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Georges Smiley/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英帝国与英联邦
Template:Campaignbox British Empire World War II1939年9月3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向德意志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此时的英国尚对众多直辖殖民地、保护国,以及英属印度拥有不同程度的控制力,不仅如此,英国还同五个自治领中的四个——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和新西兰,以英联邦成员国的身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战争爆发时,大英帝国连同英联邦各成员国一起,直接或作为既成事实控制着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和三成的领土。
英帝国与英联邦在人力和军需方面为盟军贡献良多。自1939年9月战争爆发至1942年中期,英国在事实上领导着全球范围内多个战区的同盟国军事力量。英联邦各成员国、各直辖殖民地和英属印度共计动员了一千五百万人,同轴心国海陆空军事力量斗争于欧亚非三大洲,奋战于七海之上。随着一系列战役的胜利,英联邦军队攻入并占领了利比亚、意属索马里兰、厄立特尼亚、埃塞俄比亚、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冰岛、法罗群岛与马达加斯加。
在英联邦各国军队奋战于前线的同时,整个英镑区的经济、军事和工业实力也都被动员起来,至1942年已经形成了最为庞大的战争机器。为此,大英帝国与英联邦各国付出了15万士兵阵亡,40万士兵负伤,10万士兵被俘,以及超过30万平民死亡的代价,在物资方面,英国损失了70艘主力舰,39艘潜艇,3500架飞机,1100辆坦克和65000辆各式车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英国是整个同盟国的核心,欧洲各国的流亡政府团结于此,以在轴心国占领区内联络并扶植抵抗运动,并为盟军反攻欧陆做准备。加拿大向其母国提供了价值近4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援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转向国内生产[需要解释],以向太平洋地区的美国军队提供援助。[來源請求] 随着美利坚合众国在1941年12月加入战争,英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其军事行动和各种资源的运用。随着美国军事的军事介入和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美军开始承担更多战区的指挥权,使得英联邦军队的压力得以缓解,也使同盟国军事行动的范围和强度得以加强。在此期间,英联邦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合作也逐渐加深。不过,事实证明,面对轴心国军事力量的全面进攻,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军事行动以协防英国本土以及各殖民地是有困难的,而这一困难也因英联邦内部对于战争计划与部队指挥权的分歧而加剧。
尽管大英帝国与英联邦与美利坚合众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及其余盟国一同战胜了轴心国,在战争中一度失去的殖民地也最终重回英国管制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给予了这个“日不落帝国”一记重击。大英帝国在这次战争中损失惨重,再也无法回到早先强盛时期的状态,国际地位也完全为美国所超越。帝国在远东的威望也随着此前日本帝国军队在亚太地区的迅速推进而分崩离析,加之战后民族主义浪潮在该地区兴起,去殖民化成为了未来数十年的主题。[1][2]
战前防御准备
自1923年起,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远东防御的战争计划,这些计划统称为“新加坡战略”。按照计划,英国将在日本方面开战后两到三天时间里派遣一支舰队前往新加坡,英国方面希望法国能够从印度支那提供支援,并在同意大利之间爆发战争时协防地中海地区。但是,战前的战争计划没能预计法国战役的迅速失败,及其所带来的一些列后果:一方面,英国失去了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德国海军将大西洋上的前法国港口用作发动潜艇袭击的前哨站,迫使英国方面不得不转移其海军防御重心。
等到20世纪30年代,摆在整个英联邦面前的,是由三个极右翼军国主义政权所构成的巨大威胁——德意志国直接威胁英国本土,而意大利王国和大日本帝国所抱有的帝国雄心,也将踩着英帝国的尸体去实现。虽有大敌当前,英联邦内部还是矛盾重重,各国既不能就哪一国威胁最大达成一致,也不能就对英联邦的攻击是否会由一个以上敌国同时进行形成共识。
对德宣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两天后,英国政府向德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停战并撤军,但被德国方面无视,因此,英国联合法国对德宣战。英国的宣战声明自动包括英属印度、各直辖殖民地以及各保护国,但是自治领不在此列——依据《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规》,自治领有权自行行使其外交与国防权利。
澳大利亚总理罗伯特·孟席斯认为英国做出的宣战声明适用于帝国和联邦的一切臣民,因而紧随其后对德宣战。新西兰方面则在彼得·弗雷泽征询内阁意见后,于当地时间9月3日晚9时30分宣布跟进英国的声明,加入对德战争。由于张伯伦的宣战声明广播被严重干扰,新西兰政府一直等到海军部开始动员舰队才响应对德宣战的声明,并将自身宣战的时间回溯至晚9时30分。南非联邦关于参战问题讨论了三天,在此期间,倾向中立的总理赫尔佐格将军在议会中被主战派扬·史末资将军击败,至9月6日,南非加入战争。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在英国宣战当日便声明支持英国,但也表示正式宣战仍需议会决议(该决议直到9月10日才正式作出)。爱尔兰虽也是英联邦的一员,但是已在1937年放弃了作为自治领来维持与英国之间的纽带,战争爆发后,爱尔兰维持中立。
帝国与英联邦的构成
虽然英国对这场战争最初的预计只是一场有限战争,帝国和自治领各国还是尽可能迅速地调动手头的部队和资源以迎战轴心国。就在澳大利亚对德宣战后几小时,昆斯克里夫要塞的一门火炮向一艘试图在未获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墨尔本的船只开火。1939年10月10日,一架隶属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10中队的飞机以英国本土为基地,前往突尼斯执行任务,成为了英联邦空军中第一个执行任务的单位。在加拿大对德宣战后六天,一支由15艘商船组成的运输船队自哈利法克斯启程,在两艘驱逐舰的护卫下前往英国。[3]在战争爆发的头四个月里,加拿大一共派出了26支运输船队,共计527艘船。至1940年1月1日,英国本土已有一个完整的加拿大步兵师。1940年6月13日,加拿大部队被调往法国北部掩护英国远征军南翼。随着法国逐步沦陷,英国希望加拿大能在短时间内派遣部队协防北美、大平洋与加勒比海的各战略要冲。继1939年加拿大驱逐舰进驻该地区后,1940年5月,加拿大自治领派遣陆军,协防英属加勒比海殖民地。此外,加拿大还派遣陆军驻守纽芬兰,并在英军侵入冰岛后接替英国军队维持占领,以防止德国利用冰岛威胁大西洋航线。
