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藤阴杂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藤阴杂记是一部由戴璐所著的清代笔记。书中辑录当时北京五城沿革,考证精审,并录存了许多当时名家的题咏。著书时间长达十馀年,于嘉庆丙辰年(1796年)刊行。

著述

《藤阴杂记》是戴璐于任职工部郎中时,就京师(北京)五城并及郊区,搜访坊巷名迹,掇拾闻见,汇集而成。自序云:“余弱冠入都,留心掌故,尝阅王渔洋《偶谈》、《笔记》等书,思欲续辑,于是目见耳闻,随手漫笔。及巡视东城,六街踏遍,凡琳宫梵宇,贤踪名迹,停车咨访,笔之于书。”因此作者在于续写王世祯《池北偶谈》、《香祖笔记》,记载康熙中叶以后京城的典章逸事。凡已见于成书如《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的,作者皆不录。因为作者前后官署及赁居京师西城槐市斜街居所中均种植了紫藤,故书以“藤阴”为名。

内容

本书共十二卷,卷一至四,记北京掌故轶事,五至十二卷,记载北京的城池(主要为外城的叙述)以及名人和名胜等。为了解清中期北京地理环境、文人生活等的有用资料。书中取材可分为四类:(一)、记述清初至作者同时代人的科名甲第。(二)、记述各部官署的典章制度、官吏铨科概况,并于此反映了作者对这些制度的态度。(三)、记述京城及京郊坊巷、官署、寺观、祠墓的分布情况。(四)、录存同时代人游宴时题咏的诗词,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三。这些诗词有的今天看来有些史料价值,例如录存的杭州人韩春湖套曲,可以看到当时风尘下官员们的穷形极像。

版本

  • 《藤阴杂记》,初刻,清嘉庆元年(1796)。
  • 《藤阴杂记》,吴兴会馆本,清光绪三年(1877)。
  • 《藤阴杂记》,收录于《说库》,王文濡编,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民国四年(1915)。[1]
  • 《藤阴杂记》,收录于《北京历史风土丛书》,瞿宣颖辑,北平广业书社出版,民国十四年(1925)。[2]
  • 《藤阴杂记》,台北古亭书屋出版,民国五十八年(1969)。
  • 《藤阴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据光绪年间版本点校重印,1983年。[3]

注释

  1. ^ 台北: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
  2. ^ 台北:国家图书馆藏书。
  3. ^ 1983年由施绍文以嘉庆原刻本为底本,光绪重印本做校对本,参考《风土丛书》本、《说库》本,重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书有原序,重刻藤阴杂记序,重刻藤阴杂记后序,十二卷题目是,卷一至四无题,卷五中城 南城,卷六东城,卷七西城上,卷八西城下,卷九北城上,卷十北城下,卷十一 郊坰上,卷十二郊坰下

参考文献

  • 戴璐《藤阴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