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行动
温室作战 Operation Greenhouse | |
---|---|
基本信息 | |
国家 | 美国 |
试验地点 | 太平洋试验场 |
时期 | 1951年4月 - 5月 |
次数 | 4 |
试验性质 | 大气核试验 |
引爆方法 | 核裂变 / 热核武器 |
最大当量 | 225千公吨黄色炸药(940太焦耳) |
导航 | |
前次核试 | 游骑兵行动 |
后次核试 | 克星-争吵行动 |
温室作战(英语:Operation Greenhouse)是美国的第五次核试验,也是1951年内的第二次核试验。该核试验为氢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试验场所设在太平洋试验场,所有的原子弹爆炸测试都在高大的铁塔上进行,以模仿在空中引爆原子弹的情况。
温室作战的目的在测试适合作战时发动攻击的新型核武器,最重要的目标是减少裂变材料到最必须的程度,同时提升破坏力。由于一年半前苏联进行了首次核试验,故美国开始进行新型核武器的储备工作,许多尚未来得及测试。温室作战对于热核武器的进一步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在试验的 Mujinkarikku 岛上,试验人员修建了一些掩体、房屋和工厂以测试核武器的威力。
乔治(George)核试验是世界首次热核试验,这是一种环形的装置,并不适合作为武器使用。在装置中心放置了一些液态氢的重中子(氘、氚)。其威力并不显著,与其说是热核武器,更类似于助爆型原子弹。这次试验为之后首枚氢弹“常春藤麦克”测试了热核武器的基本制造原则。项目(Item)核试验是第一个助爆型裂变武器,是非助爆型核武器威力的两倍。
核试验
名称 | 日期(GMT) | 核武器当量 | 附注 |
---|---|---|---|
Dog | 1951年4月8日 19:34 | 70千吨 | |
Easy | 1951年4月21日 19:26 | 47千吨 | |
George | 1951年5月9日 22:30 | 225千吨 | 首次热核试验,使用氘作为核物质 |
Item | 1951年5月25日 19:17 | 45.5千吨 | 使用氚的助爆型核武器 |
图像
-
Dog
-
Easy
-
George
-
Item
-
Item
参见
参考资料
- Magdi Ragheb: Nuclear, Plasma and Radiation Science – Inventing the future (Web Text), Part I, Chapter 5 (2009): Race for the Su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