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qacengalj旧社遗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aqacengalj旧社遗址位于台湾屏东县牡丹乡高士村,是一处排湾族部落聚落旧址,相传为该族入住恒春地区的第一个据点,海拔高度约250至300米,占地约3.5公顷。Saqacengalj旧社已有500~600年的历史,而后历经6~7次的聚落迁移,最后一次的迁移约在距今50多年前发生,便定居于现在的高士村[1][2]Saqacengalj的意思为“凿石板的工具”,旧社的位置距离高士村现址聚落约7公里,目前尚保存约有83间石板屋房舍结构,顺着山阶平行排列成行[2][3]

周围环境

Saqacengalj旧社遗址位于林班地缓坡上,属于四面环山而林相为低海拔阔叶林的环境。遗址西面背倚山坡东面太平洋,下方为中科院院区,并有港仔溪流经[4],邻近现今屏东县牡丹乡高士村,其入山口设置有“高士石板屋遗址区导览解说牌”。

其邻近的高士村为一排湾族部落,当前以发展文化观光、生态旅游为主[5],社区景点以高士神社、历史古道为特色,其中高士阶梯古道(英雄路)于每年10月是观赏候鸟灰面𬸦国庆鸟最佳时间[2]

空间布局

依照地理运算分析及空间测绘结果,聚落呈现系统性的规划及布局,呈现阶层式的分区。通常两两家屋相互紧邻,共用一面墙,后方背倚山坡堆砌垒石成墙。屋舍前方多有一个砌石平台,其中发现有一个面积较大者且立有约3米之石柱,普遍认为是头目或者领袖家屋。

从聚落空间来看,Saqacengalj聚落内可以分成一级(大型)、二级(中型)与三级(小型)等3个阶层的房舍,其中,前二者多半分布在聚落的上半部,且这部分具有较明显的群体区隔,说明聚落上半部的居民较为多元化而下半部则同质性较高[6]

出土文物

依目前调查及发掘结果,发现如下[3]:38-51

  1. 石器如锛凿形器、斧锄形器、砥石、打剥石器等;
  2. 金属遗留如铜质匙形物、铜针、铜铃及铜环等、铁制矛头、铁制箭镞及铁刀等、以及金属渣块;
  3. 陶质遗留如陶珠;另外还有瓷器及硬陶等。其中施釉硬陶经专家鉴定,为自中国福建生产而进口至台湾的产品,生产期间约自清代中期而持续到晚近,显示Saqacengalj居民在此生活时,可能曾与汉人有所交流互动[7]
  4. 大型石造物如石臼、人形石像及石柱等[8]

研究成果

Saqacengalj旧社遗址自2002年起开始系统性的研究,由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陈玛玲教授进行石板屋聚落的研究[2][7]。刚开始的复原研究计划,乃以绘制聚落全区形貌及结构空间为主,并于清理过程陆续可见砂岩石板、带釉陶片等遗物[2][7]。除了考古学的发掘之外,并包含了口述历史的调查、数位扫描建模、地理运算系统的分析,使得遗址的面貌更加完整。

大部分的民族志资料与研究多以北部排湾族群所居住的北部型家屋为主,南排湾石板屋文化研究比较少,且多为日治时代开始记载,这与Saqacengalj旧社遗址所属的空间与时间均有明显差距[3]

参考来源

  1. ^ Chen, Maa-ling. Settlement Patterns at Saqacengalj: A Slate House Settlement in Southern Taiwan.. Asian Perspectives. 2008, (47): 210-241. 
  2. ^ 2.0 2.1 2.2 2.3 2.4 陈, 玛玲. 高士村石板屋舊社家屋與聚落型態復原研究.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2004. 
  3. ^ 3.0 3.1 3.2 蔡, 佩颖. 空間分析與房舍結構-以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Saqacengalj舊社遺址為例.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7. 
  4. ^ 杜, 美慧. 遺址行過程之探究-以排灣族舊社Saqacengalj 遺址為例.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6. 
  5. ^ 杨语芸. 「太陽香菇」將重新發光!高士部落成立首座段木香菇菌種中心,用林下經濟點亮山村. 上下游新闻. 2020-12-11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中文(台湾)). 
  6. ^ 吴, 牧𬭚. 聚落空間與社會鄰群:電子運算考古學在排灣高士舊社Saqacengalj的運用. 考古人类学刊. 2013, (79): 71-104. 
  7. ^ 7.0 7.1 7.2 陈, 玛玲. Saqacengalj聚落模式與形貌:一個舊社的考古學研究. 考古人类学刊. 2004, (63): 50-91. 
  8. ^ 蔡宗宪. 牡丹高士石板屋舊社遺址 盼列文資. 自由时报. 2016-03-24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