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湖北路
荆湖北路是中国宋朝(960年-1279年) 的一个路,首府在江陵府(今荆州市,南宋末年迁于鄂州,今武汉市境内)。由于大部分土地在洞庭湖以北,故而民间也称呼其为湖北路;后于宋朝灭亡后划入元朝的湖广行省武昌路。
历史沿革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分宋朝全境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十五路。 在并没有行驶主权的幽云十六州地区,宋朝也预设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1]
北宋时期,荆湖北路是以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之地,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即由此始。荆湖北路辖江陵府(荆州)、常德府、鄂州、复州、峡州、归州、安州(后升德安府)、岳州、辰州、沅州、诚州(后改为渠阳军、靖州),治所在江陵府。南宋时又有汉阳军、荆门军、寿昌军、信阳军四个军。
而今天湖北北部大多数土地在宋朝时属于京西南路,该路辖襄州、随州、郢州、房州、均州、光化军,治所在襄州(今襄阳市境内)。湖北东南角设置了兴国军(阳新),属于江南西路(治所在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角恩施,利川等地设置了施州,属于夔州路(治所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今天湖北东南部的黄州、蕲春在北宋初期处于淮南路,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后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黄州、蕲州属于淮南西路。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金兵入侵,战乱不止,大批人口南迁,湖北逐渐繁荣,带来北方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技术,荆湖北路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而今天湖北北部的京西南路成为宋金交战的主战场,后被蒙古军队拿下襄阳城,不久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