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Ghren/三國演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国志演义》,通稱《三國演義》,[1]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四大名著」之一。[a][b][2]

《三国志演义》的内容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为止,描述了百年左右发生的事件。第1至33回,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写到曹操平定北方;第34回至第50回,集中描写赤壁之战以及战后三分;第51回至第115回,重点记述刘备集团活动,以及刘备死后,诸葛亮治理蜀国,六出祁山,和姜维北伐中原的故事。第116至第120回,写三国统一于晋。

《三国演义》在叙事中加以褒贬,直接传达作者的价值观念:崇尚明君、仁政的理想化政治世界,谴责残忍、诡诈、制造乱世的昏君、奸臣。小说写了超过1200个人物,采取特征化性格的方式,塑造了智慧竭诚的诸葛亮、勇武忠义的关羽、亦奸亦雄的曹操等一大批形象鲜明的角色。叙事谋篇极有章法,能将取材自不同文本的零散片段串联成清晰的叙事线,单个故事内因果逻辑缜密,各个故事之间脉络分明。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重叙述而轻描写,重共性而轻个性。[a][b][c]

《三国》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奠定基础。《三国》也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引发了历史演义小说写作的热潮。《三国演义》也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早于隆庆三年已经传至朝鲜。目前,韓國、日本、印尼、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都有该国文字的译本。

成书过程

三国故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晋王隐蜀记》记载诸葛亮大开城门智退司马懿;隋炀帝曾和群臣观看三国题材的傀儡戏;唐朝寺院中流传“死诸葛怖生仲达”的俗贤故事;晚唐李商隐诗句记录当时儿童对三国人物张飞、邓艾的形象十分熟悉。宋、元时期,讲史艺术勃兴,从三国故事中大量取材。北宋瓦舍中出现了专说三国的讲史家,并表现出崇尚刘备集团、贬抑曹操集团的倾向性。金元时期出现了三国主题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两书内容几乎一致,前半部分主要描述张飞之勇,后半部分主要描述诸葛亮之智,虽然较为粗疏,但已集民间三国故事之大成,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叙事框架。[3][4][5][6]

三國志》(包括裴松之注)、《後漢書》、《資治通鑒》、《资治通鉴纲目》對《三國演義》的成書有重大的影響。其中,《三國志》(含裴注)為《三國演義》最重要的史料來源。《通鑒綱目》則在思想傾向和編纂體例上影響了《三國演義》。[a]

戲曲方面,已知元代及元明之际杂剧中以三國為題材的雜劇劇目就有60多種之多,當中過半以蜀漢人物為中心,擁有鮮明擁劉反曹的傾向,如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等。[b]

在長期的、眾多的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之上,羅貫中「據正史,採小說, 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了《三國志演義》此作。[b]

作者和成書年代

明代著述和刻本多记录《三国演义》的编著者是罗本,字贯中,东原(今山东东平)人。他可能还参与了《水浒传》的编著,但不清楚具体承担了哪方面工作,与施耐庵是何关系、如何分工。章回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也署名罗贯中,但不少学者质疑这些并非他的作品,系后人伪托。[7][8][9]

贾仲名录鬼簿续编》中记载了一位名叫罗贯中的戏曲家,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大约生于元代中期1320年前后,今存有其创作的历史题材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这位罗贯中与《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否是同一人,如果是的话其籍贯是东原还是太原,这些问题都尚无定论。[8][10][11]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同样颇有争议,元代中后期、元末、明初、明中叶四种说法并存。因无定论,通常称其成书于“元末明初”。[10]

版本

《三国演义》现存明清刻本超过100种,文字、情节有不少出入,传承关系复杂。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至明中叶分化为两个平行的系统:演义系统,为官方刻印(官本)或江南书坊刻印(江南本),面向士大夫阶层,书名多作“三国志演义”;志传系统,为福建建阳书坊刻印(闽本),面向小市民阶层,书名多作“三国志传”,其中许多都增入了虚构人物关索[註 1]的故事。现存最古老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元年本”或“嘉靖壬午本”),属演义系统;第二古老的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序刻本《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叶逢春本”),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绘像本,属志传系统。大多数学者认为,志传系统的祖本比演义系统的祖本更接近原作的本来面貌。[12][13][14]

万历二十年(1592年)双峰堂《批评三国志传》(“余象斗本”)刊行,开《三国志演义》点评本之先河。[15]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叶昼伪托,属演义系统)的基础上,打磨文字,修订情节,整理回目,删削论赞,增易诗文,并详加点评。“毛评本”大幅提高了小说的艺术水平,强化了尊刘贬曹的倾向,刊行后风靡图书市场,成为《三国志演义》事实上的定本。当今大众最常接触的通行版本仍是去掉毛氏点评、保留毛氏改动的“毛改本”。[d]

20世纪90年代,沈伯俊针对书中不影响情节发展、艺术性、思想性的人名、地名、职官名等错误,加以校正、整理,根据不同底本推出多个校理本,统称为“沈本”,是当代新版本中较为重要的一种。[16]

