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七政四馀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七政四馀是中国古代所用的星曜名称。“七政”是指太阳月亮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土星,“四馀”是古代天文学构拟出来的虚星(古代中国视为隐曜、暗曜),指罗㬋计都紫气月孛

四馀

历史

罗㬋(Rāhu,吞食日月的阿修罗神,也就是月食)与计都(Ketu,阿修罗神的蛇尾半身,也就是彗星)是从印度传入的星曜名称,和七政合称为“九曜”、“九执英语Navagraha”(梵语:Navagraha),在唐朝时用于官方的天文观测和历法推算,也用于从印度传来的九曜术/宿曜术日语宿曜道[1][2]。紫气、月孛出现较晚,很可能是中国本土的术士在唐末、五代时以九曜为基础改造成十一曜,发展出七政四馀推命术[3]

十一曜于宋真宗崇奉道教后广泛流行起来,成为道教崇奉的星君,紫气、月孛也在元朝、明朝时成为官方天文观测和历法推算的项目[3][4]。清朝初期汤若望推行新历法,新法和旧法在四馀定义、用处及推算方式的冲突成为康熙历狱的导火线之一[5]

定义

据九世纪初自印度译来的《七曜攘灾决》[6],罗㬋指月球轨道与黄道的升交点,计都为月球之远地点月行最迟之处)。唐末宋初时,罗㬋和计都的定义发生变动,变作成对交会点,罗㬋改指月球轨道与黄道的降交点(又称为交初),计都为升交点(又称为交中)[7][3]。清初汤若望推行新法,以罗㬋为升交点,计都为降交点。不过,星命家通常仍沿袭旧法对罗、计的定义,以罗㬋为降交点、计都为升交点,没有随新法更动。星命家以罗㬋为“火馀”,计都为“土馀”。

紫气二十八年绕行一周天,但找不着对应的天文现象,据说起自于闰法十九年七闰,则二十八年约有十闰)。另种可能,或许是仿“太岁”一年一辰,一周天十二辰就有十二年,而设想出一个一年一宿,一周天二十八宿就有二十八年名为“紫气”的隐曜。星命家将紫气视为“景星”(《开元占经》以景星为客星一类)、“木馀”。月孛继承了计都起初的定义(孛星是彗星,计都即是彗星,《七曜攘灾决》又称计都为“月勃力”,因此月孛应是从计都分化而出),为月球之远地点,是阻碍月球运行的隐曜,星命家视为“水馀”。

道教神明

道教的《上清十一大曜灯仪》将七政四馀称为“日宫太阳帝君”、“月宫太阴皇君”、“东方木德岁星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执法星君”、“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北方水德辰星伺晨星君”、“中央土德地候镇星真君”、“交初建星罗㬋隐曜星君”、“交终神尾坠星计都星君”、“天一紫炁道曜星君”、“太一月孛彗星星君”。

七政四馀推命

七政四馀推命,或称五星推命,是以人出生之年月日,观察七政四馀等星曜,所居十二宫的庙旺,所躔二十八宿的度数,测人命之吉凶,属中国古代的星命之学,可分作三派:琴堂五星、果老星宗、天官五星。琴堂五星最为古老,传说出自僧人一行。果老星宗,传说是由唐代道士张果老所创,该派由批评琴堂五星而成立。天官五星则据说源自耶律楚才,成立最晚。七政四馀推命的星命术后来又变化出紫微斗数,不过紫微斗数中的星曜全属虚星,七政四馀推命的星命术则仍要考虑实际天体的运行。

现存最早星宗命书《三辰通载》的天文推步法,来自曹士𫇭于唐建中年间(八世纪末)创立的《符天历[8],该历以显庆五年为历元雨水岁首,无上元积年,为民间术士所习用[9]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有相关记载,“东阳术士曹东野自言今世言五星者,皆用唐《显庆历》历法(即符天历),更本朝(赵宋),前后无虑十馀变,而《百中经》犹守旧历,安得不差!乃用见行历法推算”。

一行、张果和耶律楚才

一行和张果在正史的传记、早期纪录都未有学习、传布七政四馀推命之术的记载,顶多提及一行善天文历算、阴阳五行之学,其著作偏向历法、太一、遁甲一类,张果会演示仙家变幻之术而已,并且七政四馀推命所用的十一曜约在唐末五代时才成立,所用的十二宫出自九世纪初的《七曜攘灾决》,和两人年代不合,因此多半是后世星命家依托古人,借名号以传扬其术。对于耶律楚才,正史记载他“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传记提及的术数涉及太一、历法、星象占候(非星命)一类。保守来说,从正史只能确认耶律楚才通晓历法,以及星象占候(《元史》:“长星见西方,楚材曰:“女真将易主矣。”明年,金宣宗果死”)、太一等占卜术,没有言及推人禄命。不过,朱睦㮮的《万卷堂书目》载有“五星秘诀一卷耶律楚材”,明初编纂只录书名的《文渊阁书目》亦载有此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耶律楚材五星秘语一卷”,属于五行类的术数著作,因此耶律楚才或有可能传下星宗推命术,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参见

参考文献

  1. ^ 陈于柱. 敦煌寫本祿命書《推人九天宮法/九天行年災厄法》研究.. 敦煌学辑刊. 2009. 《推人九天宫法∕九天行年灾厄法 》原本应是一项独立的禄命术,并不隶属来自古印度的九曜星占 。《梵天火罗九曜》的编写者不顾九天、九曜两者吉凶旨趣的差异而竭力将其撮合,无非是想借助前者向中土信众推广异域的九曜星命之说,这一编写动机的背后,恰恰证明了九天行年曾经甚为流行,而且应属中国本土禄命术……敦煌诸本 《推人九天宫法∕九天行年灾厄法 》至少源出两个系统,一是来自本土传统的九天行年书写……一是改编自佛教文献《梵天火罗九曜》 
  2. ^ 《通志·校雠略》:“九曜之书多亡,世有传九星之学者。”
  3. ^ 3.0 3.1 3.2 唐宋之際道教十一曜星神崇拜的起源和流行. 世界宗教研究. 2012, 1: 85–95 [202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4. ^ 谭冰. 古今曆術考. 香港: 三联书店. 2013: 218 [202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5. ^ 黄一农. 清前期對「四餘」定義及存廢的爭執 (PDF).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3, 12 (3): 240–248 [2017-11-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6. ^ 《七曜攘灾决》:“元和元年丙戌入历”
    宗叡《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 《七曜禳灾决一卷》……右杂书等虽非法门,世者所要也。大唐咸通六年从六月迄于十月,于长安城右街西明寺日本留学僧圆载法师院求写杂法门等目录具如右也。”
  7. ^ 钮卫星. 從“羅、計”到“四餘”:外來天文概念漢化之一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02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8. ^ 谭冰. 古今曆術考. 香港: 三联书店. 2013: 209 [202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9. ^ 钮卫星; 周利群. 《符天曆》.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外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