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卡斯
印卡斯 Incas | |
---|---|
基本信息 | |
物种 |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Conuropsis carolinensis) |
性别 | 雄性 |
孵化 | 1885年前 美国佛罗里达州(若非人工繁殖) |
死亡 | 1918年2月21日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 | (至少33岁)
成名原因 | 已知的最后一只卡罗莱纳长尾鹦鹉 |
印卡斯(英语:Incas,1885年前—1918年2月21日)是一只雄性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也是目前已知物种中最后一个确定的个体。虽然野生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可能目击事件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美国鸟类学家联盟也在1920年接受一次目击事件,但1904年之后就再也没有收集到任何标本,因此它常被认为是现存的最后一只个体。印卡斯于1918年死于辛辛那提动物园,与死于1914年的最后一只旅鸽玛莎死在同一个围栏中[1][2]。它的配偶简夫人(Lady Jane)在一年前就去世了[3]。
背景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是历史上唯一原产于北美东部的鹦鹉物种,在早期的记载中数量很多。在欧洲殖民美洲后的几个世纪里,由于收集帽子上的羽毛、宠物贸易以及农民将其视为农作物捕食者而将其根除等综合因素,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在19世纪中期变得越来越稀少[1][4]。随著数量的减少,保育人士和鸟类利益团体越来越关注该物种的发展轨迹[5]。到1900年,已经为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建立多个繁殖项目,但成效有限,据称圈养鸟类的动物园之间没有进行任何协调[6]。随著野生鸟类个体数量的减少,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唯一可以确定的栖息地就是人工饲养的地方[1][2][7]。
生平
印卡斯于1885年被带到辛辛那提动物园,试图在那里建立一个人工繁殖族群。它和其他15只鸟一起被以40美元(相当于2022年的1200美元)的价格买走[2][7]。大约在那个时候,人工饲养的鸟经常被卖到欧洲,而宠物贸易中的大多数卡罗莱纳长尾鹦鹉都来自佛罗里达州,直到1890年代,每次都会捕获几十只[7][8]。在动物园里,印卡斯被饲养在一座建于1875年的日式宝塔风格的鸟舍里[9]。
印卡斯最终与同一批到来的一只名叫简女士的雌鸟配对。在32年的共同生活中,它们成功地定期产蛋,但它们总是把蛋从巢里滚出来[2][7]。当这对鸟还在一起时,伦敦动物园出价400美元(2022年超过10,000 美元)购买了这对鸟[7]。鉴于人们对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繁殖习性的既有了解,这对鹦鹉很有可能每年产一次蛋,每窝产两到三个蛋。据报道,倒数第二只圈养鸟简夫人于1917年夏末去世,享年至少32岁。辛辛那提动物园饲养员称,印卡斯后来变成“无精打采、悲痛欲绝”[7]。据说在1914年9月之后的某个时间,可能是在简女士去世之后,印卡斯被移到玛莎去世时的那个宝塔围栏中[1]。1918年2月21日晚,在印卡斯去世前的48小时内,辛辛那提经历了异常寒冷的天气,降雪量大,夜间气温低至7 °F(−14 °C)[7]。
后续
印卡斯死后,本应和玛莎一样被装在冰块里送往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馆。由于不明原因,它的遗体从未送到那里。虽然它很有可能被保存了下来(因为它的遗体对博物馆来说具有相当大的价值),但相关的记录似乎从未被保存下来,它的遗体目前的位置也不得而知。有人猜测,它的遗体在辛辛那提自然史博物馆没有标签[2][7]。也有人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失去最后一只被俘虏的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实在是太打击士气,不值得密切关注[6]。印卡斯是其物种的最后一个成员这一说法经常被反复提及,但人们并没有仔细研究野生族群极有可能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10]。它的死亡日期也常被误认为是最后一只旅鸽的死亡日期[2]。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The last Carolina Parakeet. John James Audubon Center. December 22, 2015 [202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 ^ 2.0 2.1 2.2 2.3 2.4 2.5 Sullivan, Mallorie. The last Carolina parakeet ever, lost in memory and now just lost. The Cincinnati Enquirer. February 22, 2018 [October 6,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 ^ Snyder, Noel. The Carolina Parakeet: Glimpses of a Vanished Bi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une 2004.
- ^ The Last Carolina Parakeet. digital.library.sc.edu.
- ^ Wright, Albert. Early Records of the Carolina Paroquet. The Auk. July 1912, 29 (3): 343–363 [2024-02-21]. JSTOR 4071042. doi:10.2307/40710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 ^ 6.0 6.1 Rosen, Jonathan. What a little bird told us. Los Angeles Times. February 24, 2008 [202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1).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Cokinos, Christopher.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A Personal Chronicle of Vanished Birds. New York: Warner Books. 2001: 4-58. ISBN 1585427225.
- ^ Snyder, N. F. and Russell, K. (2020). Carolina Parakeet (Conuropsis carolinensis), version 1.0. In Birds of the World (A. F. Poole and F. B. Gill, Editors).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Y, USA. https://doi.org/10.2173/bow.carpar.01
- ^ Project Passenger Pigeon. cincinnatizoo.org. [202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0).
- ^ How humans killed off the only parrot native to the continental U.S.. nationalgeographic.com. December 12, 2019 [202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