全书大纲

董卓进京,天下陷入大乱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掌权,朝政昏乱,黄巾之乱爆发。卖鞋小贩刘备因征兵而与逃犯关羽、屠户张飞结识,在桃园中结拜为兄弟,随后率乡勇讨伐黄巾立功。但因十常侍非亲不用,刘备只获县尉职位。张飞怒打前来索贿的督邮,刘备挂印而去。

外戚何进与十常侍的斗争以两败俱亡告终,朝廷大权落入何进生前密诏入洛的西凉刺史董卓之手。董卓用赤兔马收买武力高强的吕布叛杀并州刺史丁原,而后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骁骑校尉曹操行刺董卓失败,逃回老家,发檄文号召天下讨董。十八路诸侯响应,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刘备等也跟随北平太守公孙瓒参与其中。华雄镇守汜水关,连斩盟军武将,却被关羽一合斩杀,但袁绍竟因刘备官职低微而不予赏赐。刘、关、张在虎牢关合力击退吕布。董卓见势不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盟军除曹操外都不愿追击,各自班师,相互争夺地盘。长沙太守孙坚在洛阳发现传国玉玺并私藏,为此遭荆州刺史刘表讨伐,交战中身亡。袁绍与公孙瓒在河北相争,刘、关、张在支援公孙瓒时与勇将赵云结识。在长安,司徒王允利用养女貂蝉布下连环计,诱使吕布杀死董卓。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本欲逃回西凉,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回师长安,打败吕布、杀死王允,又击败出兵勤王的西凉太守马腾和并州刺史韩遂。

群雄逐鹿,曹操统一关东

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受朝廷之命讨伐,获得大量降兵和人口,实力大增。又因父亲遭徐州刺史陶谦手下劫杀,出兵攻徐州。刘备向公孙瓒借兵,赴徐州相救。吕布突然袭击曹操后方,曹操只得回师。陶谦临终前将徐州让于刘备,吕布被曹操击败后也来投奔。李傕、郭汜自相残杀,曹操乘机迎献帝至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用谋士荀彧计策,挑拨刘备和吕布,吕布趁刘备受命征讨南阳太守袁术时偷占徐州,反客为主。孙坚之子孙策以玉玺做抵押向袁术借兵,在结拜兄弟周瑜辅佐下横扫江东。袁术得到玉玺后图谋称帝,先攻刘备,吕布以辕门射戟的方式助刘备化解危机。但因张飞与吕布旧怨,刘备只得放弃地盘,转投曹操。曹操攻打宛城,张绣本已投降,后因婶婶被曹操占有而怒设伏兵,曹操惊险逃跑中失去了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袁术称帝,被曹、吕、刘、孙联军击败。曹操征讨吕布,将其擒获后于白门楼处死。

刘备随曹操回许昌后,被献帝认作皇叔,又与董承、马腾等在衣带诏上签名,承诺共诛曹操。曹操邀刘备煮酒论英雄,认为天下只有刘备配与自己并列。刘备十分不安,以讨伐袁术为借口逃离许昌,击溃袁术后占据徐州不回。衣带诏事发,曹操东征刘备,刘备投奔袁绍,关羽则有条件地暂时投降由曹操掌控的汉室朝廷。在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关羽离开曹营独行千里寻访兄长,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兄弟在古城相会。收纳赵云后,刘备一方前往汝南驻扎。

孙策谋划偷袭许昌,却遭道士于吉以法术害死,临终前将江东托付给弟弟孙权。无后顾之忧的曹操与击败公孙瓒后统一河北的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虽然势力更强,但刚愎自用,手下纷纷投奔曹操。曹军在乌巢烧掉袁军粮草,又在仓亭大捷,取得对袁绍的决定性胜利。曹操又攻汝南,迫使刘备逃往荆州投奔刘表,再攻袁绍及其死后内讧的诸子,平定乌桓、辽东后统一关东。

孙刘联盟,拒曹操于赤壁

刘备被刘表安置在新野,因酒后豪言而遭忌惮。刘表妻舅蔡瑁欲除掉刘备,刘备发觉后从酒席上遁走,纵马飞越檀溪逃过一劫,随后偶遇隐士水镜先生,水镜告诉刘备,得到伏龙、凤雏之一即可安天下。刘备在谋士徐庶辅佐下打败曹兵,但徐庶很快因母亲被抓而不得已改投曹营,离开前告诉刘备伏龙就是隐居在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刘备三次诚心拜访,终于得见。诸葛亮在隆中茅庐中分析天下局势,为刘备定下未来战略,并同意出山。刘表临终前令长子刘琦继位、刘备辅佐,蔡夫人和蔡瑁却改立幼子刘琮。曹操率兵南下,刘琮不战而降。在诸葛亮辅佐下,刘备在博望坡、新野先后打败曹军,但因实力悬殊,只能携百姓一路奔逃。赵云血战长坂坡,张飞大喝当阳桥,保住刘备幼子阿斗,掩护刘备撤退至江夏。

