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二世 (英格兰)
查理二世 Charles II | |
---|---|
英格兰国王、爱尔兰国王 | |
统治 | 166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24年253天) |
加冕 | 1661年4月23日 |
前任 | 1660年英格兰共和国结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
继任 | 詹姆斯二世 |
苏格兰国王 | |
第一次在位 | 1649年1月30日-1651年9月3日(2年216天) |
加冕 | 1651年1月1日 |
前任 | 查理一世 |
继任 | 1652年—1660年苏格兰被英格兰共和国统治 |
第二次在位 | 166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24年253天) |
前任 | 1660年英格兰共和国对苏格兰统治结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
继任 | 詹姆斯七世 |
出生 | (新历:1630年6月8日) 英格兰王国伦敦圣詹姆斯宫 | 1630年5月29日
逝世 | 1685年2月6日 (新历:1685年2月16日) 英格兰王国伦敦怀特霍尔宫 | (54岁)
安葬 | |
配偶 | 布拉干萨的凯瑟琳 |
子嗣 | |
王朝 | 斯图亚特王朝 |
父亲 | 查理一世 |
母亲 | 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 |
宗教信仰 | 英格兰国教会,临终之时改信天主教 |
签名 | |
查理二世(英语:Charles II;163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生前获得多数英格兰人的喜爱,以“快乐君主”(Merry Monarch)闻名。
查理二世之父查理一世统治末期,被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处以死刑。随后,护国公宣布废除英国君主制,改建英格兰共和国。王室失势后,身为王子的查理二世也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流亡海外,并与西班牙于1656年签订布鲁塞尔条约,派遣部队协助对抗法国,但这支部队在沙丘战役被法军将领蒂雷纳子爵歼灭过半,无力在未来对英格兰发起远征复辟。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导致的政坛混乱让国会声明复辟君主制,查理二世应邀前往英格兰即位为英王。
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尔登陆,回到伦敦即位。1661年4月,正式加冕。即位之初他就与强势的议会妥协,谨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权。他在1665与1672年,发动两次英荷战争,结果因为战局不利,得失参半;国内政局反而卷入外国势力的斗争,深受法、荷的操控与干扰。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进派议会,利用“天主教阴谋”酿成的政治大风暴,展开对天主教徒的强力迫害,并试图彻底架空王权。1679年,查理二世签署国会制定的“人权保护法”,以后政治人物即使身处风暴,仍有一定的人权保障。1681年后查理二世掌握主动,打败政敌并大幅提升王权,重建了其父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的绝对君主制(专制王权)。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为了顺应民心,长期保持英国国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临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后,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查理二世被称为“快乐君主”,个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乐主义;由于他意志坚定、临机制变,精明机智且知人善任,在充满教派冲突的危机时仍能操纵大局、挽回民心。但是他在作战外交上成果不多,1670年后英国成为法国实质上的附庸,在法荷战争中作为法国在大洋上的打手;他的最大政绩是让英国海权大幅扩张,提升英国未来争霸的实力。他死后没有留下合法的子嗣,但和情妇至少有14个私生子。
