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赫尔穆特·冯·毛奇
小赫尔穆特·冯·毛奇 | |
---|---|
本名 | Helmuth Johann Ludwig von Moltke |
昵称 | “小毛奇” |
出生 | 1848年5月23日 德意志邦联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宾多夫 |
逝世 | 1916年6月18日 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王国柏林 | (68岁)
效命 | 普鲁士王国 德意志帝国 |
军种 | 普鲁士陆军 德意志帝国陆军 |
服役年份 | 1868 – 1916 |
军衔 | 一级上将 |
统率 | 德意志帝国陆军 |
参与战争 | 普法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
获得勋章 | 司令骑士级皇家维多利亚勋章(英国) |
赫尔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德语: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1848年5月23日—1916年6月18日),通称小毛奇,是德国元帅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老毛奇)的侄子,曾在1906至1914年担任德国参谋部长。他曾策划战争计划和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故此是颇具争议的人物。
生平
他在梅克伦堡-什未林出生,取名为赫尔姆特·冯·毛奇,与统一战争英雄的伯父同名。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的祖父弗里德里希·菲利普·维克托·冯·毛奇是普鲁士陆军将军,父母是阿道夫·冯·毛奇和阿道芬·多里斯·奥古斯特·内伊·冯·克罗恩。毛奇家族源自梅克伦堡-乌拉德尔,其血统一直可以追溯到13世纪,克罗恩家族则是安哈尔特-伯恩堡贵族。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的父亲最初在丹麦行政部门工作,后来成为平讷贝格县的行政长官。
普法战争时,他参与掷弹兵第七旅,因英勇作战而著名。1875至78年,他入读战争学院,在1880年加入参谋部。1882年,成为作参谋部长的伯父之副官。1891年伯父去世后,他成为威廉二世的副手,加入皇帝的权力核心。1890年代末,他先后领导旅和师,最后在1902年升任中将。
1904年,他就任总指挥官,实际上是参谋副长。1906年,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退休后,毛奇升任为参谋总长。此任命一直甚具争议。其他能够胜任的人选还包括汉斯·哈特维希·冯·贝瑟勒、卡尔·冯·比洛和科尔玛·冯·德·戈尔茨有批评指,毛奇是因为家族名气,加上与皇帝友好而得此职位。相对其他人选,毛奇与德皇关系的确最好。历史学家认为,贝瑟勒与施里芬关系太密切,而比洛和戈尔茨则过于独立。其实,由于毛奇与皇帝特别友好,皇帝给他的自由是其他人所没有的。而且,戈尔茨认为毛奇担任总长表现恰当。
毛奇曾发展和执行德军的战略计划,颇受后世争议。“施里芬派”的批评指,毛奇采纳了施里芬的战争计划,没有了解它却仍作修改,结果在一战时未能令计划成功,浪费了德军的力量。根据1905年的备忘录 (Denkschrift),施里芬计划构想对法国与英国的单线战争:德军将向西进攻,以右方雄师经荷兰与比利时进军——两国在战争都保持中立。毛奇则计划发动两线战争,攻打法国与俄罗斯,先猛攻西方的法国,迅速迫使法国投降,让德军可以转移对抗俄军。最近,历史学家特伦斯·祖巴尔 (Terence Zuber) 指出,1905年的备忘录从来不是战争计划,甚至不是施里芬的主意,因为毛奇的计划与所谓施里芬计划雷同。而且,毛奇尊重荷兰的领土完整,希望英国封锁海峡时仍可借用其海港,故此始终没有攻打它。
1914年,马恩河战役期间,毛奇健康衰退,由埃里希·冯·法金汉接任。马恩河战役之败应否归咎于毛奇,仍未有定案。包括祖巴尔和S.L.A.马歇尔的一些学者则主张, 德军右翼中,亚历山大·冯·克卢克的第一师未能与卡尔·冯·比洛的第二师会合,令巴黎防线空缺,让法军有机可乘,是更重要的失败原因。施里芬派反对,认为毛奇在八月未能牵制敌军,故此未能应付九月爆发的马恩河战役。毛奇当时不能与前方将领有效沟通,而相对他国军队,德军的调兵方式又一直依赖个人领导下级将领。
毛奇健康每况愈下,最后在1916年6月18日于柏林去世。
参考
- Craig, Gordon. The Politics of the Prussian Army 1640-194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 Mombauer, Annika. Helmuth von Moltk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 Zuber, Terence. Inventing the Schlieffen Plan: German War Planning, 1871-191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前任: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
德国参谋部长 1906-1914年 |
继任: 埃里希·冯·法金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