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峽省
擬設
圖中高亮顯示的是三峽省
圖中高亮顯示的是三峽省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語源位於三峽地區而得名
省會
及最大城市
宜昌市
行政區劃地級行政區4個、​縣級行政區30個、​鄉級行政區2165個
面積
 • 總計80,000平方公里
面積排名第26名(土地面積)
人口(1984)國家統計資料分析
 • 總計1,760萬人
 • 排名第24名
族群國家統計資料分析
 • 民族漢族土家族苗族等20個少數民族
 • 方言西南官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GDP(1984)國家統計資料分析¥89.82億元(第28名
• 人均¥511元(第28名

三峽省是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80年代決定籌建但不久夭折的一個省份。三峽省曾被命名為三峽行政特區三峽特區三峽行政區,歷經三次修改,最終定為「三峽省」。建立三峽省的目的是為了配合三峽工程的建設,更有效率的管理工農業生產和移民事務。三峽省的設想轄區大致為四川省東部和湖北省西部,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囊括1760萬人口,省會宜昌市。但由於建立三峽省涉及到多方利益,且有很多爭論和不同意見,最終,「三峽省籌備組」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撤銷,三峽省也正式宣告流產。而最終在1990年代三峽工程開工後,川東地區與三峽有關的區域脫離四川建立重慶直轄市,某種程度上也是「三峽省」概念的實踐和延續。[1]

歷史

起源

衛星圖上的三峽區域

1980年7月,鄧小平親赴長江三峽考察,加速了已爭論數十年的三峽工程論證進程。1984年2月1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北京中南海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三峽工程。會議討論了有關三峽工程建設與移民的管理機構等問題,討論了由水利部提出的《關於建議立即着手興建三峽工程樞紐工程的報告》,並決定成立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籌備「三峽特別行政區」和三峽開發公司。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李鵬任組長,宋平杜星垣錢正英任副組長。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會上最先講的就是「移民問題」,他說,「可以把淹沒移民區和安置區劃成一個特區,有關地區統統劃出來由中央直接管,這樣移民經費可以直接到移民手中。否則,錢沒少花,還搞不好。」會議提出,「為了便於做好移民工作,可將三峽工程涉及移民的有關地、市、縣,統一划為一個三峽行政特區,直接管理。」會後經協商,3月15日李鵬、宋平、杜星垣、錢正英向國務院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遞交《關於開展籌備三峽工程若干問題》的報告,在「妥善解決庫區移民問題是三峽工程成功的關鍵」這部分中提出「可考慮建立三峽特區的建制,成立特區人民政府,直屬國務院領導,享受省、市(區)一級政府的待遇」的方案,並建議「由三峽工程籌備小組進行調查研究,並商兩省後,提出方案報國務院決定。」4月5日,國務院轉發了該報告,原則批准《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3][4]

1984年7月31日,由胡耀邦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北戴河召開第147次會議,討論由水利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上報的關於將「三峽特別行政區」改為「三峽特區 」的建議,會議紀要稱:「為加快三峽電站的建設,妥善解決三峽庫區的移民問題,決定成立三峽特區,特區政府直屬國務院領導;川鄂兩省凡有移民的地區,均劃歸三峽特區政府管轄。」[2][3][5]

1984年10月26日,趙紫陽主持召開國務院第47次常務會議,研究三峽工程問題。國務院副秘書長顧明提出,「三峽特區」與「深圳特區」、「珠海特區」、「海南特區」等沿海經濟特區性質不同,易造成混淆,建議改名。趙紫陽問:「如果這個名稱不行,我看是不是就叫三峽行政區?行政區政府的機構,可在宜昌地委的基礎上適當加以充實,不要像省政府那樣搞得很大。」與會者討論了「三峽行政區「的範圍,並議定成立「三峽行政區籌備小組」。11月13日,李鵬在宜昌召集川鄂兩省及涪陵萬縣、宜昌地委和宜昌市委負責人開會,傳達國務院第47次常務會議精神。但在此前後有人提出,《憲法》中沒有設省一級行政區建制的規定。中央乃委託民政部部長崔乃夫、國務院副秘書長顧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項淳一組成一個小組,專門研究三峽行政區名稱、區劃、建制問題。小組研究後建議將「三峽行政區」改為「三峽省」。崔乃夫、顧明等還提出一個構想:「我國的省都很大,現在搞一個比較小的省,也是一種嘗試,一種創造。」[2][3][5]