曹操大军继续南下,犹豫是战是降的孙权派谋士鲁肃去江夏打探刘备虚实。诸葛亮随鲁肃赴江东,先舌战倾向于投降的众文官,再智激孙权。在周瑜、鲁肃与众武将的意见下,孙权决议联刘抗曹。曹军初战不利,依赖蔡瑁等荆州降将操练水军,周瑜巧施反间计,将之除掉。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意,布置不可能的造箭任务,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妙交差。周瑜与诸葛亮定下火攻计策,安排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庞统假献连环计。曹操听庞统之言,将战船以铁索相连,横槊赋诗,志在必得。诸葛亮施法借来东风,黄盖驾火船冲寨,三江水战,火烧赤壁。曹操在大火中匆忙逃跑,只因驻守华容道的关羽感念旧情才侥幸逃脱,统一天下的进程就此中断。

刘备崛起,三分格局确立

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后立刻开始争夺荆州。周瑜正面击败曹军,不料曹军中诸葛亮之计,三座城池都轻易落入刘备之手。刘备出兵荆南四郡,关羽在长沙城下与老将黄忠多番鏖战,最终魏延率城内百姓起义,献城于刘备。鲁肃向刘备讨要荆州,诸葛亮称图得益州后再归还。周瑜假意安排孙权之妹嫁刘备,想要囚禁刘备,不料诸葛亮早有锦囊妙计托付赵云,使刘备娶亲后安然返回,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的计策屡屡被诸葛亮识破,三次动怒触动旧伤,愤恨而亡。

为专心对付孙权,曹操将马腾召入许昌杀害,以除西北方的后顾之忧。马腾之子马超兴兵复仇,在潼关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大将许褚保护曹操,又裸衣与马超大战。曹操使计离间马超与韩遂,击败马超。马超只好提兵入羌,后又在陇西冀城受挫,只得投奔汉中张鲁。

张鲁担心遭曹操进攻,计划先攻击益州刘璋以壮大实力。刘璋寻求刘备相助,而其手下谋士张松、法正等早已暗谋迎刘备为新主公。刘备留诸葛亮在荆州,携凤雏庞统入川,于葭萌关驻扎。孙权欲骗妹妹携阿斗回东吴,赵云截江夺回阿斗。刘璋在手下苦劝下,对刘备逐渐失去信任,刘备率先反客为主,向成都出兵。庞统于雒城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张飞入川援助,留关羽镇守荆州。张飞智擒严颜并劝服其归降。张鲁遣马超攻葭萌关,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诸葛亮设计招降马超。马超率大军兵临成都,刘璋无奈投降。刘备已占有益州,东吴于是希望归还荆州。鲁肃明设宴会,暗布伏兵,关羽单刀赴会,全身而退。

东南方向,曹军将领张辽威震逍遥津,东吴将领甘宁百骑劫营,战线总体僵持。西北方向,曹操平定张鲁,占得汉中,威胁益州。曹、刘在汉中决战。黄忠在定军山阵斩曹军主帅夏侯渊。诸葛亮运筹帷幄,迫使曹操撤兵。刘备即位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天下鼎足三分。

英雄末路,旧时代的落幕

关羽奉命北伐樊城,曹仁率兵坚守。曹操派于禁、庞德前往救援。关羽与庞德大战,随后借秋水淹没七军,庞德宁死不屈被斩,于禁乞降。在荆州问题上长期受气的孙权令吕蒙谋取荆州。吕蒙先装病,再率兵穿白衣扮客商渡江,偷袭兵力不足的荆州,一向被关羽严苛对待的公安、南郡守将傅士仁、糜芳也先后献城投降。关羽攻樊城不下,荆州又失守,只好败走麦城,突围时被擒获,遭孙权斩首。

孙权为嫁祸,将关羽头颅转献曹操,曹操却被关羽显圣所惊吓,不久身亡。曹丕即位后篡汉自立为大魏皇帝。刘备亦在蜀中称帝以继汉室,随后举兵攻吴以报弟仇。张飞因关羽之死而情绪失控,常施怒气于兵士,遭刺杀身亡。刘备愤恨东征,连胜十余阵,孙权遂起用书生陆逊为大将。陆逊坚守不出,刘备因天气炎热而移营寨于林荫中避暑,陆逊趁机火烧连营,在彝陵大破蜀军。刘备兵败后一病不起,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付后事后身亡。

诸葛用兵,天命终究难违

曹丕联合东吴、南蛮、西羌与孟达共同伐蜀,诸葛亮轻描淡写间令五路大军纷纷退兵,并与东吴重新达成抗曹联盟。为除后顾之忧,诸葛亮率兵南征,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使其倾心归降。

