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17船团
PQ-17船团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西洋海战的一部分 | |||||||
航行前驻扎于冰岛华尔峡湾的PQ-17船团与护航母 | |||||||
| |||||||
参战方 | |||||||
英国 美国 苏联 荷兰 巴拿马 | 纳粹德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约翰·克罗宁·托维 路易斯·哈米顿 杰克·布洛姆 约翰·多丁 |
埃里希·雷德尔 卡尔·邓尼茨 汉斯-尤根·史托普 | ||||||
兵力 | |||||||
1艘航母 两艘战列舰 5艘重巡洋舰 两艘轻巡洋舰 24艘驱逐舰 13艘潜艇 11艘辅助性船只 33艘商船 |
1艘战列舰 3艘重巡洋舰 10艘驱逐舰 10艘潜艇 202架飞机 | ||||||
伤亡与损失 | |||||||
22艘商船沉没 153船员阵亡 | 5架飞机 |
PQ-17船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冰洋战区中的盟军援助苏联物资的一支船团,PQ-17船团在1942年7月驶往苏联的途中,遭到德国海军与空军持续1星期的大规模进攻,船团的34艘船中有22艘沉没[1],苏联失去的军物资足以武装1个集团军,且之后盟军的北极船队延到夏季结束才继续启航。攻击行动中,虽然德国水面舰队发起跳马行动(德语:Unternehmen Rösselsprung),企图与盟军直接交战,但因为种种问题而没有接战,大部分的商船是由潜艇和飞机所击沉,水面舰则仅有作为存在舰队的影响力。
背景
随着德国进攻苏联后,苏联许多领土皆落入德军之手,红军开战前建立的军事力量有67%被歼灭,大部分的工业中心均迁往乌拉山地区,但恢复生产需要一段时间,苏联便向英国和美国要求迫切的军事援助。在1941年10月弗布鲁克-哈里曼英美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后,盟军同意了将一系列军援物资送往苏联[2]。最直接的方式进行这些物资是由北角海域,通过北极海,抵达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港口[3]。在盟国该协议中,苏联负责接收在英美港口装载物资的船只,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船只能送往苏联,英美两国开始组建大型的通商船团[4]。由英国皇家海军负责提供护航母队,美国海军总司令恩斯特·金恩也预定派遣华盛顿号战列舰 (BB-56)和胡蜂号航空母舰支援[5]。
1941年早在希特勒下令防止英国一直重复于在挪威的突击行动前(他认为英国一直想破坏德军在威瑟演习作战中所获得的成果),德国海军就已开始去消灭援苏船团,大量集中海军力量于挪威北部,其后又因为海峡冲刺作战,德国海军于北极地区的力量又加入了3艘主力舰和6艘驱逐舰。此外挪威的地理位置对盟军的意义来说,不但是有德国空军与潜艇基地,盟军在此一带也没有空军基地,十分危险[6]。在相继被击毁多艘商船后,盟军又在继续拟定下一支护航船团。起初6月因为地中海战况危急,隆美尔元帅率领非洲集团军持续进攻东部,马耳他防御也快要到极限,实在是难以在从其他地方抽调舰队来保护北极船团,但德军在6月28日发起夏季攻势,目标直指斯大林格勒,运往苏联的军备需求更为迫切,斯大林要求盟军得在地中海局势稳定后尽速让下一班北极船团启航。
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认为需要获得更多的成果来证明海军舰队的价值,虽然挪威一带离北极海船团通航路线极为接近,空军轰炸机都能到达,但希特勒对海军水面舰队的消极态度、赫尔曼·戈林对空军的权力欲与对苏作战的战争资源需求,大幅抵销了德国在该处的优势。雷德尔计划要以海军发起一次大规模的协同攻击:跳马行动,给予北极船队最大的打击。
计划
德军兵力
雷德尔计划动用手上所有能使用的船舰来进行这次的行动,将所有船舰分为两个战斗群:
- 特伦汗战斗群:由海军上将奥托·施尼温德(Otto Schniewind)指挥,由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所组成。
- 那维克战斗群:由海军中将奥斯卡·库门提兹(Oskar Kummetz)指挥,由席尔上将号重巡洋舰[7]、吕佐号重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所组成。
这是自开战以来,德国海军水面舰队最大规模的攻击计划,雷德尔要求空军只攻击商船与航空母舰,替船团护航的主力舰则交由提尔皮茨号和席尔上将号应付,而袖珍战列舰则去攻击商船。当雷德尔将他的计划告知希特勒后就被受到反对,希特勒坚持要先摧毁英国航空母舰再让水面舰出击,认为战列舰容易被舰载机击毁,雷德尔便将计划修改为:由空军侦查告知船团行进方向后,战斗群随之埋伏于阿丁峡湾和那维克,到确认英国本土舰队无力干预的范围后,再下令将两个战斗群聚于熊岛以东[7][8],攻击船团,而希特勒同意了此计划。除了雷德尔的水面舰队外,该区还有邓尼茨的10艘潜艇和约有42架He-111、102架Ju-88、30架Ju-87、15架He-115和74架侦察机[9],编制为:第5航空队、第405沿岸航空部队和第405沿岸航空部队,盟军护航路线接在德军领空范围内,形势对德军极为有利。
盟军兵力
PQ-17船团共有33艘商船(原35艘,一艘在冰岛启航时搁浅,另一艘被浮冰撞损),船团载有297架军机、594辆坦克、4246辆卡车和装甲车,共约16万吨的货物,而护航兵力编制是:
- 第一护卫队:由杰克·布洛姆中校指挥,由驱逐舰5艘、扫雷舰3艘、护卫舰4艘、武装渔船4艘、潜艇2艘所组成。
- 第1巡洋舰队:由路易斯·哈米顿少将指挥,由重巡洋舰4艘:诺福克号、塔斯卡卢萨号、威奇托号、伦敦号、驱逐舰2艘所组成。
- 警戒部队:自英国本土舰队抽出部分组成,由约翰·克罗宁·托维上将指挥,由胜利号航空母舰、战列舰2艘:约克公爵号、华盛顿号、坎柏兰号重巡洋舰、轻巡洋舰2艘:奈及尼亚号、曼彻斯特号、驱逐舰14艘、潜艇舰队12艘(含荷兰、苏联与他国舰只)
另外,盟军位于冰岛驻有第120飞行中队、第210飞行中队、第240飞行中队,有B-24轰炸机和少数水上飞机。
过程