史家至今无法分断查理二世真实的意图,因此对他好与坏的各种行动,也就无法判断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动机,或是出于利国利民的善意;他外表高贵幽默,但内心神秘且难以捉摸,是一个不容易下定论的传奇人物。
从王子到流浪的国王
查理一世与亨丽埃塔·玛丽亚王后的长子。1630年5月29日(新历1630年6月8日)生于圣詹姆斯宫。从出世起,查理二世即为康沃尔公爵、罗撒西公爵、切斯特伯爵、卡里克伯爵与伦弗鲁男爵。
查理早年因其父王在英国内战中失败,十多年中颠沛流离、备尝忧患。1649年,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处死后,1649年2月6日,苏格兰议会在爱丁堡宣布查理二世为和苏格兰国王,以对抗清教徒的英吉利共和国。但英格兰议会发布一个法案宣布此举不合法,英格兰由此进入了王位空位期(English Interregnum)或共和国时期。1650年小查理抵达爱丁堡;1651年元旦加冕,称查理二世。8月,入侵英格兰,被克伦威尔在伍斯特战役中打败;克伦威尔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独裁者,查理二世只好逃往欧洲大陆。10月抵达法国,但法国和荷兰都拒绝接纳他,被迫辗转欧洲大陆各国,长达九年。九年中他困苦渡日、饱经风霜,曾经因为没钱住旅店而睡在树上。艰困的生活养成他机智多诈的性格,也锻炼出擅长人际操作的圆滑手段。
王政复辟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为护国公。理查德无力镇压反叛的贵族与军官,英国政坛混乱。1659 年,残缺议会重开而理查德辞职。
苏格兰总督乔治·蒙克将军忧虑国家将陷入无政府主义,[1]于是带兵进入伦敦市,迫使残缺议会重新接纳此前被清洗的长期议会成员。长期议会则自我解散,召开接近二十年来第一次议会选举[2]。新的议会于1660年4月25日召开,不久便表态欢迎查理二世的《布雷达宣言》。查理二世在宣言中承诺,将采取宽容宗教态度,不会流放过去的敌人,也不会没收他们的财富。除了弑君者之外,几乎所有的过去的敌人都会得到赦免。最重要的是,查理承诺将与议会合作进行统治[3]。国会遂声明由君主制复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恢复君主制。此前,爱尔兰议会已宣布他为爱尔兰国王。
1660年5月,查理在多佛尔登陆,重回英国;5月29日他30岁生日时,在伦敦接受公众祝贺并坐上了圣爱德华宝座,史称“王政复辟”或“王室中兴”。即位后他在首席大臣爱德华·海德的斡旋下,赦免绝大多数的圆颅党人,只处死了九名签署其父王查理一世死刑命令的法官,同时承认内战后的产权变动。而多数英国人在经历克伦威尔废除议会、独裁严酷的五年统治之后,厌恶禁止唱歌、看戏的清教徒与其禁欲生活,以热切与爱戴的心情支持查理二世即位,庆祝道德解禁与美好传统的回归——成立君王与议会的共治政府。
查理从流亡到中兴的传奇故事,被英国人民广为传颂。最有名的就是他于1651年为了躲避克伦威尔的搜捕,藏在一棵橡树上,并受到当地居民接济援助。复辟后他封此树为“皇家橡树”,1661年公众与议会为了庆祝并纪念复辟满一周年,就把查理即位的5月29日订为国定假日“皇家橡树节”。从此一直到1859年“皇家橡树节”被废除为止,每年的5月29日都会有大批人民戴着橡树叶上街庆祝。1679年知名的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也把他发现的一颗星座,称为“查尔斯橡树座”,来纪念查理躲过克伦威尔的追杀。
查理二世即位后两年,在克拉伦敦的安排下,迎娶了葡萄牙布拉干萨的凯瑟琳为王后。天主教王后带来的嫁妆是八十万英镑与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孟买,以及维持两百多年的英葡联盟(让英国在1685年后可利用葡属澳门与清朝进行茶叶贸易)。两国策略婚姻的条件是英国向荷兰施压,逼迫荷兰在1661年结束与葡萄牙在中南美洲的战争,与葡萄牙签订和约并承认巴西归葡萄牙所有。
克拉伦敦法案