随着欧陆盟国一个个倒在纳粹铁蹄之下,在从1940年中期开始到1941年6月的这近一年间,英联邦是轴心国集团唯一的敌手。英国方面兵力捉襟见肘,北非、东非战场部队规模仅有意军四分之一,在此期间,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属印度和南非联邦派遣了若干陆军师和军舰船只,协助英军防守地中海、近东、中东地区,加拿大则派出了第二个步兵师,两个空军中队以及若干军舰来防备来自欧陆的可能入侵。
1941年12月,大日本帝国以海陆空力量接连对英属马来亚、英属香港,和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发动突袭。
加拿大通过一系列战时措施,包括“十亿美元的馈赠和互助”以及《1943年战时拨款法案》向英联邦各国提供了价值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战争期间,有160万加拿大人参军(加拿大战前人口为1100万),几乎在每一个战区都有加拿大军队作战,待到战争结束时,加拿大已经拥有全球第三大海军和第四大空军。[來源請求] 而澳大利亚则有近100万人从军(当时澳大利亚总人口不到700万),奋战于欧洲、北非和西南太平洋战区。
英联邦航空训练计划(亦称“帝国航空训练计划”)由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联合成立,成果如下:
金融
在战争期间,英国向每一个能够向其提供贷款的国家Britain borrowed everywhere it could and made heavy purchases of munitions and supplies in India and Canada during the war, as well as other parts of the Empire and neutral countries. Canada also made gifts. Britain's sterling balances around the world amounted to £3.4 billion in 1945 or the equivalent of about $US 200 billion in 2016 dollars. However, Britain treated this as a long-term loan with no interest and no specified repayment date. Just when the money would be made available by London was an issue, for the British treasury was nearly empty by 1945.
大英帝国各殖民地、自治领、托管地和保护领的军事史
纵观整个大战期间,大英帝国的每一部分都为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果对于这些实体在战争期间的历史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阅读下列列表中的条目来了解。
非洲
- 阿森松岛
- 巴苏陀兰
- 贝专纳保护国
- 英属喀麦隆
- Gambia
- 黄金海岸
- Kenya
- 英属毛里求斯
- 尼日利亚
- 北罗得西亚
- 尼亚萨兰
- Saint Helena
- 塞舌尔
- 塞拉利昂
- 英属索马里兰
- 南非联邦
- 南罗得西亚
- 英埃苏丹
- 斯威士兰保护国
- 坦噶尼喀
- 多哥兰
- 乌干达保护国
- 桑给巴尔苏丹国
美洲
东亚
欧洲
中东
大洋洲
南亚
东南亚
参见
- Diplomatic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 Historiography of the British Empire
-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during World War II
本土战线
主要军事编制和单位列表
注释
参考文献
- ^
Compare:
Madgwick, Peter James; Steeds, David; Williams, L. J. Britain Since 1945 reprint. Hutchinson. 1982: 2831982 [5 October 2020]. ISBN 9780091473716.
The nationalist movements used the political principles of European democracy - self-determination, one man one vote - against European colonialism. Their cause was greatly assisted by the humiliating defeats to which Britain and the other colonial powers were subjecte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 ^
Compare:
Lee, Loyd E. (编). World War II in Europe, Africa, and the Americas, with General Sources: A Handbook of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Gale virtual reference library.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7: 4681997 [5 October 2020]. ISBN 9780313293252.
[...] the war brought forth a new generation of African politicians who refused to accept the pace of political change laid down by the colonial governments. [...] politicians in British West Africa agitated for self-government [...]. [...] There is a paucity of material about how the Second World War facilitated the decolonization process in individual countries. However, some work has been done on Ghana, Nigeria, Kenya, Uganda, and Zambia.
- ^ Byers, A.R. (编). The Canadians at War 1939–45. Westmount, QC: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1986: 22. ISBN 978-0-88850-145-5.
[[Category:帝国主义]]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国]] [[Category:1940年代大英帝國]]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军事史]] [[Category:大英帝国历史]] [[Category:英联邦历史]]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英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