1985年1月19日,鄧小平在參加建設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有關合同簽字儀式後,專門聽取了李鵬關於建設三峽工程的匯報。鄧小平力主採用180米的中壩方案,支持開發性移民。當李鵬匯報「正在考慮專門成立三峽行政區,用行政區的力量來支持三峽工程建設,做好淹沒區的移民和經濟開發工作」, 「這個行政區應該包括重慶市,有了大城市,有一定的工業經濟基礎和人員智力的支援,便於發展經濟」時,鄧小平當即表示,「可以考慮把四川分為兩個省,一個以重慶為中心城市,一個以成都為中心城市。」[2]

1985年2月8日,「三峽省籌備組」在中南海國務院第四會議室宣告成立,該籌備組主要負責建省的籌備工作和建省後的短期工作規劃。李鵬表示建省工作大概要用一年準備,故三峽省計劃在1986年春天正式建立[4]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頒發成立三峽省籌備組的通知。當時三峽省的行政區劃範圍是:四川省涪陵地區(今重慶市涪陵區)的涪陵市、南川縣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四川省萬縣地區(今重慶市萬州區)的萬縣市、萬縣開縣(今重慶市開州區)、梁平縣忠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城口縣;湖北省宜昌地區(今宜昌市)的宜昌縣宜都縣枝江縣當陽縣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湖北省宜昌市(已與宜昌地區合併為宜昌市);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儘管涪陵地區與重慶市接壤,但國務院按可行性報告中的三峽工程水位150米方案,未將重慶市納入籌備中的三峽省,以不影響人心,不干擾籌備工作。這與李鵬原先設想的「三峽行政區」有差別[2]

三峽省流產

根據1984年國家統計資料分析,在除台灣省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三峽省」在內)中,「三峽省」面積列第26位,排在寧夏北京天津上海前;人口列第24位,排在新疆、上海、北京、青海天津西藏前;工農業總產值列第27位,排在青海、寧夏、西藏前。可見籌建中的「三峽省」既是「小省」又是「窮省」[2]

當時,不少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對三峽工程表示疑慮甚至反對,更有專家提出三峽工程可能出現泥沙淤積、庫岸地質災害、水庫特別是重慶主城江段水質惡化等問題[2]。在1985年春召開的全國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許多委員對於三峽工程的建設提出反對意見,這些反對意見也使得三峽工程前途未卜,而三峽建省則是為了三峽工程移民服務,若三峽工程不能開工,三峽也就沒有建省的必要[6]。中央決定對三峽工程重新論證,「三峽省」的籌建因而中止[2]

198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以中發12號文件印發《關於將三峽省籌備組改建為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的通知》,指出因三峽工程論證和準備還需一定時間,而三峽省籌備組要發展成一個實體又不具備條件,以致目前形成該地區湖北、四川兩省都不管,三峽省籌備組無力管的局面,極不利於該地區的開發建設,也不利於為三峽工程作好準備,為此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三峽省籌備組改建為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負責指導和幫助該地區的經濟開發和移民試點工作。《通知》還強調,對三峽地區有必要採取優惠政策和措施進行扶持,國務院各部門和湖北、四川兩省要儘可能在安排建設項目、投資開發上給予照顧。《通知》傳達後,三峽省籌備組隨之撤銷,工作人員全被調回原職,三峽省正式宣告流產[6][2]

國務院總理李鵬的個人傳記《三峽日記》中便有幾段內容講述三峽省流產的過程:

行政區劃

巫山縣的斷崖古城

國務院總理李鵬曾就三峽省的行政區劃發表自己的意見:

