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7年1月23日 英属印度孟加拉管辖区克塔克 |
逝世 | 1945年8月18日 日治台湾台北州台北市陆军病院南门病室(今 台湾台北市中正区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妇幼院区和平分部) | (48岁)
墓地 | 日本东京杉并区莲光寺 |
国籍 | 大英帝国 |
政党 | 印度国民大会党 前进同盟 |
宗教信仰 | 印度教 |
签名 |
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孟加拉语:সুভাষ চন্দ্র বসু,Subhāṣ Candra Basu,ⓘ;英语:Subhas Chandra Bose;1897年1月23日—1945年8月18日),生于英属印度孟加拉管辖区克塔克,律师与政治人物,参与印度独立运动,为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领导人,以及印度国民军的最高指挥官。
生平
早年
鲍斯出生于奥里萨邦的克塔克,家中有14位兄弟姐妹,排行第9。于加尔各答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20年通过了印度文官考试,这对当时的印度青年来说,是一条通向上流社会的仕途。
印度独立运动
1921年参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他是争取印度独立的激进派。[1]在1937年到1939年曾担任印度国民大会党主席,由于鲍斯是一位左翼人士,不承认甘地在1939年就任国大党主席而与之决裂,并在国大党内部建立一个政治派系——前进同盟。
建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鲍斯也因为他跟英美等西方国家不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鲍斯在1941年由印度经阿富汗、苏联而前往德国,并且在德国组成两千人的印度国民军,1943年他受日本的邀请,搭乘德国的U型潜艇由基尔出发,借道非洲马达加斯加,在印度洋潜舰不靠岸就直接在印度洋用橡胶救生艇转泊到日本伊号第二十九潜舰前往日本,他前往日本后在东京方面的支持下。赴新加坡召集在马来亚战役中投降的数千名印度兵,并担任印度独立联盟的领袖,菲律宾宣布独立后的一周,1943年10月21日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同年十一月初参与由日本主导的大东亚会议。[2]鲍斯并于建立临时政府之际就任印度国民军的最高司令官,试图联合日本反抗英国的统治。
空难身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鲍斯在同年8月18日飞抵台北飞行场,并携带两件手提行李,内有“来自东南亚的300万印度人所捐献的珠宝及金饰”;同日下午2时转搭九七式重轰炸机前往关东州大连,却在台北飞行场飞机起飞之际,螺旋桨脱离而失控坠毁。担任驾驶的泷泽少校,以及同乘的一名军官均死亡;[3]时鲍斯身受重伤与烧伤严重的四手井纲正中将等日本军官转送陆军病院南门病室抢救(今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院区及其附近地区)[4],鲍斯当夜11点伤重不治,享年48岁。四手井纲正中将同样伤重身亡[5][6]。
后事
遗体在台北市营火葬场火化,并在台北的西本愿寺举行法会,遗骨之后运至日本,安葬于东京杉并区的莲光寺。他死后很长一段期间,印度当地仍然有不少的传说指称他还健在。另外,虽然他与轴心国合作,但仍是印度独立的重要推手之一,目前印度国会议事堂前的三幅肖像中,他与甘地、尼赫鲁并列,由此可见他在印度的评价。
地位
自尼赫鲁以来,印度历任总理都与日本保持著友好关系,在2014年竞选总理的纳伦德拉·莫迪在选举期间,更曾明确表示将以国家名义向印度独立运动领袖鲍斯授予非军方人士最高勋章。[7]
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 《内塔吉·苏巴斯·钱德拉·鲍斯:被遗忘的英雄》(2004年),Sachin Khedekar饰演。
- 《Gumnaami》(2019年),Prosenjit Chatterjee饰演。
参考文献
- ^ John Toland. 是日本帝國的野心,還是亞洲人的覺醒?──「大東亞共榮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下). 故事─这是写给所有人的故事. 2015-07-19 [2015年7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24日) (中文).
鲍斯身材高大──可以俯瞰东条和巴莫──还是个激昂的革命分子
- ^ John Toland. 是日本帝國的野心,還是亞洲人的覺醒?──「大東亞共榮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下). 故事─这是写给所有人的故事. 2015-07-19 [2015年7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24日) (中文).
- ^ 児岛襄 1974,第170页.
- ^ Lebra 2008a,第196–197页.
- ^ Barbara D. Metcalf(芭芭拉麦卡夫)、Thomas R. Metcalf(汤玛斯麦卡夫). A Concise History of India(劍橋印度簡史). 台湾新北市: 左岸文化. 2005年7月: 256-257. ISBN 986-7854-95-0 (中文).
- ^ 李靖棠,"意外死于台北 走错路的“印度自由之父”苏巴斯鲍斯"[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时电子报,2017年09月10日13:35 .
- ^ PEMA Gyalpo. 解讀印度莫迪新政權通過為鮑斯正名所發出的訊號. 日本网. 2015-01-26 [2015年1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中文).
延伸阅读
- Aldrich, Richard J., Intelligence 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Politics of Secret Servic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6 November 2013], ISBN 978-0-521-6418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 Bayly, Christopher; Harper, Timothy, Forgotten Armies: The Fall of British Asia, 1941–1945,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2 September 2013], ISBN 978-0-674-0174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 Brown, Judith Margaret, Modern India: the origins of an Asian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1 September 2013], ISBN 978-0-19-87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 Chauhan, Abnish Singh, Speeches of Swami Vivekananda and Subhash Chandra Bose: A Comparative Study, Prakash Book Depot, 2006 [2017-09-10], ISBN 97881797714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 Copland, Ian, India, 1885–1947: the unmaking of an empire, Longman, 2001 [22 September 2013], ISBN 978-0-582-3817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 Gordon, Leonard A., Legend and Legacy: Subhas Chandra Bose, India International Centre Quarterly, 2006, 33 (1): 103–12, JSTOR 23005940
- Lebra, Joyce Chapman, Women Against the Raj: The Rani of Jhansi Regiment,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8b [2017-09-10], ISBN 978-981-230-80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3)
- Marston, Daniel, The Indian Army and the End of the Ra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17-09-10], ISBN 978-0-521-8997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Pelinka, Anton, Democracy Indian Style: Subhas Chandra Bose and the Creation of India's Political Culture,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3 [17 November 2013], ISBN 978-1-4128-215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 Talbot, Ian, A History of Modern South Asia: Politics, States, Diaspora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6 [2017-09-10], ISBN 978-0-300-1969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