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后弯劳动供给曲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后弯劳动供给曲线经济学中是以图形表示,实际或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工资,若增加超过一定程度,人们会以休闲(无支薪时间)来替代有支薪的工作时间,因此较高工资反而导致劳动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减少的情况。[1]

“工作-休闲”之间的抉择,是劳工在从事有薪工作(假设所从事的工作对他来说并不是愉快的)的时间,和能使他满意但没有薪酬的休闲时间,面对这两个选项之间的取舍;所谓的休闲时间包括了他的“休闲”活动,以及正常健康生活中必要的生理机能休养,如睡眠。取舍关键在于他工作所能获得的时薪,与利用无支薪时间从事休闲活动的效用来作比较。

这样的比较一般意味著需支付更高工资,才能诱使劳工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之上;两者间的替代效果形成经济学上普遍地随价格增加而供给增加,斜率为正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然而当工资增加到某一程度时,人们实际上反而宁愿减少有薪工作的时间,转而将更多的无支薪时间投入休闲活动或休养生息上,就会发生工资价格增加但劳动力供给减少,而造成斜率为负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概观

劳动供给曲线显示实际工资如何影响劳动力工作时数的斜率变化。

当工资增加高于维持生存水准之上时,会有两个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工作时间(单位通常是日,周或月)的考量。第一个是替代效果或激励效果。随著工资增加,再多工作一小时以获得更多工资,或是在工作之外花费多一小时的无薪时间,两个选项之间的抉择。因此较高的工资价格(一般称为时薪)与低价格相比,劳动市场上用于工作的时间会有更多的供给。

第二个相反效果则是相同数量的工作时间,在工资价格增加之后,会比之前的旧时薪获得更多的工资收入,因而产生了所得效果,相对地使劳工增加可负担起的休闲时间。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同“休闲”(即无支薪时间)是一种正常物品,所以人们会期望有更多的休闲时间。

当其它条件不变之下,由于工资上涨提高了收入,相对地休闲效用的吸引力也会上升,则工资率增加到某一程度时,前述第一点正向供给的替代效果,就被第二点的所得效果中和,而使得劳动供给减少了。

如右图显示,如果实际工资价格从W1增加到W2,劳工的替代效果超过所得效果;因此劳工愿意增加从L1到L2的劳动时间。但若实际工资从W2上升到W3,由于该区间的所得效果超过替代效果,劳动供给的时数将从L2下降到L3; 表示劳工从休闲中获得的效用,大于额外增加收入所获得的效用。

以上仅仅考察了已经处于劳动市场中,受制于该劳动需求曲线的劳工,工资率变动的效果;只考虑了这些劳工的劳动力供给反应。并没有考虑其它(或失业者)的劳工,或因为工资价格较高而被吸引,能额外提供的劳动力供给。所以对于给定的劳动市场,在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段的工资,可能高于某一劳工其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段的工资。

另一方面,在劳动力的总体市场上,并无“其它行业”的个别劳动力市场,那么除了一些劳工遭受非自愿失业之外,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始形式仍然适用。


假设

  • 人们能抉择其劳动力供给的工作时间量。
  • 劳动契约中没有订立义务地无酬工作固定数小时。
  • 人们理性地追求本身的效用最大化。
  • 工作提供了不利因素,必须以支付工资来补偿。
  • 无薪酬的休闲时间具备“正常物品”的效用。
  • 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力,企业和劳工都是价格接受者。


劳动市场需求方

对于期望以加班方式增加生产时间的劳动需求方,更高的工资率能减少或反转劳动供给曲线的后弯现象,在超过原来劳动契约中约定数量的工时之后,对延长的工作小时提高工资价格,使劳工有意愿加班而保持劳动供给曲线正向的替代效果。对因此而愿意加班的劳工来说,这相当于把约定工作时段中,工资增加的所得效果被劳动需求方削减了。因此以更高的工资率计算加班,可以使劳工提供更多的工作时间,而不会有提高工资,劳动供给后弯的影响。


反向S形供给曲线

在接近维持生存水准,非常低的工资水准下,劳动供给曲线也可能由完全不同的原因,而造成向后弯曲的图形。 这种效果产生了“反向S”,如Ƨ的形状:在上图中劳动供给曲线的底部添加一个尾部,随著工资上升,而劳动力供给量下降。工资价格降低却反而增加劳动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这是因为家庭面临其生活需求所必需的最低收入水准,不得不工作更久时间以获得足够的收入。另外地如前面小节所述,在图中劳动供给曲线的上方,因工资上涨而劳动供给减少而有向后弯曲的情形。

参考资料

  1. ^ Friedman, Jack P. Dictionary of Business Terms.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2000-05-01. ISBN 978-0-7641-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