查理在位初期,任命贤明的保王党大臣——克拉伦敦(爱德华·海德)组织枢密院执政。通过选举组成以保王党为主的骑士议会(Cavalier Parliament),并制定了一系列法案,处理共和国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些法案以阁揆为名,通称为克拉伦敦法案(Clarendon Code)。法案主要目的是重新巩固英国圣公会的地位,规定不信国教徒(清教徒的新名称)与天主教徒形式上不得出任公职,并对他们实行一定的压迫。开明的查理二世尽管主张宗教宽容,但仍顺应民意,支持克拉伦敦法案。骑士议会虽多为保王党,但议会不希望国王拥有绝对王权(专制王权),因此法案也限制国王(中央政府)的财税收入,让他每年只有一百余万英镑的正常税入。收入不够的国王,大事必得依赖议会的拨款、接受国会的操控,查理因此只能行使有限的王权。在位前期,查理二世谨守分寸,尽责地行使有限王权,让他维持颇高的民意支持度。
统治风格
“欢乐王”的魅力
查理一登基就狂欢纵乐、猎艳求芳,举凡斗鸡赛马、看戏派对、外遇风流等等,任何享乐的事务都少不了国王的参与,因此他先是被首相克拉伦敦公开指责而开始对克拉伦敦不满,后来又备受不信国教徒(即清教徒)的批评。1665年的伦敦大瘟疫与1666年的伦敦大火,就被不信国教者视为上帝在惩罚荒唐淫乱且邪恶至极的国王;不过大部分的英国新教徒却相信大火的原因是教皇指使天主教徒纵火;因此事,查理更顺应国会的意愿,机智地把瘟疫与大火的政治责任推给首相克拉伦敦伯爵,使克拉伦敦伯爵成为代罪羔羊,被迫在1667年逃亡外国。
虽然查理二世享受纵欲的行为,花费许多国库收入,也遭受许多的批评,但查理二世高贵的气度与教养,以及宽容亲切的亲民作风,仍让他受到多数人民的喜爱。高雅的举止配合他机智幽默的谈吐,更是他博取人心的有效工具。譬如复辟之后,当他与国会发生激烈冲突时,他会风趣地说:“朕不希望再经历一次出国旅行了”来化解僵局(意指不愿因内战而被迫流亡)。许多人愿意宽容国王的过失、纵容他的享受,称他为“欢乐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这背后有一大部分,是因为他的父王老查理被认为是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殉教者”,所以人民对小查理有一种补偿心态,愿意纵容他的缺失。
治国政绩
1666年当意外引起的伦敦大火蔓延时,查理二世与仍是新教徒的弟弟约克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亲上火线坐镇救火,并在后来有效地规划伦敦重建工程,都使他得到多数人民的肯定,促进民意支持度的提高。大火之后的隔年(1667年),查理亲自执政,他展现精明且知人善任的特长,任用的人才包括天文学家克里斯多佛尔·雷恩、海军总秘书塞缪尔·皮普斯、军事天才约翰·丘吉尔、民意代表沙夫兹伯里伯爵阿什利·库柏(1674年以后领导辉格党反对查理二世)、外交能手兼财政专家丹比伯爵、演说天才哈利法克斯侯爵……等等。
查理开明地大力赞助艺术和科学,创立了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并支持皇家科学会的成立,其成员包括知名的罗伯特·胡克、波义耳,以及艾萨克·牛顿。查理对科学的支持,间接促成英国科学革命的开花结果:牛顿于1687年发表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查理也拔擢深具才干的建筑师克里斯多佛尔·雷恩,命其为伦敦重建的总策划人;1682年为了让退役士兵有家可归,他也命雷恩建造知名的切尔西皇家医院。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并促进英国的海外殖民与商贸,查理二世继续推行重商主义,鼓励贸易特许公司的设立与扩大。1660年查理设立皇家非洲公司并授与特许状,让它垄断西非与美州之间的奴隶贸易;查理也在1670年不断更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并扩大其自治权,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让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能与强大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竞争,成为未来殖民全印度、建立大英帝国的重要基地;1670年查理也成立哈德逊湾公司,专责开发北美的哈德逊湾地区与商贸事项。贸易特许公司的扩张与英国海军的积极建设,两者互相支援,这些都让英国的海外殖民打下深厚的根基。
两次英荷战争
第二次英荷战争