6月27日PQ-17船团在增加完护航母队后从冰岛的峡湾出发,7月1日时船团被德国潜艇U-456发现并开始跟踪。不久德国侦查机BV138自上空目击船团,德国岸基飞机开始对船团发出第一波攻击。德国空军第一波攻击规模很小,仅有少量He 111轰炸机,双方损失也不是很大,德军损失一架飞机,船团则无损伤。在此时,海军作战部已发布跳马行动的执行,特洛汗战斗群做好了出击准备[10]。7月3日船团仍无受到损伤,而德国的那维克战斗群也做好出击准备[11]。7月4日[12],当天一早德军的攻势变得更为强烈,1天内击沉3艘商船,重创一艘,而船团仍持续往东航行。
7月4日晚上英国海军借由侦察机发现德国水面舰队的踪迹,赶紧对船团发出警告电报。这时英国海军并未掌握到提尔皮茨号的行踪,他们陷入两种可能的设想,一是由船团护航母队迎击提尔皮茨号,二是要将船团分散以减少被其击沉的损失。但提尔皮茨号如果没有出击,分散将会使船团暴露在德国空军与潜艇的威胁之下,海军指挥部为了此情势的判定发生了争论。
对船团发出的警告电报共有3通,内容分别为“十万火急,巡洋舰部队以最高速度向西撤退[13]”、“火急,因敌军水面舰队威胁,船团即刻解散,各自前往俄国港口[14]”和“十万火急,船团立刻解散[15]”,接着第1巡洋舰队快速的与船团脱离,往西驶去,而第1护卫队的杰克·布洛姆因为没有收到第1通电报,误判第1巡洋舰队是要与德国海军接战,于是率领其指挥舰队中的驱逐舰前去支援[16]。
其后由于听到德国水面舰队前来接战,考虑到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与当地德军所拥有的海空优势(尤其是空中力量远超过胜利号航空母舰)和潜艇威胁,以及与船团距离过远,本土舰队组成的警戒部队指挥官在5日一早下达撤回斯卡帕湾的命令。
现在船团业已分散,失去了群体的保护能力,德国海军利用了因为英国海军担心水面舰队而分散的结果,开始猛烈攻击没有反击能力的船团,但因为德国海军惧怕英舰航空母舰对水面舰的打击能力,也认为没必要继续让舰队出击,改将攻击的角色交给了潜艇与飞机,而在7月6日晚上9点半,下令将提尔皮茨号、席尔上将号和希佩尔上将号召回港内。
自从进行分散动作,船团损失就大幅增加,光是7月5日1天内就12艘商船被击沉或无法航行,此外还有1艘油舰无法航行和1艘救难船被击沉,6日有两艘商船被击沉、7日又再两艘、8日又1艘,从9日深夜到10日又失去两艘商船,但还是有11艘商船平安抵达了苏联港口。PQ17船团共损失22艘商船和153名船员,货物则损失了430台坦克、210架飞机,3,350辆的车辆,大约10万吨的物资,足以武装一个集团军[17],而德军的损失只有飞机5架。
结果
丘吉尔称这次的结果为:“一场最令人沮丧的海军事件[18]”,而没有责怪船团的指挥官。美国原本就对英国不信任出了名的金恩上将则是非常不满,他要求要将美舰调回太平洋,表示不愿意再参与任何由英军指挥的联合行动[19]。斯大林则对于船团被击沉、获得物资减少一事感到非常不满,对英美两国表达强烈抗议,并要求盟国赶紧派遣下一支船团,但盟国鉴于PQ-17船团的损失,重新整顿设计护航体制,下一班的船团PQ-18被延到9月2日才出发;原因除了上述外,此时北非战场的埃尔温·隆美尔又再度发起攻势,朝埃及推进,英军的克劳德·奥金莱克将其阻挡于阿拉曼,而情势仍旧危急,马耳他也是需要立即的支援。
德军在这一场军事行动中虽然歼灭不少商船,击沉多项物资,但并非雷德尔起初所想的计划—以水面舰接战,他向希特勒报告:“我们的潜艇和飞机,完全摧毁了最后一队船团,迫使敌人暂时性的放弃这条航线…[20]”,希特勒却没有注意、甚至忽略了这场行动中水面舰队的角色,影响英军的行动,并未对它们的存在感到有价值,这个想法到后面也导致下令拆毁舰队与雷德尔请辞的结果。
相关条目
参考
- ^ London Gazette, Friday, 13 October 1950: 5139
- ^ Langer, The Harriman-Beaverbrook Mission and the Debate over Unconditional Aid for the Soviet Union, 1941: 463–482
- ^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IV: 228
- ^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IV: 229
- ^ Miller, War at Sea: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309
- ^ Hill, Destroyer Captain: 26
- ^ 7.0 7.1 London Gazette, Friday, 13 October 1950: 5140
- ^ Winton, Ultra at sea: 61
- ^ 希特勒公海舰队,Richard Humble著
- ^ 这时有3艘驱逐舰搁浅了
- ^ 这时吕佐号驱逐舰也搁浅了
- ^ 当天护航船团中所有的美国船只都降下美国国旗,换上船旗,以纪念7月4日的美国独立日。
- ^ Hill, Destroyer Captain: 43
- ^ Hill, Destroyer Captain: 44
- ^ Hinsley, Eastaway Thomas, British intelligenc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216–219
- ^ 关于是谁下令将第一护卫队的驱逐舰西驶有各种说法。
- ^ The Russian Convoys ,schofield
- ^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IV
- ^ Miller, War at Sea: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312
- ^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IV: 243
参考资料
- Admiralty, ADM 199/427: HOME FLEET DESTROYER COMMAND - April to December 1942, HM Stationery Office
- Bunker, John, Liberty ships: The ugly ducklings of World War II,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2, ISBN 9780870213403
- Churchill, Winston S.,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IV, The Hinge of Fate, Cassell & Co. Ltd., 1951, OCLC 153203701
