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无著庵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无着庵外貌

无著庵,原称无着地,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尼庵,亦是广州市唯一一个。位置在德政中路丽水坊四十八号。其是明末高僧天然和尚的胞妹来机比丘尼所创建。

名称

其称无着地,有含两个意思,其一是天然和尚与来机大师在俗是兄妹,出家则为法侣,如同印度佛教史上的无著世亲俩兄弟。其二寓意“清净无染著”[1]

历史

明代时庵址原是某尚书家园。据《番禺县续志》“鼎建无著庵碑记”载,尼庵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至十七年落成,工程共耗银三万五千八百三十余両,建成佛殿、祖殿、禅堂、观音阁、斋堂等,还有住房三十余间,放生池一口,总面积八亩多[2]。其时乃变乱之余,建庵实所不易,但庵堂在饥谨之时,常招收弱息无归之出家在家弟子,恒数百人。道光年(1821~1850)后,逐步发展成八房子孙,轮流管理庵内常住事务。

民国13年(1924),广州市政厅以筹饷为名,将无著庵拍卖充公,各房集资大洋五千赎回大殿、僧房等部分,留存规模压缩近一半。

共和国初期,当地干部要求庵中比丘尼缴纳房地产税,每半年要九十六担白米或等值物资。由于庵中出家人在解放前主要靠信众供养或做法事为生,平时也没积蓄库存,所以这新设的房产税实在付不出来。后来经与政府部门讨价一番后,税项是减轻了,但仍要靠把部分殿堂房厅(大雄宝殿、韦陀殿、伽蓝殿、地藏殿、宗厅、客厅、祖堂)租予民政工厂作车衣生产场地,以扺偿税款。后来部分车衣工人更要求比丘尼代办伙食,这也为庵堂带来微薄收入,助出家众渡过艰难岁月。

文革时庵遭捣毁,殿堂房舍分别为广州市民政工厂东山区弹簧厂东山区房管局广州市房管局扩大使用或占用,并将大殿前放生塘填平建起两座住宅楼房。

198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无著庵,转交广州市佛教协会管理。广州佛教协会从扬州请回宽敬法师主持庵务,并拨出十万元作重建基金。

建筑

现时进入山门,经过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教学楼。左右两侧是僧舍和学生楼,而大雄宝殿左后方就有观音殿。复建庵舍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外部链接

参考

  1. ^ 廣州市志·社會·宗教志. 
  2. ^ 程慧. 广州市区街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