随后诸葛亮开始北伐,在进攻陇上时招降了魏国少年将军姜维,再出祁山,直逼长安,在阵前骂死老臣王朗。新城太守孟达与诸葛亮约定叛魏归蜀,却被司马懿迅速镇压。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马谡将兵营设于山上,魏军围山切断取水道路,攻破蜀军。司马懿率大军十五万攻西城,诸葛亮身边只有二千五百人,却大开城门,骗得司马懿起疑心退兵。诸葛亮撤兵回到汉中,含泪依照军令将马谡问斩。此后诸葛亮又三次北伐,虽然在战场上多次击败司马懿,杀死魏国大将王双、曹真、张郃,但因为兵粮不足、人才凋零、后方内讧而均无功而返。三年后,诸葛亮再度北伐,在上方谷困住司马懿父子并纵火,不料突降暴雨,司马懿逃出生天。诸葛亮为激司马懿出战而送其女子服装,司马懿隐忍不出。诸葛亮寿命将至,点七星灯施法续命,却在最后一天被魏延误灭主灯。在五丈原的秋风中,诸葛亮结束了为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的人生。

诸葛亮在临死前布置下木雕像,吓跑了以为诸葛亮是装死设伏的司马懿,掩护蜀军安全撤退。魏延不满诸葛亮将事务交给杨仪,决定造反,但诸葛亮生前早已安排马岱假意依附魏延,于阵前将之袭杀。

司马篡魏,三分归晋一统

在魏国,曹睿传位给曹芳,令曹爽与司马懿辅政。司马懿佯装年老体病,让曹爽放松警惕,乘其出城发动政变,诏杀曹爽,掌握大权。司马懿病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专权。曹芳传衣带诏讨司马兄弟,事发后被废,曹髦被立为帝。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闻讯反叛,司马师平乱后因眼疾病故,继任的镇东将军诸葛诞同样反叛,被司马昭平定。曹髦不堪做傀儡,聚集内廷侍卫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部下成济杀死。司马昭将弑君之罪推在成济身上,又立曹奂为帝。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不断北伐,但均无显著进展。后主刘禅听信宦官黄皓谗言,想要废除姜维兵权。姜维求于陇西沓中屯田,此后长期驻外。司马昭派钟会协助邓艾大举进攻蜀汉。钟会攻破汉中,姜维退守剑阁。邓艾与钟会不和,于是兵行险着,从阴平小路翻山越岭,偷袭江油,直逼成都。刘禅不战而降,蜀汉灭亡。姜维为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钟会,联合其除掉邓艾,又鼓动其举兵反魏,结果很快被平定。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

在东吴,于诸葛亮北伐时称帝的孙权年老去世,孙亮继位。诸葛恪专权,被孙峻所杀。此后孙峻和孙𬘭先后专权,孙亮想要诛杀孙𬘭,事发后孙𬘭废孙亮,改立孙休为帝。孙休联合老将丁奉除掉孙𬘭,夺回大权。

伐蜀胜利后,司马昭获封为晋王,不久病死,传位司马炎。司马炎篡魏自立为帝。孙休听闻后忧虑成疾去世,孙皓继位。司马炎派王濬、杜预攻吴,孙皓投降。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百年战乱至此归晋一统。

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并非单纯地记录历史,而是在叙事中加以褒贬,毫不隐晦地传达作者的价值观念:崇尚明君、忠臣、贤良、仁政的理想化政治世界,谴责残忍、诡诈、制造乱世的昏君、奸臣。这种思想倾向与《三国志平话》秉持的轮回报应观截然不同,其建立在传统的儒家政治和伦理观念之上,并糅合了民间大众心理。[a][b][c]:183,240

历朝以来,史学家对于曹、刘孰为正统争论不一,民间则一贯尊刘贬曹。《三国演义》总体上也持这一倾向,不是因为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也并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是对霸道政治的贬斥和对王道政治的渴望。书中的刘备是仁君的典范,在政治层面上施行仁政,爱民如子,在个人层面上重视道德,待人以诚。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也以忠义回报主公,鞠躬尽瘁,发挥智勇以创造理想的清平世界。与刘备相对的是书中的曹操。他雄才大略,远胜于残暴的董卓、刚愎的袁绍等人,但奸诈而无爱人之心,“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了权谋可以随意地将百姓、部下作为牺牲品。书中借刘备之口指出这一对政治道德化身的极致对立:“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c][36][a][b]

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国度不同,《三国演义》渴望的安乐治世并非空想的乌托邦,而是可以实现的清平世界。但遗憾的是,这在现实中没有真正成功。小说并没有歪曲历史,而是忠实地记录了蜀汉覆灭、三分一统于晋的过程,流露出对理想破灭、大道不行的迷惘和悲叹。[c]:193[37][a][b][36]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志演义》末回结尾

