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通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保通宝
国家/地区 江户幕府
(日本)
价值100
直径49乘32毫米(1.9乘1.3英寸)
厚度2.6毫米(0.10英寸)
重量20.7克(0.67金衡制盎司)
边缘印有铸币厂的标志
形状椭圆
成分
铸造年份1835 - 1870[2]
正面
图案天保通宝
背面
图案当百,下方为金座押花
天保通宝 本座长郭
天保通宝 本座细郭
天保通宝 本座中郭
天保通宝 本座広郭

天保通宝(日语:天保通寳てんぽうつうほう ten pou tsu hou)是江户时代末期至明治初期在日本流通的硬币。也称为天保币 (日语:天保銭てんぽうせん ten pou sen)。形状椭圆形铜币,中央开有一个方孔,一面写有天保通宝,而另一面的上半部则有“当百”字样,下半部则印有金座后藤家的花押。该硬币的主要材料为铜,并加上铅和锡所制成的合金硬币。一枚重量为5.5(约20.6[3]。尺寸约为高50毫米(1寸6分5厘)、宽30毫米(1寸1分) [3]

概述

该硬币铸造于1835年天保6年)。该货币的法定价值为100,因而被称为“当百钱”,但实际上是当作80文的价值流通的。无论如何,从数量上看,该硬币不值其面值(100枚一文钱的宽永通宝),并且造成了经济混乱,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假币。明治维新后也曾流通,但于1891年12月31日正式停止流通[4] 并于1896年底(明治29年)停止与新币兑换[5] [注 1]

明治时代后,日本陆军大学校毕业生所佩戴的徽章因酷似天保通宝,因此也被称为“天保钱组”。另一方面,在新的货币制度兑换下,一枚天保通宝的价值仅能兑换成8(1枚1文钱的宽永通宝铜币=1厘),连一都不到。因此在当时,无法适应新时代或缺乏适应新时代能力的人有时会被戏称为“天保钱”。明治初期,出现了类似现代百元商店的“8厘均一”或“2銭8厘均一”等名称,这些名称都是源自于天保通宝的8厘价值。

根据《明治财政史》中记载,从1877年(明治10年)到1897年9月(明治30年)间因不便流通而被收集并重铸的货币有: 5钱硬币2钱硬币、天保通宝及文久永宝四种。

据估计,迄今为止,天保通宝尚存有 1 亿至 2 亿枚,且不包括那些已被回收和重铸的硬币。

公铸币

为了应对让银座变得富有的黄铜四文钱的成功,担任金座的后藤三右卫门光亨产生了发行高面值硬币的想法。 因此,天保通宝是由金座主导发行的的。

规定重量为5匁5分,规定成色为78%、12%、10%,但根据明治造币局的分析,其成分为0.037%、81.307 % 、9.742%、8.261%、0.056%、0.193%、0.035%、0.182%和0.084%[7]

1835年(天保6年)6月15日开始铸造,同年9月2日发行,次年1836年( 天保7年)12月停铸。 直到1837年8月才重新开始重铸,至1842年1月13日铸造量为10,024,500枚,天保时代共计39,735,200枚[8] [9] 。还有一种说法是,1866年至13年间铸造总量为39,732,200枚[10] [11] 。其中任何一个应该都是对“五”和“二”的误读,并且印刷错误。天保时代幕府通过铸造获得的利润为180,800[12]

1847年10月18日(弘化四年)恢复铸造,此后数量大幅增加,到万延时代达到顶峰。从1865年 (应庆元年) 11月起,在大阪难波设立的银座开始铸造,一直持续到1868年 (应庆4年) 1月、大政奉还后,新政府设立的货币司在1868年 (庆应4年) 4月23日到1870年 (明治3年) 8月5日共铸造了63,913,752枚,铸造总量在天保6年间据说高达484,804,054枚[13]

明和时代以后,由于宽永通宝铁一文币和黄铜四文币的大量发行,钱币的市场价格下降,而天保通宝的发行则加速了这种下降。因此,为了防止钱币价格下跌,幕府于天保13年8月签订了每一两等同6500文的合约作为市场价格[14] ,并一度稳定在6000〜7000文左右。但是到了幕府末期,应庆年间的时代由于大量铸造发行,最终突破了一两兑换10000文。

另外,从安政时代开始,宽永通宝铜1文、铁1文、黄铜4文的价值就与面值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1862年,幕府再次发布要求接受天保通宝为 100 文币的通知,但市场上还是很难接受将它以等同于100的价值流通。1865年,幕府别无选择,只能以“铁1文钱=1文”、“天保通宝=100文”的标准批准了以下的“兑换机制”。[3] [11]