查理二世除了把王室收入花费在包养情妇、纵乐享受之外,也很注意海军的建设与发展。他除了鼓励英国海盗,利用西班牙海上势力的衰落去获取利益之外,更关注英国商业的重要敌手——海上霸主荷兰人的竞争。因此在国会的大力支持下,于1665年发动第二次英荷战争。但是革新后的荷兰舰队却有效地压制英国海军,后来其主帅鲁伊特更利用1666年英国伦敦大火的机会,攻入泰晤士河羞辱英国军队,查理二世被迫在1667年与荷兰签订和约,让出不少贸易利益,可说是小输一场。英国在这次战争中唯一较大的收获,是由勇猛的约克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为主帅,攻占荷兰的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并且为了纪念约克公爵的功劳,改名叫“新约克”(New York),这就是纽约的名称由来。战后查理利用人民的不满,把他不再信任的阁揆克拉伦敦撤换,重组枢密院;并开始暗中仿效英明集权的法王路易十四,希望能扩大王权,达成君主专制的理想。
查理二世输给荷兰之后,愤恨不平,渴望复仇。但是国会中多数议员不是陷入厌战主义,就是宁愿与荷兰维持和平,使查理难以获得伐荷所需的资金来源。因为查理执意向荷兰报仇,1670年他签署多佛尔秘密条约,与表弟法王路易十四结盟(查理的母亲本是法国公主,乃路易十四的姑姑)。路易十四提议法国与英国合攻荷兰并瓜分之,并由法国给予查理资金援助,条件是查理必须在情况允许的时候改信天主教,并让英国人民从新教回到天主教。查理知道英国人民改信天主教的可能性极度微弱,但他仍然秘密答允了路易十四。1672年,法王先向荷兰宣战,英王接着在未经国会同意下,就直接向荷兰宣战,第三次英荷战争开打。
第三次英荷战争
法国陆军于1672年入侵荷兰(法荷战争:1672-1678),很快就占领60%以上的荷兰领土,造成荷兰的大震荡与政变,形成荷兰所谓的“灾难年”。荷兰人的爱国能量爆发,以决堤阻止法军占领阿姆斯特丹,并临危授命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为联省执政,拯救国难;英国同时在1672年进攻荷兰,但是荷兰海军上将鲁伊特于四次海战均获得胜利,查理被迫停战。威廉三世先与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等结盟,迫使法国撤兵,收回失土;再派人到英国向议员重金游说并制造反法舆论,激化英国市民对天主教法国的恐惧与仇恨,使得英国议会逐渐反对与法国结盟,不愿继续拨款给查理二世,迫使查理中止英法联盟并与荷兰议和,英国得到荷兰部分的殖民地,但必须给予荷兰20万英镑的补偿,两国于1674年正式结束第三次英荷战争。
两次英荷战争的结果,是法国在其中渔翁得利,获得了大片土地与商贸利益;国力直线上升而超越荷兰,成为欧洲最强的霸权。英国的反法情绪因此在1673年后高涨,促成1689年后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1689-1815年)。
查理发动的两次英荷战争,得失参半。英国花费钜款(850万英镑)建设海军、投入海战,但战斗时却是两次都小输给荷兰海军,战争获利得不补失、政府财政濒临崩溃。又因为卷入后续的法、荷争霸战与外交战,欧洲最强的法、荷两方,都以各种酬金与手段,破坏英国社会的团结、瘫痪英国政府的运作,直接、间接促成英国的政治大动荡与王权危机(详见后述),让查理因此焦头烂额。所以可以说,查理“横挑强敌”地对荷开战,换来的是惨痛的战败,并曝露英国内部的巨大弱点(宪法漏洞诱发党派与教团的激烈对立)。一直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才解决宪政问题并除去弱点。
不过1673年后,因为荷兰与西班牙联手与法国苦斗,连战连败,反而让英国商人在海上渔翁得利,进占了荷、西的大片海外市场,同时大幅扩张英国的海权。譬如167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打破荷兰人对东亚商贸的垄断,与台湾的郑氏王国缔结通商条约;以及英国大海盗亨利·摩根于1671年攻破西班牙殖民的巴拿马(摩根因此功被查理二世封为爵士)。这些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景气繁荣,以及民生水准提高,最后回过头来增加了国王的正常收入,如关税、消费税与特许公司之年贡,也促使查理在1681年后建立不依赖国会的“绝对王权”(专制王权)。因此又可说查理在英荷战争中战败,是他的塞翁失马、因祸得福。
社会撕裂与大震荡
宣誓法案
由于与天主教的法国签订多佛尔秘密条约,查理试图在1672年的宽容宣言中(Royal 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提出宗教宽容,给予不信国教者与“异端”的天主教徒共享平等的权利。但是议会谴责宣言,并且在1673年订立宣誓法(Test Act),规定凡任英国公职者,必须宣誓信仰英国公教、进行英国公教的圣餐仪式。被国会紧扣财政大权的查理,知机地撤销宽容宣言,并同意宣誓法的公布,以换取国会拨款支援英荷战争。结果当时任职英国海军大臣的约克公爵(詹姆斯二世),因为在前几年已私下从新教改信天主教,所以约克公爵基于对天主教的虔诚信仰,拒绝宣誓信仰英国公教,辞去海军大臣职位并公开其天主教信仰,造成轩然大波。