藝術特色

七实三虚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称《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e]。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书中有大量虚构人物和情节。如小說中,諸葛亮引大小官僚上表,請劉備即皇帝位,而劉備對此多加謙讓。在諸葛亮設計裝病,率文武眾官再次請求,劉備才勉強得准。在即位後,依然再三辭讓(第八十回)。而《三國志》中,劉備則沒有多次辭讓帝位。這些虛構內容多數是為了「尊劉貶曹」,突顯蜀漢的正統性質,並在藝術上增加文學趣味。[f][17]

为方便读者了解小说文本与历史记述的差异,一些学者整理了文史对照的版本,如盛巽昌编《三国演义补证本》,周文业、邓宏顺合编《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史对照本》《三国志演义文史对照本》,许盘清编《三国演义地图珍藏本》等。[g]

人物塑造

《三国演义》写了1200多个人物,其中有名姓的约1000人,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书写人物最多的一部[18]。小说塑造人物的方式主要是特征化其性格: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略写次要方面;人物性格从登场起就定型,此后不断深化与丰富;通过对比的方式刻画特征不同的人物,区分性格相似的人物。这种写作方法类似民间文学对传奇人物的塑造,同时又符合正统儒家观念下仁、义、智、勇等典型规范。[b][c]:234

通过这样的方式,罗贯中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而纯粹的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是毛宗岗评为“三绝”的诸葛亮、关羽和曹操。诸葛亮料事如神,更有忠贞竭诚之品质。关羽勇武无敌,并以其独绝千秋的义气超越一般武将,而在极富英雄主义色彩的同时又有心高气傲的一面。小说中的曹操并不像《平话》和传统戏曲中那样单纯地奸诈、阴险、凶残,而是勇于进取、乐观豪爽、胸襟博大,同时专权僭越、多疑诡诈、不择手段。《平话》和杂剧中关羽辞别后,曹操想假借赐袍将其擒拿,小说中改写为曹操诚心赠袍、赞赏、成全;史传中有曹操因多疑误杀吕伯奢一家的记载,小说中增加故意杀死吕伯奢的情节,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扩为“宁使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在曹操形象的两方面用力,使之丰富、复杂,成为真正典型的奸雄形象。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人物缺少思想活动及内在冲突,罕有性格上的成长,有时因为过于典型化而失去真实感,如鲁迅批评其“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a][b][c]:231

叙事章法

《三国演义》取材于讲史平话、杂剧、史传文学,而能将大小故事串联成脉络清晰的叙事线。李福清将王允借貂蝉诱吕布诛董卓的“连环计”故事拆解为14个段落,其中5个来自史书,3个是杂剧与史书结合,1个受杂剧启发,2个受杂剧或《平话》启发,3个由罗贯中构思。罗贯中将这些原本散落各处的零散片段加以改造和时序安插,深化其中的因果关系,编织为完整统一的小说叙事。故事也不像《平话》那样简单地线性发展,而是在董卓与吕布的冲突中间插入李儒出面相劝的情节,于前进中有顿挫,缓急节奏交替。罗贯中还将史传中董卓“拔手戟掷布”的无关情节插入连环计中,又将吕布刺杀董卓时的武器由史传中的矛改为了戟,使得在人的明线之外,又有一条前后照应的物的伏线。[c]:218-228

《三国演义》不仅单个故事内的因果逻辑缜密,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也相当严整。小说跨越百年,人多事繁,千头万绪,而能叙述得井井有条,环环相扣。全书的宏大规模建立在精密的叙事结构之上,以汉室衰亡起,以晋朝统一结,主体部分交缠着魏、蜀、吴各自兴衰的三条主线,此起彼伏,浑然一体。三条线中以曹刘斗争为干,曹刘斗争中以刘备集团为重,刘备集团中以诸葛亮为主,诸葛亮中又以隆中对为核:上承此前群雄逐鹿之形势,下启此后三分天下之格局。[b][c]:224[a]

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非常善于描写战争,可以说是一部军事文学作品。书中四十多场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有实写、有虚写,有远景、有特写,围城、劫营、火烧、水淹、强攻、智取、单挑、舌战等各有不同。战场外,更有计谋、外交、政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大战中,又加宴饮、赋诗、轶事作为点缀,张弛有度。[a][b]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三国演义》通行本第五回

语言文辞

《三国演义》的语言更接近史传而非民间文学,总体上采用浅显的文言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历史叙事的韵味。用语程式化,重叙述而轻描写,重共性而轻个性:刘备、马超、诸葛亮都长得“面如冠玉”,关羽、魏延都“面如重枣”,情感多为简单、强烈的“大喜”“大怒”,动作常是戏剧化的“仰天长叹”“哭绝于地”,人物话语除张飞等个别形象外差异性不大。[a][b][c]:229-233

影响

中国文学史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成功刺激了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生产,从盘古开天地写到当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属以《东周列国志》为代表的列国系统和以《隋唐演义》为代表的隋唐系统。此后又发展出了时事小说(如《梼杌闲评》等),或向英雄传奇小说、人物传记小说等转化、融合。已知的明、清历史小说有超过200种之多。[b]