最終,規劃中的三峽省下轄「三地一市」和30個縣,「三地一市」是四川省涪陵地區萬縣地區和湖北省宜昌地區宜昌市,30個縣分別是:涪陵市(現為重慶市涪陵區)、南川墊江豐都武隆縣秀山酉陽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現為重慶市黔江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萬縣市(現為重慶市萬州區)、萬縣開縣梁平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宜昌縣(現為宜昌市夷陵區)、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巴東縣。這「三地一市」和30個縣下轄340個和1825個[4]

人口

在籌劃建省之中,統計部門在1985年統計三峽省的各項數據,這些數據都被編入《籌建中的三峽省簡況》一書中。據統計,三峽省建省後將有人口176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共計1583萬人,人口中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白族黎族高山族納西族拉祜族錫伯族羌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共計193萬人,占三峽省總人口的9%[7]

爭議

貧困

三峽省轄區面積8萬餘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08萬,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08畝。1760萬人口中農業人口高達1583萬人,城市化嚴重不足,1984年的GDP僅為89.82億元人民幣,人均511元,遠遠低於當時中國的平均線[4],中國官員李伯寧就曾組織拍攝反應三峽地區人民生活貧困的一部名為《窮山在呼籲》的紀錄片。據統計,三峽地區在1985年至少有5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除此之外,該地區還有飲水困難問題、醫療設施問題,一些當地人民患病後得不到良好的治療,久而久之喪失勞動能力。紀錄片起初遭到一些阻撓,被認為是「給大好農村形勢抹黑」,但一些國家領導觀看紀錄片後感慨頗深,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王震看完此片後感嘆到「建國36年了,想不到這個地方還是這麼貧窮!」[5]三峽地區的重度貧困使得中央領導重新考慮三峽建省問題。

湖北省

在三峽省的行政區劃規劃中,包含湖北省當陽縣(今當陽市)、枝江縣(今枝江市)、宜都縣五峯縣。這4個縣都是經濟比較好的富裕縣,而湖北省不願意劃出這4個富裕縣。除去這4個富裕縣以外,三峽省剩餘的27個縣皆為貧困縣。李鵬曾派錢正英湖北省四川省傳達中央決定建三峽省的決議,四川省對此決議沒有異議,但湖北省委表示不願劃出這4個富裕縣。最後李鵬親自趕赴湖北,才說服湖北省委同意劃出4縣[4]

後續發展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同年秋季,中央政府組織特別小組,研討重慶直轄的可能性。為了避免三峽省籌而廢這類事件的再次發生,此次研討完全在秘密的環境下進行。為了解決三峽省貧困問題,因而讓三峽地區併入大城市重慶來帶動整個三峽地區經濟,由於擔心重慶市政府和群眾對於強行搭配貧困區縣的不配合與反對,此消息直到1997年才為大眾所知。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大通過批准建立重慶直轄市的決議,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成立[8]

參考文獻

  1. ^ 蒲海清; 汪文慶; 劉一丁. 我所知道的重庆成立直辖市经过. 百年潮. 2009, (01): 10–14 [2022-03-14]. ISSN 1007-4295. doi:10.16624/j.cnki.11-3844/d.2009.0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设立重庆直辖市背后珍闻. 今日重慶網. 2018-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1). 
  3. ^ 3.0 3.1 3.2 1985年中央决定设立“三峡省” 一年后撤销决定. 網易. 2006-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4. ^ 4.0 4.1 4.2 4.3 4.4 高调上马的“三峡省”为何突然夭折?. [201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0). 
  5. ^ 5.0 5.1 5.2 共和国辞典001期:三峡省_腾讯历史_腾讯新闻_腾讯网. [201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3). 
  6. ^ 6.0 6.1 “三峡省”流产始末. [201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0). 
  7. ^ 1985年中央决定设立“三峡省” 一年后撤销决定. [201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8. ^ 30年回顾:“三峡省”夭折的教训与重庆直辖. [201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7).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