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客入球优惠制
作客入球优惠制是足球竞赛中的一种规则,用在主客场制的淘汰赛上,[1]若对赛两支球队经过两场90分钟的比赛,两场的比数加起来仍是平手的话,那么在作客比赛时入球较多的一队将胜出,如需进行加时赛,则加时后亦适用。
范例
例子1: 在2013年亚足联冠军联赛决赛上
- 第二回合广州恒大在主场以1比1平首尔FC
- 两回合合计双方是3比3平手,但因为广州恒大在客场入了2球,而首尔FC队在客场进了1球,所以广州恒大队凭著作客入球较多而胜出。
例子2: 在2016–17年欧洲冠军联赛16强赛
- 第二回合摩纳哥在主场以3比1胜曼城
- 两回合合计双方是6比6平手,但因为摩纳哥在客场入了3球,而曼城在客场只入了1球,所以摩纳哥队凭著作客入球较多而胜出。
例子3: 在2014–15年欧洲冠军联赛16强赛
- 两回合合计双方是2比2平手,双方在客场各入了1球,故须在车路士主场的第二回合进行加时,结果加时赛双方再各入1球,总比数打成3比3平手,但因巴黎圣日耳门在加时赛增添多1球作客入球,所以凭著作客入球较多而胜出。
例子4: 在2019–20年欧洲联赛32强赛
- 两回合合计双方是1比1平手,双方在客场各入了1球,故须在阿仙奴主场的第二回合进行加时,结果加时赛双方再各入1球,总比数打成2比2平手,但因奥林匹克科斯在加时赛增添多1球作客入球,所以凭著作客入球较多而胜出。
例子5: 在2019年亚洲足协杯跨区决赛
- 最终4.25体育会以两球作客入球晋身2019年亚洲足协杯决赛。
很多采取主客两回合制的赛事,如:欧洲联赛冠军杯、欧霸杯、南美自由杯(2005年开始采用)、亚冠杯的淘汰赛阶段、以及世界杯、欧洲足球锦标赛的外围赛附加赛都采用了这一规则,但采用主客两回合制的英格兰联赛杯准决赛,和英格兰各级联赛的升级附加赛准决赛,则不采用此规则。
争议及取消
作客入球的采用被认为能够鼓励作客球队进攻,增加比赛的可看性。但相反,为了不想在主场失球,此制度也驱使一些主场球队踢防守足球。[2]在作客入球优惠制制订前,若两队球队在首、次回合未能分出胜负,两队将会在中立球场进行附加赛。[3]
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下,闭门作赛大减主客差异或中立场比赛几乎使主客差异完全消失,加上作客入球在部分比赛的加时赛仍适用,对先客后主的球队明显不利。
2021年6月24日,欧洲足协宣布包括欧联、欧霸、欧协联及女子欧联在内的欧洲赛,在2021/22球季开始将不用作客入球优惠制,两回合赛事总比数打成平手的话,不再以双方在作客赛场的入球多少决胜负,将会进入加时30分钟,加时赛若再度打平,客队亦不会因加时赛取得入球而晋级,会以互射12码分胜负。欧洲足协会长施费连直言作客入球优惠制现时反倒影响球赛的可观性,多年亦有不少批评声音,“当年推行作客入球优惠是为了增添可观性,如今却背道而驰,不少球队在主场出战踢得更加保守,担心对方取得作客入球,影响出线形势。另外,当加时阶段的时候,一旦客队取得入球,主队一方需要攻入两球,对主队并不公平。”[4]
其他项目
凡是有主客场制度的,都会有类似的制度,例如篮球有“作客得分”的项目,但大多数比赛都未有采用。[5]
参考资料
- ^ For example:
IFAB. Procedures to determine the winner of a match or home-and-away. Laws of the Game 2007/2008 (PDF). Zurich: FIFA. July 2007: 54 [2008-07-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5 June 2008).
Away Goals: Competition rules may provide that where teams play each other home and away, if the scores are equal after the second match, any goals scored at the ground of the opposing team will count double.
- ^ Cruyff pulls the strings. UEFA. 2006-01-01 [2008-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3).
- ^ Ross, James. European Competitions 1964–65. RSSSF. 2007-06-21 [2008-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9).
- ^ 【歐洲足球】作客入球執行56年後退出歷史舞台 「條例早已過時」. 香港01. 2021-06-25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BBC SPORT Soccer Europe Chelsea 4-2 Barcelona. BBC News. 2005-03-08 [201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