《三国演义》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其巨大的成功,分回立目的章回体遂成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形式。自《三国》以后,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繁荣勃兴,出现了《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众多佳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b]

海外傳播

朝鮮

《三國》早於隆慶三年(1569年)已經傳入朝鮮,經過朝鮮之役之後開始普及。初期流傳的時候,因為《三國》歪曲歷史事實,被受批評,如奇大升認為:「《三國志衍義》,則其怪誕如是,而至於印出,其時之人,豈不無識?觀其文字,亦皆常談,只見怪僻而已」[註 2],而不減其流通熱度。現存最早的版本是1627年(仁祖五年,天啟七年)在濟州島刊行的《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至十八世紀,因毛本的刊行,《三國演義》開始進入當時文人的視野。至十九世紀,《三國演義》開始在普通民眾中得到普及,並產生了《赤壁歌》的說唱藝術作品,是盤索里五大作品中唯一以外國文學為主題的。[19]

日本

《三國演義》何時傳入日本尚沒有一致的說法,主流的說法是在江戶時代初期傳入的。《三國演義》在日本的初譯本為《通俗三國志》,元祿二至五年(1689年-1692年)由署名湖南文山的譯者翻譯而成,共50卷。譯本並非對原文的忠實翻譯,對內容有較大的增刪。譯本問世以後,吸收了當時以武士和富裕工商者為主的讀者群。約150年後,由池田東篱亭校訂,葛飾戴斗插畫的《繪本通俗三國志》(天保七年至十二年,1836年-1841年出版)的出版,進一步將《三國演義》擴大到一般百姓的層面。[h]:11-28

吉川英治的《三國志》於1939年開始在《中外商業新報》(今《日本经济新闻》)連載,至1943年連載完畢,歷時五年。此該作基於湖南文山翻譯的《通俗三國志》和久保天隨的《新譯演義三國志》的基礎上對《演義》進行改編,增加了作者的思想和創意,帶動了日本的「三國熱」。[h]:37-55

東南亞

越南方面,在20世紀之前,明清小說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戲曲、口述或者改編的方式。在英國博物院收藏的50多種越南木刻版劇本中,有9種是關於三國故事的。1901年,在西貢(今胡志明市)報紙《農賈茗談》(Nông cổ mím đàm)上刊登了法国人卡纳瓦乔(Canavaggio)翻译成国语字的《三国志俗译》(Tam Quốc Chí Tục Dịch),為首個越南語譯本。[20]

泰国方面,在《演義》出現前已經有三國故事在當地流傳。1802年,昭帕耶帕康(洪)英语ChaophrayaPhraKhlang(Hon)領受拉瑪一世的王命組織翻譯《三國演義》,通稱洪版《三國》。隨後,《三國》開始在泰國流傳起來,受到泰國人的喜愛。曼谷王朝六世王瓦栖拉兀時期,洪版《三國》被譽為官方權威的「泰國文學俱樂部」評為「散文體故事類作品之冠」。[i]

西方的譯介
  • 拉丁語:晁德蒞(Angelo Zottoli)翻譯出十二回(第1-4回、25回、41回、45-49回、56回),總題為《三國志》,見《中國文化教程》第一版。[21]
  • 英語(片段譯本甚多,略):
    • 约翰·斯蒂尔(John G. Steele)譯,題《第一子书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副题为《舌战》‚1905年由上海长老会出版社印刷出版。首部節譯本。
    • 邓罗(布鲁威特一泰勒,C. H. Brewitt-Taylor)譯《三國志演義》,1925年由上海别发洋行出版,共二卷。首部全譯本。
    • 張亦文(Cheung Yik-man)譯《三國演義精華》,1927年由香港文心出版社出版,譯出第43-50回(赤壁之戰)。後出全譯本,1985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 莫斯·羅伯茨(Moss Roborts)譯《三國:中國的壯麗戲劇》(Three Kingdoms :A Historical Novel),1976年紐約梅林因書局出版。共節譯出四十四回。選譯文對原文還有所節略,故選譯本譯文約有原書四分之一左右。後出全譯本,1992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及北京外文出版社联合出版。西方評論界一般認為此本是易於閱讀的較好版本。
    • 虞蘇美譯:《三國演義》(北京:上海外語出版社,2017)。首個由中國人翻譯的全譯本。
  • 法語:
    • 西奥多·帕维英语Théodore Pavie(Théodore Pavie)译《三国演义》,巴黎B.迪普拉书局1845年出版第一卷,1851年出版第二卷。一共譯至四十四回為止,未完成全書翻譯。
    • 严全(Nghien Toan)与路易·里克(Louis Ricaud)合译的《三国》四卷本。译至《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为止(每卷十五回),译文较忠实于原作。书中有详细的译注,并附清初木刻图多幅。书前有严全所撰《序言》及罗伯特·鲁尔曼(RobertBuhlmann)所撰《导言》。
    • 孙超英(Chao ying Durand-Sun,音译)译[22]L'Épopée des Trois Royaumes(巴黎:友丰书店,2006年至2015年),共六卷。[23]
  • 德语:
    • 弗朗茨·库恩译《三国志:中国小说》,1940年由柏林G.基彭霍伊尔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二十章。译文至三十八回为止。书中有旧木版插图24幅,这些插图是穆勒(F.W.K.Müller)教授1909年在保定府获得的,现藏柏林民族博物館。
    • 尹芳夏(Eva Schestag),2017年初由德国菲舍尔出版社出版。首个德语全译本。[22]
  • 荷兰语:哥羅內荷兰语C.C.S. Crone(C.C.S.Crone)译,题为1943年由乌德勒支A.W.波罗纳出版社出版。据库恩译本转译。
  • 俄语:巴拿休克俄语Панасюк, Владимир Андреевич(B.A.Πанасюк)翻译并注释,书中附有三国地图、职官表及插图16幅,并附有简短的出版说明。1954年由莫斯科文学出版社出版。120回全译本,共二卷。

