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形成作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洞穴形成作用(英语:Speleogenesis)是主要的形成作用导致洞穴的起源和发展,是决定喀斯特地形水文地质基本特征,并控制其演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由于水中二氧化碳所造成的碳酸,而溶解石灰岩中的碳酸钙的作用。

石灰石

大多数石灰岩洞穴是通过雨水流入岩石裂缝,溶解碳酸钙而造成的, 若水含饱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反应形成可溶性碳酸盐钙。

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当雨水通过大气层时,它们会溶解二氧化碳,形成稀碳酸溶液,该溶液在能渗透并积聚在石灰岩中的裂缝,层面,节理面和断层中。 然后,被水接触的石灰岩反应成为碳酸轻钙,溶于水中,并从断层中移除。

潜水通道(Phreatic)在完全充满水的条件下形成,其天花板和墙壁可能像地板一样容易被侵蚀。潜水通道的形状通常是沿著裂隙的椭圆形,而更圆形的形状通常表示水流动较快,有深袋的通常表示水流动较慢。

包气带通道的通常在俱有水和气界面的地方形成,并且是具有类似地表河流的峡谷状通道。若洞穴中有峡谷存,代表地下水位曾降低过[1]

参考文献

  1. ^ Palmer, Arthur N. (2003). "Speleogenesis in carbonate rocks". Speleo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Karst Aquifers. 1 (1). Retrieved 7 April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