  • 宽永通宝一文钱或耳白钱:6 文
  • 其他的寛永通宝铜一文銭:4 文
  • 宽永通宝黄铜四文钱:12 文
  • 文久永宝四文钱:8 文

而这次庆应义塾元年的修改也受到了批评,硬币和硬币价格的修订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3] 。另外,在铜币减少到12文的同时,天保钱的价值也相对降低,因为天保钱仍保持不变。 [3]

在公铸版的硬币中,有“长郭”、“细郭”、“中郭”、“広郭”等已知的种类,“长郭”是“宝”字中的“贝”字长度稍长。 在其他三种类型中,其他字体几乎相同,但“贝”字很宽,且轮廓几乎是方形的。

一般认为此时正处于生产过渡期。

在日本钱币,天保6年(1863年)至次年铸造的硬币被称为“长郭”或“中郭”,天保8至13年的硬币被称为“细郭”,而弘化4年之后的硬币被称为“広郭 [9][9]但也有一种理论认为这与幸存件数与铸造件数的比率不匹配。无论如何,“长郭”是早期,“広郭”是后期的说法已经基本成立。

地方私铸币

天保通宝的价值仅为5〜6枚宽永通宝一文钱,虽然硬币的发行并未被认定为“禁止”,但在地方硬币发行的阴影下,各藩秘密铸造的现象十分猖獗。德川时代末期的伪装。明治时期交换收藏的《天保通宝》有5亿8674万枚以上[15] ,比金座和货币司铸造的《天保通宝》的发行量加起来还要超过 1 亿枚。私铸量达2亿枚左右,但无一件被回收。

已知有10多个私自铸造钱币,其中包括久留米藩萨摩藩福冈藩冈藩土佐藩长州藩会津藩仙台藩久保田藩盛冈藩[16]。另外,水户藩也铸造了天保通宝,但不能将其归类在私铸币的范围,这是因为它是在得到江户幕府的正式许可后铸造的。

不只如此,还有来源不明的、被称为“不知銭(ふちせん)”的天保通宝、可能是来自于无法判断的其他藩国所铸的私铸币、亦或是民间小规模铸造的铸造品等。

在当今的钱币界,存世量较少的私铸币在价值上还要远比官方铸造的公铸币要高得多。

试铸币

天保通宝的试铸币中有一种比实际发行还小一点的当五十货币。

其他汉字文化圈中的例子

  • 清朝时期的中国,除了一文钱外,还发行了当十、当五十、当百等高面值钱币。
  • 在以常平通宝一文币为主流通的朝鲜王朝,曾一度发行过百钱币。
  • 阮朝时期的越南,除了发行小面额纸币外,还发行了名为嗣徳宝钞的大面额纸币(且面额种类众多)。

参考文献

  1. ^ ‘造币局长第三十七年报书(明治四十三年度)’ 大蔵省造币局、1910年 (in Japanese)
  2. ^ Colnect Coin Catalog Coin catalog : Coin › 100 Mon (百文 - Tempo Tsuho)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阿达义雄. 明治文学に現われた天保通宝. 新潟青陵女子短期大学研究报告 (新潟青陵女子短期大学). 1976, 6 (6): 1-19 [2022-08-17]. ISSN 0386-5630. doi:10.32147/00001847. 
  4. ^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944249/1
  5. ^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945816/1
  6. ^ 1896年(明治29年)11月19日大蔵省训令第35号“天保通宝交换告知方”’ - 国立国会图书馆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7. ^ ‘造币局长第三十七年报书(明治四十三年度)’ 大蔵省造币局、1910年
  8. ^ ‘図录 日本の货币・第4巻’ 东洋経済新报社、1973年
  9. ^ 9.0 9.1 9.2 瓜生有伸 ‘天保通宝銭の研究’ 天保堂、1996年
  10. ^ 佐藤治左卫门 ‘货币秘录’ 1843年
  11. ^ 11.0 11.1 小叶田淳 ‘日本の货币’ 至文堂、1958年
  12. ^ 三上隆三 ‘江戸の货币物语’ 东洋経済新报社、1996年
  13. ^ 胜海舟 ‘吹尘录’ 1887年
  14. ^ 滝沢武雄 ‘日本の货币の历史’ 吉川弘文馆、1996年
  15. ^ ‘日本の货币-収集の手引き-’ 日本货币商协同组合、1998年
  16. ^ 泷泽武雄,西胁康 ‘日本史小百科“货币”’ 东京堂出版、1999年

注释

  1. ^ 明治29年11月の大蔵省训令で天保銭交换の催促が行われている[6][3]。ただし、高冈市では翌明治30年になっても流通していたとい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