外部链接

注释

a.

一些版本称“关索”,一些版本称“花关索”,人物情节也不相同。

b.

元祖本指的是现存所有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可能就是罗贯中原作,也可能距原作有一定差距。

c.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

d.

指吉川英治在编译《三国志演义》基础上创作的小说《三国志》。

參考

  1. ^ 陈翔华. 罗贯中原著书名不作「三国演义」说. 三国志演义纵论. : 33-44. 
  2. ^ 张文珍; 马瑞芳.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研究丛书——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研究[M] 第1版.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6: 37-42. ISBN 9787532891832. 
  3. ^ 陈翔华. 略论《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演义纵论. : 1-12. 
  4. ^ 陈翔华. 《三国志平话》说略. 三国志演义纵论. : 457-461. 
  5. ^ 黄毅. 《三国志平话》与元杂剧“三国戏”——《三国演义》形成史研究之一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80-92. 
  6. ^ 陈翔华. 三国故事剧考略. 三国志演义纵论. : 349-428. 
  7. ^ 陈翔华. 《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及有关问题. 三国志演义纵论. : 13-32. 
  8. ^ 8.0 8.1 刘世德. 罗贯中与《三国志演义》// 三国与红楼论集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22-56. ISBN 9787516117361. 
  9. ^ 柳存仁. 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 刘世德 (编)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台湾香港论文选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74-172. 
  10. ^ 10.0 10.1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沈伯俊1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1.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沈伯俊25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2. ^ 沈伯俊.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新进展 社会科学研究. 2004: 150-154.  |issue=被忽略 (帮助)
  13. ^ 中川谕. 《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 由林妙燕翻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325-5628-1. 
  14. ^ 魏安. 三国演义版本考. 由1996翻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7-5325-2023-4. 
  15. ^ 陈翔华. 三国志演义纵论. : 130-148.  已忽略未知参数|chaptor= (帮助)
  16. ^ 梅新林; 韓偉表. 《三國演義》研究的百年回顧及前瞻. 文學評論. 2002, (01): 6-17. 
  17. ^ 陈翔华. 论讲史平话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三国志演义纵论. : 430-456. 
  18.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沈49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9. ^ 王赫延. 《三國演義》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外國問題研究. 2014, (04): 59-62. 
  20. ^ 余麗瑤. 《三國演義》在越南的傳播及影響. 百色學院學報. 2020, 33 (03): 75-80. 
  21. ^ 王麗娜; 杜維沫. 《三國演義》的外文譯文. 明清小說研究. 2006, 82 (4): 70-85. 
  22. ^ 22.0 22.1 龙健. “比起三国,《权力的游戏》只能算小儿科”. 南方周末. [2023-09-14]. 
  23. ^ L'épopée des trois royaumes 3 fr. You Feng(友豐) (法语). 

引证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郭素媛”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证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闵庚旭”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证错误:<references>中定义的<ref>没有给出name属性

引证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纵论130”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專著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郭預衡 (编). 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元明清卷) 2000年重印本.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 298–333. ISBN 781039859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袁行霈 (编). 中國文學史(第四卷) 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1-37. ISBN 9787040325720.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李福清. 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 由尹锡康; 田大畏翻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ISBN 7-5325-2170-2. 
  4.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沈伯俊7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语出《丙辰札记》。
  6. ^ 鄧宏順. 整理说明. 周文業; 鄧宏順 (编). 三國志演義文史對照本. 北京: 中國古籍出版社. 2013. 
  7.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邓宏顺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 ^ 8.0 8.1 赵莹. 《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4. ISBN 978-7-310-04601-0. 
  9. ^ 金勇. 形似神异:《三国演义》在泰国的古今传播.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引言1-6. ISBN 978-7-301-29453-6. 