因为查理二世之妻布拉干萨的凯瑟琳经过三次流产而不孕,而查理又不愿接受议会的要求,离婚再娶,所以查理之弟约克公爵,一直是公认的王位继承人。1673年约克公爵宣布他改信天主教,立刻造成轩然大波与政局动荡。当时英国长期的反天主教情绪,已经被1666年伦敦大火给强烈激化(传言为天主教徒纵火),加上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派人挑拨舆论,英国人连带仇视一切有关天主教的事物(特别是天主教信仰的法国),自然更难坐视天主教的约克公爵,在未来坐上王位。
两党制初现
亲爱兄弟家人的查理二世,采取一切方法努力捍卫兄弟的王位继承权。他与新任首相丹比伯爵,号召支持王室的议员与社会人士,与反对约克公爵的自由派议员斗争,于是以支持约克公爵继承与否,英国政界被广泛地撕裂成两个派系:反对詹姆斯的辉格党(沙夫兹伯里伯爵领导)与支持詹姆斯的托利党(丹比伯爵领导)。社会被撕裂与1674年党派形成,以及1672年中央政府受困于国会拒绝拨款的难题(第三次英荷战争正急需用钱),被迫停付一年的借款利息(实质性破产),使得金融界大恐慌与政府威信大跌,这些都造成政治与社会的危机,并且为后来的政治大风暴累积能量。
1675年查理二世为了挽回民心,接受丹比伯爵的建议,与新教的荷兰结盟(表面上),宣称改行亲荷反法的政策。他把约克公爵信仰新教的长女玛丽公主,嫁给清教徒的外甥——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威廉的母亲是查理二世的妹妹),部分降低了人民对国王倒向天主教法国的疑虑。但查理仍私底下与法王路易十四进行秘密外交,希望获得法国的外交津贴;查理并在财政大臣丹比伯爵的协助下,财政上开源节流、议会上合纵连横,暂时压制住沙夫兹伯里伯爵与辉格党势力(参见洛克),大致维持住托利党政府的正常运作,直到1678年。
政治大风暴
政治大风暴的高潮,源于1678年亲辉格党的提图斯·奥茨,制造了所谓的“天主教密谋”(又称教宗阴谋,“Popish Plot”)。提图斯·奥茨指控王后私人的天主教神甫,在王后的授意下阴谋联合多名天主教徒,意图毒杀查理国王并拥立约克公爵(即之后的詹姆斯二世国王)继位。奥茨绘声绘影地描述出密谋的详细过程,并指控约克公爵涉入此阴谋,一时间人心惶惶、情绪失控,强烈要求调查天主教徒并处刑;由于奥茨的煽动,很多市民相信,信奉天主教的布拉干萨的凯瑟琳与约克公爵正在幕后操纵查理,借由天主教法国的强大支援,阴谋把英国人带往天主教的异端邪说。于是各市镇爆发强烈的反王室运动,王权危机再度出现。
接着因为1678年底查理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秘密外交破裂(此前路易实行两面外交,一面贿赂、收买部分的辉格党要员,一面断续的津贴查理(从1676年的10万英镑,喊价到1678年的30万),让两方共同反对英国托利党领袖丹比伯爵的侵法计划),路易十四想要直接瘫痪英国政府、减少法国潜在的敌人,于是向英国政界泄漏一部分查理二世与路易十四的密约文件,证实查理仍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暗通款曲的传闻。舆论与国会因此哗然大怒,以叛国罪弹劾查理的心腹、托利党领袖丹比伯爵,使其下狱,托利党政府瓦解。查理不得已只好解散持续十八年的骑士议会,期待事情出现转机;结果事与愿违,1679年辉格党在新国会的势力大增,开始大肆捕杀嫌疑的天主教徒(查理被迫签下三十多份死刑同意书),约克公爵逃离英国。查理的王权降到最低点,而风暴进入最高潮。
第二次王政复辟(1681-1685年)
危机中的查理
1679年后,查理蜕变成一个精明能干的优秀政治家,以弹性和多变的策略对付辉格党国会,并极力争取民心、复兴王权。当时英国虽然有过半的人民仍支持并爱戴国王(大多是农民),但因为当时只有中产市民,才有投票权选举议员和市镇自治的相关人员,所以查理的斗争目标,聚焦在如何挽回市民对他的信心。
当辉格党国会不断尝试立法废除约克公爵的继承权时(排除法案Exclusion Bill),查理与英国公教的主教们结成联盟,强调王位传承的神圣性(君权神授)。他分化辉格党人士并设下圈套,提出各种折衷的预备方案,向市民展现出国王解决问题的诚意与耐心,而让否决国王诚意的辉格党国会形象受创,慢慢给市民一种感觉说:强势霸道的辉格党,正在欺负并折磨诚恳善良的国王,这使辉格党逐渐失去民心。譬如说,查理提议未来先由国会选出摄政王,在约克公爵即位为詹姆斯王后,由摄政王替约克公爵行使终身王权,只保留詹姆斯名义上的王位。但沙夫兹伯里伯爵领导辉格党否决这项提议,并且强制要求由国会决定下一任君王,连带架空查理仅剩的王权。但是辉格党讨论王位继承人时,自己却分裂成两派而犹豫不决,一派支持查理二世的新教徒私生子蒙默斯公爵(沙夫兹伯里伯爵主张),占多数;一派支持詹姆斯的新教长女玛丽公主(已和威廉三世成婚),较少数。
