙」、「怪放送」,且禁止日占區民眾收聽,包括國際台、中央台在內的重慶廣播機構自然也就成為了日軍轟炸的重點目標[11]。
抗戰結束後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遷回南京,但國際廣播電台仍留在重慶。由於外語播音員大多隨國民政府返回南京,加上中央社英文電訊稿供稿不穩定,國際廣播電台的運營陷入困境。1947年,南京的中央廣播電台建立通報台,每日將中央社英文電訊稿發送給國際台,但仍經常出現稿件供不應求的狀況。這一時期,對外廣播業務逐漸改由南京的中央台承擔,國際廣播電台播出時長大幅削減,僅保留國語、粵語、英語、俄語和越南語節目,每日自辦節目僅有4小時。另外,美國一宗教團體以每小時110美元的費用向國際廣播電台租用播出時段,進行宣教廣播。[5]
1949年11月,隨着國軍節節敗退,蔣介石召見馮簡,要求其去台灣。11月28日夜至29日早晨,國際廣播電台和重慶廣播電台在小龍坎的發射台被炸毀;30日,解放軍占領重慶。1950年1月4日,重慶人民廣播電台開播,台址位於原國際廣播電台所在的上清寺廣播大廈[5]:474。1998年,舊廣播大廈被拆除,在原址興建了新的重慶廣播大樓,仍作為重慶人民廣播電台總部;原小龍坎發射台遺址則建起了名為「廣電大廈」的商住兩用樓。至於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遷往台灣的部分,後改組為中國廣播公司;1998年又從中分拆成立「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專門對中國大陸和海外廣播。
參考資料
- ^ 張海鵬主編. 抗日战争研究 1998年第3期. 近代史研究雜誌社. : 113.
- ^ 張小航 2015,第18頁.
- ^ 趙玉明; 艾紅紅; 劉書峰. 新修地方志早期广播史料汇编(上). 北京: 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2016: 563–564. ISBN 9787504373175.
- ^ 張小航 2015,第24頁.
- ^ 5.0 5.1 5.2 5.3 广播电视志. 重庆市志 第十卷. 重慶: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62134909.
- ^ 張小航 2015,第111頁.
- ^ 黃慕雄 著. 广播电视概论. 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2.09: 26. ISBN 978-7-5668-0340-5.
- ^ 四川省志編纂委員會. 《四川省志:广播电视志》. 四川省成都市: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年. ISBN 9787536433724.
- ^ 張小航 2015,第198-232頁.
- ^ 張小航 2015,第24-27頁.
- ^ 張小航 2015,第115-117頁.
參考書目
- 張小航. 抗战八年广播纪.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15. ISBN 9787229102906. OCLC 105102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