©2023 shidian.baike.com反馈邮箱:[email protected]未成年人举报热线:400-140-2108 按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40-2108

26.26.126.2

沈伯俊. 论毛本《三国演义》// 沈伯俊论三国.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 76-86. 978-7-5643-6440-3.

27.

刘世德. 夜话三国.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50-51. 7-5013-1216-8.

28.

沈伯俊. 再谈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 沈伯俊论三国.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 98-115. 978-7-5643-6440-3.

29.

陈辽. 真实性·学术性·科学性——评沈伯俊《三国演义》校理本. 社会科学研究, 1992, (06): 127-128.

30.

梅新林, 韩伟表. 《三国演义》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前瞻. 文学评论, 2002, (01): 6-17.

31.

郭预衡 (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 4.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99-100. 7-5325-2380-2.

32.32.132.2

邓宏顺. 整理说明. 周文业; 邓宏顺 (编). 三国志演义文史对照本. 北京: 中国古籍出版社, 2013. 978-7-5348-4190-3.

33.

丘振声. 三国演义纵横谈.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83: 330-332.

34.

郑铁生. 三国演义叙事艺术.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0: 141-144. 7-5011-4930-5.

35.

沈伯俊.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考论// 沈伯俊论三国.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 65-75. 978-7-5643-6440-3.

36.36.136.2

张锦池. 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1-28. 978-7-02-010013-2.

37.

黄钧. 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从魏、蜀矛盾看《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社会科学研究, 1983, (04): 9-18.

38.

沈伯俊. 《三国志宗僚》考辨// 沈伯俊论三国.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 49-54. 978-7-5643-6440-3.

39.

刘敬圻.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性格// 明清小说补论. 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6: 15-40. 978-7-5317-3713-1.

40.

沈伯俊. 略论“为曹操翻桉”// 沈伯俊论三国.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 428-438. 978-7-5643-6440-3.

41.41.141.241.3

齐裕焜 (主编).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978-7-02-010549-6.

42.42.142.2

王丽娜.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8: 1-53. 7-80510-168-X.

43.43.143.243.3

金文京. 《三国演义》的世界. 邱岭, 吴芳玲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218-252. 978-7-100-07335-6.

44.

聚宝. 《三国演义》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 海拉尔: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3. 978-7-5521-0294-9.

45.45.145.245.3

赵莹. 《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4. 978-7-310-04601-0.

46.

陈翔华.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 328-334. 7-80518-131-4.

47.47.147.2

邱岭; 吴芳龄. 三国演义在日本.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7-227-03128-4.

48.

陈翔华. 俗文学创作与《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纵论. 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2006: 303-318. 978-957-668-797-6.

49.

胡世厚 (主编). 总序. 三国戏曲集成 元代卷.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978-7-309-13343-1.

50.

纪德君. 演绎《三国志》,弹唱儿女情——弹词《三国志玉玺传》试论. 文化遗产, 2009, (03): 70-75.

51.

韩霄. 《三国演义》的现代传播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武汉大学, 2005.

52.

左岩.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影视传播及价值实现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山东大学, 2011.

53.

高国靖. 19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改编影视剧研究(戏剧与影视学硕士论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54.

Red Cliff (2008). Box Office Mojo. [2022-11-06].

55.

Red Cliff II (2009). Box Office Mojo. [2022-11-06].

56.

吕伟. 老版、再版《三国演义》连环画得失谈// 姜维朴 (编). 连环画艺术 第33辑. 北京: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5. 7-5061-0662-0.

57.

陈大为. 未竟之战——三国故事的当代诠释与消费趋势// 亚洲阅读:都市文学与文化1950~2004. 台北市: 万卷楼图书, 2004: 197-251. 9577394965.

58.

王六一 (主编). 征途 走向百年的中国动画 卷9 中国动画国际卷. 北京: 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 2012: 137-139. 7-83000-125-1.

59.

王煜. 三国IP:游戏的霸主. 新民周刊, 2017, (08): 102-104.

60.

陶克彦, 朱宗明, 廖智. 三国题材在游戏作品中的应用研究. 文化学刊, 2021, (03): 133-135.

61.

程庆. 三国题材电脑游戏简介//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编). 诸葛亮与三国文化 6.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183-192. 978-7-5364-7817-6.

62.

蒋大器.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朱一玄, 刘毓忱 (编).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3: 269-270. 10151·633.

63.

胡适. 《三国志演义》序//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735-743. 7-5325-0283-X.

64.

杜贵晨. 毛泽东与《三国演义》.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 (04): 54-57.

65.

刘再复. 双典批判 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99-101. 978-7-108-03465-6.}} 如无特别说明,识典百科全部内容遵循 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协议国际版(CC BY-SA 4.0)

用户协议隐私政策侵权投诉营业执照京ICP证060907号京ICP备06004007号-4新出发京零字第海210295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1)第00103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152号

©2023 shidian.baike.com反馈邮箱:[email protected]未成年人举报热线:400-140-2108 按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40-2108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