在1681年初,沙夫兹伯里伯爵带着辉格党的多数派议员,与查理二世进行一次关键性会谈。沙夫兹伯里把一份文件交给查理,要求他宣布蒙默斯公爵为合法继承人。查理回答说,这种做法违反法律,也不符合正义。沙夫茨伯里说:“如果你服从法律和正义,那就依靠我们(辉格党议会),由我们处理一切问题。我们将制定重要的法律,使维持国内秩序的必要措施具有合法性。”查理反驳道:“不要异想天开了。我决不屈服,也决不受欺负。人往往是年纪越大胆子越小,而我却恰恰相反,在未来的生命里程中,我决不让自己的名誉被玷污;我的手中有法律和正义,一切正直的人都站在我的一边;而且,我还有(国教)教会的全力支持。”说到这里,他指了指在座(英国公教)的主教说:“任何事情也不能使我们分离。”这场会谈,打破查理之前言词闪烁、狡猾虚伪的不良印象,塑造他坚忍不拔、诚实负责的正面形象,令在场人士震惊动容,也在公众间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场的主教建议查理把握宣传机会,下令全国的圣公会教堂,在礼拜天宣讲对话内容,这对查理之后的反击,可说是大大有利。
此前在1680年时,查理已着手反击。他任用能言善道、智计百出的哈利法克斯侯爵为首席大臣,巧舌如簧地拉抬起支持国王的舆论;加上此时越来越多人发现所谓天主教密谋根本是捏造出来的,于是查理二世利用人心对辉格党的逐渐不满,并使用国王合法的特权——反复解散、重开国会,终于在1681年最后一次解散国会之后,逐渐抢回主导权。当时许多不满查理的不信国教者与辉格党支持者,把查理于1681年解散国会并拒绝重开国会的命令,视作毁宪乱政的专制暴行,因此酝酿发动革命(沙夫兹伯里伯爵当下在1681年被解散的国会议场,号召组成“革命”议会,却被大多数议员拒绝);但是,更多新教市民则是害怕内战再次发生,因此,要求和平落幕的人数,比酝酿革命的多上数倍。
黑麦屋谋反
1681年国会解散并不再召开之后,查理越来越能压制辉格党势力的主因,在于关税、消费税等国王正常收入不断增加,并且以外交手段重新获得路易十四每年十万英镑的津贴(条件是支持法国的霸主地位),让国王的年收入超过一百二十万镑(1684年接近140万镑),不需要再召开国会,乞求其拨款。当1682年约克公爵充满信心地回到英国之后,1683年爆发亲辉格党的“黑麦屋阴谋”事件。这是一群反詹姆斯的新教徒,计划在国王与约克公爵途经黑麦屋一地时,杀害两人,让某位新教贵族荣登大宝。阴谋揭发后,舆论一面倒地支持国王、反对辉格党,查理于是在压倒性民意的支持下,调查搜捕辉格党高层;并且不需召开新国会,就有办法铲除辉格党。查理在民意支持下,压缩原本是辉格党权力根基的城市自治权,辉格党首长被市政法庭以叛国等罪起诉,而托利党人士则被选为接替的市政首长;重要的辉格党人士如沙夫兹伯里伯爵、约翰·洛克,都被迫逃亡荷兰、暂时沉寂;不信国教者也被有力地迫害。
现在查理获得人民的爱戴与最终胜利,重建了英国的绝对君主制(专制王权),因此史家称呼没有国会的1681-1685年为“第二次王政复辟(The Second Restoration)”(辉格党贬称为“第二次斯图亚特(专制)暴政”,以对照其父查理一世在1629-1640年实行的“第一次斯图亚特(专制)暴政”。查理释放监狱中的丹比伯爵、建立一支八千人的常备军。这四年中没有让他苦恼的议会(虽然哈利法克斯侯爵建议国王召开国会,可以获得更多支持),他终于能顺心地统治王国,直到1685年2月6日他去世那日。临终前他在病床上皈依了天主教,并请求王后宽恕她不忠诚的丈夫、嘱托弟弟詹姆斯照顾好他的情妇们;他的遗言是向病床周遭的人们表示歉意:“在这么不适的时机过世,既让各位烦恼,也使我深感内疚”。
查理之弟詹姆斯二世继位,他借由兄长重建的君权神授原则,试图回复王权至上的传统。不幸的是,詹姆斯二世刚愎自用,破坏原本与英国公教的联盟,试图重建天主教信仰。于是在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国,玛丽公主与其夫威廉三世一同登基为英国国王,也由于大宪章的起草及签署,彻底终结了英国的绝对君主制。
评价
查理被证明为一个极其机警的政治家,也是一个精明的说谎能手(譬如他不断宣誓信仰英国国教,临终却皈依天主教)。他的一生不断碰上戏剧性的转变,其中历经大起大落,但晚年居然大获全胜,重拾权力与荣耀,让后人眼花撩乱;史家也无法分断他真正的性格与意图,是一个盖棺无法论定的神秘国王。
