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Jilly19930117/沙盒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俗台湾
《民俗台湾》创刊号
主编池田敏雄[1]
类别台湾民俗文化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量共44期,每期2000至3000册
创刊日期1941年7月10日
最后发行日期1945年2月1日
公司东都书籍台北支店
创刊地区 日治台湾
总部所在地台北市桦山町一八
语言日语台语

民俗台湾》是台湾第一份探讨台湾民俗民俗学的专门刊物,1941年7月10日创刊,1945年2月1日停刊,共44期(最后一期因战时局势紧张故未发行[2])。战后时期受《民俗台湾》影响最深的刊物为《台湾风物》。[3][4]

创刊

日治末期,台湾民俗研究专家池田敏雄中国中山大学所发行之《民俗月刊》启发,拜访时任台北帝国大学教授的金关丈夫,计画创办以探讨台湾民俗为主题的刊物[5]
西元1941年(昭和16年)5月由日籍人士金关丈夫须藤利一冈田谦万造寺龙及台湾籍社会学专家陈绍馨黄得时等6人联名于《兴南新闻》及《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趣意书〉,说明《民俗台湾》发行的背景及目的等。同为发起人的池田敏雄因时任于总督府情报部,虽执行主要编辑工作,却未列于发起人中[5]

西元1941年7月10日《民俗台湾》创刊,以金关丈夫于1929年为东京冈书院策划出版的《ドルメン》杂志为原型,刊物名则是受“台湾文艺家协会”机关刊物《文艺台湾》的影响。

内容

主要纪录台湾民俗资料,如民间禁忌、习俗、神明祭仪、年节岁时与生命礼俗等[3],并广泛采集民间传说、童谣歌谣及俚谚,其中又以俚谚的讨论为大宗。除材料搜集与纪录外,更有专题式发展,如廖汉臣〈台南俚谚〉等[6]。虽以民俗为主,但内容对艺术、历史、地理及自然等亦有涉猎,编辑要旨更明文希望刊物肩负联络与对话的任务[5][1]

立石铁臣所见鹿港名巷“金盛巷”。原载于《民俗台湾》10号(1942年4月)

为月刊形式杂志,每号皆约40-60页(多维持于50页左右),并附有卷头语,其他常设专栏包含民艺解说、民俗图绘、摄影及图说、文献介绍、书评、乱弹、点心、消息通讯、民俗采访会、编辑后记等[3]

专栏 内容
民艺解说 金关丈夫的文字与松山虔三的拍摄,记录包含陶枕士林刀饼印筷笼烛台花仔布等民间生活器具,其中又以陶瓷器具、木材及竹制民艺品为大宗[7]
民俗图绘 由画家立石铁臣透过版画辅以文字,描绘各行各业(如制香)或一般民间生活场景(如打棉被、水车及砖仔窑风景等) [8]

版本[9]

年份 出版社 备注
1941年 东都书籍株式会社 初版
1968年 台湾古亭书屋
1985年 台湾武陵出版社 林川夫主编,将内容重新汇整编辑,并删除大量插画图像。
1982年 台北南天书局 补齐包含因官方检查制度被删除之池田敏雄〈有应公的灵验〉、苏维熊〈关于性与台湾俚谚〉及未出版之五卷2号等,并依初版样貌精装版印刷出版。


影响[3]

  • 民俗资料保存

除有大量民俗资料采集及记录,更有较深入之专题式探讨。此外,亦开创如节日习俗方面“正月七日吃七宝羹”、“除夕跳火盆求财富”及占卜咒术方面净符、家畜用符、止血符与化骨符等数个崭新的民俗研究议题。

  • 台语文字使用

刊物发行时,正值日本皇民化运动推行国语(日语)期间,但刊物内却仍有许多台语文字,并以日文标注其发音,使台湾民俗研究可与当时主要语言结合。

  • 《台湾风物》

《台湾风物》除与《民俗台湾》编辑风格相似外,撰文者的重叠性也很高,如陈绍馨、苏维熊、黄得时、杨逵杨云萍等人皆常见于《民俗台湾》,更为《台湾风物》初期执笔。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