- Connell, G. G., Arctic destroyers: the 17th Flotilla, W. Kimber, 1982, ISBN 978-0-7183-0428-7
- Hawkins, Ian; Deighton, Len, Destroyer: An anthology of first-hand accounts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Conway Maritime Press, 2003, ISBN 978-0-85177-947-8
- Hill, Roger P., Destroyer Captain, Periscope Publishing Ltd., 1986, ISBN 1-904381-25-1
- Hinsley F.H., Francis; Eastaway Thomas, Edward, British intelligenc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its influence on strategy and operations, Volume II, HM Stationery Office, 1990, ISBN 978-0-11-630934-1
- Howarth, Stephen,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1939-1945: the 50th anniversary International Naval Conference Part 770 of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1939-1945: The 50th Anniversary International Naval Conference, Greenhill, 1994, ISBN 978-1-55750-058-8
- Langer, John D., The Harriman-Beaverbrook Mission and the Debate over Unconditional Aid for the Soviet Union, 1941,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1979, ISSN 0022-0094
- Miller, Nathan, War at Sea: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1997, ISBN 978-0-19-511038-8
- Moore, Arthur R., "A careless word-- a needless sinking": a history of the staggering losses suffered by the U.S. Merchant Marine, both in ships and personnel during World War II, American Merchant Marine Museum, 1984
- Morison, Samuel E.,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September 1939-May 1943, Volume 1 of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1, ISBN 978-0-252-06963-5
- NMHS, Sea history, Issues 61-68, National Maritime Historical Society, 1992
- Riesenberg, Felix, Sea War, Part 773., Rinehart, 1956
- The Bookseller, Issues 3394-3405, Authors Publishers' Associatio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71, ISBN 978-0-340-12512-0
- Frayn Turner, John, Fight for the sea: naval adventures from World War II,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2, ISBN 978-1-55750-884-3
- Winton, John, Ultra at sea, Leo Cooper, 1988, ISBN 0-85052-883-6
- Wykes, Alan, 1942, The Turning Point, Macdonald & Co., 1972, ISBN 978-0-356-03969-5
- Wynn, Kenneth G., U-boat Operatio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Career histories, U1-U510, Chatham, 1997, ISBN 978-1-55750-860-7
外部链接
- U.S.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account of PQ-17
- Description of Rösselsprung
- The Requiem on Convoy PQ-17, Russian novel by Valentin Pikul
- Memoirs of Chief Steward Horace Carswell DSM, MM, BEM during Convoy PQ.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xswain Sid Kerslake of armed trawler "Northern Gem" in PQ.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nvoy PQ.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primary source diary and supporting material by Jack Bowman, ERA aboard HMS La Malou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