查理二世最重要的三件事迹,第一是发表《布雷达宣言》,君主与议会共同管理国家(宣布了英国君主专制时代的结束)。第二,借“天主教阴谋案”将议会中的天主教徒清除出去(统一信仰)。第三,签署“人权保护法”(开当今西方信奉人权之先河)。
尽管比起父亲和祖父,他明显天性懒散,但是遇到危机后就全力以赴去解决,反而获得更丰厚的战果。除了两个审查条例,他对议会很少作出让步。他拒不放弃对军队的控制,并且竭力拯救其大臣丹比伯爵,避免其因叛国罪被处决。
查理很有魅力、十分风趣并广受下层人民的爱戴。他被称为“(风流)快活的欢乐王”,但是吃喝有节制;他最大的缺点是好色,有无数的情妇仍不满足(包括最得宠的法国情妇路易丝),还要与人妻偷情才快活,因此纵欲过度、损害健康。他因为早年失去父亲、不能与家人团聚(母亲晚年也定居法国),所以登基后重视亲情、照顾家人,即使陷入巨大危机也不离不弃。譬如他全力捍卫其弟詹姆斯的继承权、敬爱不育的凯瑟琳王后(虽然查理对婚姻不忠),即使辉格党议会要求他离婚另娶佳人,他也不愿和天主教的王后离异(辉格党希望有合法的新教王子继承王位)。查理还爱好赛马,很多的赛马规则就是他制定的;他也喜欢钓鱼。
虽然辉格党视他为可怕的暴君,但他实际上是仁慈、亲民且宗教宽容的;托利党因此认为他是一个仁民爱物的好国王。他死后的七十五年中,一直有超过半数的人民怀念查理二世的“黄金时代”(自由、低税与享乐的时代),并反对18世纪前半的辉格党专政(寡头极权与重税剥削),这种情势一直持续到1760年“爱国君王”乔治三世(任内联盟托利党、压制辉格党)登基,才大致结束。
2005年,查理二世在历史频道(History Channel)的纪录片《英国最伟大的君主》中,被评为英国十二位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家庭
查理二世和葡萄牙国王若昂四世三女凯瑟琳结婚,两人的子女尽数夭折,所以英格兰王位由查理的弟弟詹姆斯继承。[4]然而,查理先后另外和七位情妇生下至少八子六女;其中第四子亨利·斐兹洛伊是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远祖,另外幼子查尔斯·伦诺克斯是戴安娜王妃、卡米拉王后、约克公爵夫人莎拉的共同祖先。
祖先
先祖 | ||||||||||||||||||||||||||||||||||||||||||||||||||||||||||||||||||||||||||||||||||||||||||||||||||||||||||||||||||||||||||||||||||||||||||||||||||||||||||||||||||||||||||||||||||||||||||||||||||||||||||||||||||||||||||||||||||||||||||||||||||||||||||||||||||||||||||||||||||||||||||||||||||||||||||||||||||||||||||||||||||||||||||||||||||||||||||||||||||||||||||||||||||||||||||||||||||||||||||||||||||||||||||||||||||||||||||||||||||||||||||||||||||||||||||||||||||||||||||||||||||||||||||||||||||||||||||||||||||
---|---|---|---|---|---|---|---|---|---|---|---|---|---|---|---|---|---|---|---|---|---|---|---|---|---|---|---|---|---|---|---|---|---|---|---|---|---|---|---|---|---|---|---|---|---|---|---|---|---|---|---|---|---|---|---|---|---|---|---|---|---|---|---|---|---|---|---|---|---|---|---|---|---|---|---|---|---|---|---|---|---|---|---|---|---|---|---|---|---|---|---|---|---|---|---|---|---|---|---|---|---|---|---|---|---|---|---|---|---|---|---|---|---|---|---|---|---|---|---|---|---|---|---|---|---|---|---|---|---|---|---|---|---|---|---|---|---|---|---|---|---|---|---|---|---|---|---|---