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丁肇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丁肇青(1893年—1950年)字雄東,乳名家箴河南省鄧縣城內文廟街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

生平

1913年,丁肇青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1917年轉入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期間,他曾為五四運動發起人和領導人之一。五四運動爆發前,丁肇青在李大釗引導下參加「馬列主義學習小組」,任《北大學生周刊》主編,並負責《新青年》海外發行工作。5月3日,北京十三所大專院校學生代表開會,北京大學代表丁肇青在會上發言,會議制訂了四條決議,許德珩起草了宣言。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丁肇青積極參加。[1]

1920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當天,丁肇青和北京大學同學乘汽車上街宣傳「勞工神聖」、「提倡三·八制」,在前門遭到警察逮捕。後來,他們經蔡元培李石曾保釋。[1]

1920年,北京政府派丁肇青等人官費赴法國留學,後來丁肇青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為河南省第一個博士[2]。在法國期間,他結識了留法勤工儉學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並共同參加進步活動。[1]

1930年,馬古烈博士在中國公學演講時攝影。右起:朱少屏馬君武,丁肇青,馬古烈,胡適之勞倫子

歸國後,丁肇青在國民政府軍政部任少校秘書。後因被懷疑同馮玉祥交往而降調為科員,丁肇青乃辭職。當時,法國派丁肇青在巴黎的同學馬古烈博士到中國考察教育。國民政府教育部即派丁肇青作為全國高等教育視察專員,陪同馬古烈赴上海北京瀋陽等地進行考察。考察完成後,丁肇青被任命為河南省教育廳廳長。反蔣失敗後,蔣介石通緝丁肇青。丁肇青回到北京大學任教授,教法國文學,並被聘為張學良部名譽顧問。[1]

抗日戰爭爆發後,丁肇青支持抗日,在張蔭梧部任職。任內,他曾作為北察游擊隊總司令聯絡員,駐長治八路軍總司令部。[1]

1941年,丁肇青回到鄧縣,興辦教育及福利事業。其間,他先後設計籌建社會大戲院、城關一小教學樓、公立醫院,並參與創辦了丁氏私立敦本中心小學、淯濱中學等校。[1]

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在鄧縣與中共軍隊作戰,被捕國民黨人士稱丁肇青參與作戰,丁遂被拘留審查,1950年未結案既逝世。[1]

著作

  • 《中法文化交通史》[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丁肇青,邓州文化网,2009-3-7. [2012-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2. ^ 河南不到2000人"博士村"出20个博士23个硕士(图). 鄭州晚報. 2014-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