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
PBY卡特琳娜 | |
---|---|
PBY可以在水上和陆上起降 | |
类型 | 飞艇 |
制造商 | 团结飞机公司 |
设计者 | Isaac M. Laddon |
首飞 | 1935年3月28日 |
起役日期 | 1936年10月, 美国海军 |
退役日期 | 1957年1月,美国海军储备队 |
主要用户 |
美国海军 美国陆军航空队 皇家空军 加拿大皇家空军 中华民国空军 日本海上自卫队 |
生产年份 | 1936-1945年 |
制造数量 | 3,305 |
单位成本 | USD90,000 (1935年价格) |
PBY卡特琳娜(英语:PBY Catalina)是美国团结飞机公司(Consolidated Aircraft Corporation)应1932年美国海军的海上巡逻机项目而开发的一款军用水上飞机,该型飞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水上飞机之一,用于鱼雷攻击、夜间雷达袭击、搜救落水人员,从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多个不同的衍生型号。除了美国军队之外,英国和加拿大军队也有装备。
PBY卡特琳娜飞艇是使用国家最多,用途最广泛,使用时间最长和最典型的飞艇。
性能参数(PBY-5A)
参考资料:Encyclopedia of World Air Power,[1] Jane's Fighting Aircraft of World War II Handbook of Erection and Maintenance Instructions for Navy Model PBY-5 and PBY-5A Airplanes.[2] and Quest for Performance[3]
基本信息
- 机组:8人:驾驶员、副驾驶、机腹枪塔射手、机械师、无线电操作员、领航员、两名机枪射手
- Zero-lift drag coefficient: 0.0309
性能
武器
- 3× 白朗宁M1919机枪:两挺在机鼻,一挺在机尾
- 2× 白朗宁M2机枪:机腹左右各一挺
- 4,000 lb (1,814 kg)炸弹或深水炸弹、鱼雷
型号
- PBY-1-初期型
- PBY-2-改良机尾结构,强化机体
- PBY-3-使用更强马力的发动机
- PBY-4-进一步加强发动机马力,改良螺旋桨,机身两则的挡风玻璃改为由有机玻璃制造
- PBY-5-使用高辛烷值的燃料和自封燃料箱,机身两则的挡风玻璃由平面改为蛋形,尾翼略为加高
- PBY-5A-改为使用可收放式起落架,其他早期型皆以此改造
- PBY-6A-由PBY-1改良而来,进一步加高尾翼,加长翼展,改良电力系统和加装雷达
设计
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为全铝合金制上单翼机,如同大多数飞艇,其机身呈船形,其内部有5个水密隔舱,提高了飞机的抗沉能力,而为了长时间作海上巡逻,机上有床位、厨房和食物储存舱,其机头为导航员/投弹瞄准员舱而且也可以加装两挺白朗宁M1919中型机枪作为防卫,其后为配有正副驾驶员的驾驶舱,机身中段为防卫机枪手舱,左右机枪手各负责操作一挺空用型M2重机枪,其挡风玻璃罩在PBY-5之前是平面而之后被改为蛋形而且凸出于机身外
机身下是船底状,其起落架在PBY-5A之前都是固定而不能收起,在PBY-5A之后改为主起落架在机身中段可向上折起收藏在机身左右两侧,前方的起落架为单一支柱而且也可向上收起,之前的型号也依此被改造。
机翼在机身上方并以一支柱互相连接,在其左右两侧也各有两条细支柱连接,近机身两侧各有一俱普惠R-1830风冷式发动机,左右各有一个浮筒,浮筒可向上折起而成为翼端从而减少风阻,机翼下可加装武器挂架而可装上炸弹,鱼雷和反潜火箭弹。
总的来说,PBY卡特琳娜设计简洁而有著良好的水上滑行和起降能力,但其飞行速度慢。
实战
大西洋海战
1941年5月,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参与过对德国俾斯麦号战舰的围猎行动,并最终成功锁定俾斯麦号战舰的方位,促成了英国皇家海军对其的打击。
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由日本海军六艘航空母舰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的偷袭珍珠港而引发太平洋战争,期间有多架PBY被日本战斗机毁于地面。
PBY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一件功劳是在1942年中途岛战役当中及早发现来犯的日本联合舰队,由1942年5月21日开始,32架从中途岛起飞的PBY连续好多日搜索了大片海面,终于在6月3日9时25分,一架编号8V55的PBY找到了日军并及时用无线电通报,这样一来就令美国人有了预警,6月4日凌晨,再有11架PBY被派出去搜索从而最终确认日本航空母舰的停泊位置,而在整场中途岛海战当中,PBY也执行海上救人的活动,拯救落水的人而且当中也救起一批日本人,这批获救的日本人随后也成为俘虏。
之后有些PBY加装夜间雷达后执行“黑猫战术”,也就是用雷达去搜索在夜间出没的日军货船然后再用鱼雷和炸弹去攻击,从而截断日本人的补给线以令在各个太平洋海岛上的日本守军陷入弹尽粮绝。
使用国家
- 美国
- 英国
- 加拿大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 荷兰
- 苏联
- 法国
- 阿根廷
- 日本-二战后的海上自卫队
- 南非
- 巴西
- 古巴
- 智利
- 哥伦比亚
- 墨西哥
- 秘鲁
- 巴拉圭
- 乌拉圭
- 冰岛
- 瑞典
- 挪威
- 丹麦
- 菲律宾
- 以色列
-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迁台后于1954年成立“救护中队”,负责救起掉落海中的飞行员,该中队配备了PBY-5A飞艇。1955年2月为了大陈岛撤退行动,也派出PBY在台北和大陈岛之间飞行去视察有无在海上发生事故,国军的PBY使用至1956年。除此之外,中华航空与复兴航空也皆于1950到1960年代使用该型飞艇。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引用
- ^ Gunston, Bill, ed. Encyclopedia of World Air Power. London: Aerospace Publishing Ltd, 1981. ISBN 0-517-53754-0.
- ^ Handbook of Erection and Maintenance Instructions for Navy Model PBY-5 and PBY-5A Airplanes.
- ^ Loftin, L.K. Jr. "Quest for Performanc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ircraft." NASA SP-468. Retrieved: 18 June 2010.
来源
- 《兵工科技》杂志,2011年9月号
- 《国共战争时期中国军用飞机》,中国之翼出版社,ISBN 957-8628-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