|---|---|---|---|---|---|---|---|---|---|---|---|---|---|---|---|---|---|---|---|---|---|---|---|---|---|---|---|---|---|---|---|---|---|---|---|---|---|---|---|---|---|---|---|---|---|---|---|---|---|---|---|---|---|---|---|---|---|---|---|---|---|---|---|---|---|---|---|---|---|---|---|---|---|---|---|---|---|---|---|---|---|---|---|---|---|---|---|---|---|---|---|---|---|---|---|---|---|---|---|---|---|---|---|---|---|---|---|---|---|---|---|---|---|---|---|---|---|---|---|---|---|---|---|---|---|---|---|---|---|---|---|---|---|---|---|---|---|---|---|---|---|---|---|---|---|---|---|---|---|---|---|---|---|---|---|---|---|---|---|---|---|---|---|---|---|---|---|---|---|---|---|---|---|---|---|---|---|---|---|---|---|---|---|---|---|---|---|---|---|---|---|---|---|---|---|---|---|---|---|---|---|---|---|---|---|---|---|---|---|---|---|---|---|---|---|---|---|---|---|---|---|---|---|---|---|---|---|---|---|---|---|---|---|---|---|---|---|---|---|---|---|---|---|---|---|---|---|---|---|---|---|---|---|---|---|---|---|---|---|---|---|---|---|---|---|---|---|---|---|---|---|---|---|---|---|---|---|---|---|---|---|---|---|---|---|---|---|---|---|---|---|---|---|---|---|---|---|---|---|---|---|---|---|---|---|---|---|---|---|---|---|---|---|---|---|---|---|---|---|---|---|---|---|---|---|---|---|---|---|---|---|---|---|---|---|---|---|---|---|---|---|---|---|---|---|---|---|---|---|---|---|---|---|---|---|---|---|---|---|---|---|---|---|---|---|
|
参考文献
- ^ Fraser 1979,第160–165页.
- ^ Diary of Samuel Pepys, 16 March 1660.
- ^ Haley 1985,第5页.
- ^ Weir 1996,第255–257页.
- [英]温斯顿·丘吉尔著,薛力敏、林林译:《英语国家史略》
- [英]迈克尔·马莱特著:《詹姆斯二士与英国政治》
- [美]威尔·杜兰著,幼狮文化公司译:《世界文明史‧第八卷‧路易十四时代》
- [英]屈勒味林著,钱端升译:《英国史》
- Clayton Roberts, David Roberts著,贾士蘅译:《英国史》
- [美]黄仁宇著:《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第四章〈英国〉
外部链接
参见
查理二世 (英格兰) 出生于:1630年5月29日逝世于:1685年2月6日
| ||
---|---|---|
统治者头衔 | ||
前任者: 查理一世 |
苏格兰国王(第一次在位) 1649年-1651年 |
继任者: 英格兰共和国统治苏格兰 |
前任者: 英格兰共和国 |
苏格兰国王(第二次在位) 英格兰国王 爱尔兰国王 1660年-1685年 |
继任者: 詹姆斯七世及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