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遊隼/注音拼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音拼音
类型 (漢字旁註標記)
创造者台灣人
使用时期
2010年代至今
语言臺灣腔國語台灣華語)、大陸漢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漢字
姊妹体系國音二式威妥瑪拼音通用拼音漢語拼音
 本頁面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注音拼音(Ju Yin Pin Yin,注音符號:ㄓㄨˋ ㄧㄣ ㄆㄧㄣ ㄧㄣ,漢語拼音:Zhù Yīn Pīn Yīn)簡稱注拼(Ju Pin,注音符號:ㄓㄨˋ ㄆㄧㄣ,漢語拼音:Zhù Pīn)是以注音符號為基礎,並以台灣人的說話習慣所制定的拼音系統。

歷史

注音拼音經過多次修改,原版本較接近漢語拼音的拼法,最終版本則較接近國音二式

字母表

聲母

  • 粗體為新式注音拼音拼法,細體為舊式注音拼音拼法。
唇 音 齒齦音 軟顎音 齦顎音 齦後音 齒齦音








B

/p/
b
D

/t/
d
G

/k/
g
J

/t͡ɕ/
j
J

/t͡ʃ/
jh
Dz

/t͡s/
j


P

/pʰ/
p
T

/tʰ/
t
K

/kʰ/
k
Ch

/t͡ɕʰ/
c
Ch

/t͡ʃʰ/
ch
Ts

/t͡sʰ/
c


Bh

/ᵐb/
bb
Dh
(ㄌ)
/ⁿd/
dd
Gh

/ᵑg/
gg
Zh

/ʑ/
jj
Z

/z/
jj

M

/m/
m
N

/n/
n
Ng

/ŋ/
ng





F

/f/
f
H

/h/
h
Sh

/ɕ/
s
Sh

/ʃ/
sh
S

/s/
s

V

/v/
v
L

/l/
l
Zh

/ʒ/
zh

介母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
Y

/j/
y
W

/w/
w
Yu

/ɥ/
yu

韻母

口音韻 鼻音韻 ㆬ尾韻 ㄣ尾韻 ㄥ尾韻
iu

/ɯ/
eu
m

//
m
n

//
n
ng

/ŋ̍/
ng
i

/i/
i
į

/ĩ/
im
ㄧㆬ
/im/
im
in
ㄧㄣ
/in/
n
ing
ㄧㄥ
/iŋ/
ing
u

/u/
u
į

/ų/
um
ㄨㆬ
/um/
um
un
ㄨㄣ
/un/
un
ung
ㄨㄥ
/uŋ/
ung
u

/y/
y
uim
ㄩㆬ
/ym/
ym
uin
ㄩㄣ
/yn/
yn
uing
ㄩㄥ
/yŋ/
yng
a

/a/
a
ą

/ã/
am

/am/
am
an

/an/
an
ang

/aŋ/
ang
o
ㄛ(ㆦ)
/o/
o
ǫ

/õ/
om

/om/
om
ong

/oŋ/
ong
eo

/ə/
er
eon

/ən/
ern
eong

/əŋ/
erng
e
ㄝ(ㆤ)
/e/
e
ę

/ẽ/

複韻母

注音拼音的韻尾規則是將注音中的韻母拆成韻腹和韻尾。例:ㄞ=ㄚ+ㄧ= ai

韻尾表

注音符號 韻腹及韻尾 新版 舊版 註解
ㄚ+ㄧ ai ai 若不強調韻尾「ㄧ」的音,可拼為「ae」。
ㄝ+ㄧ ei ei 若不強調韻尾「ㄧ」的音,可拼為「e」。
ㄚ+ㄨ au au 若不強調韻尾「ㄨ」的音,可拼為「ao」。
ㄛ+ㄨ ou ou 若不強調韻尾「ㄨ」的音,可拼為「o」。
ㄜ捲舌 eor erl 台灣人不常捲舌,可拼為「eo」。
  • 「ㄦ」一般標「er」,要區分和ㄜ的差別時標「erl」為正式,但受威妥瑪拼音引響也可以標「erh」。

特殊音變

注音符號訴求系統性採用基底形式(Underlying representation)標音,而非實際唸法的表層形式(Surface representation)。故某些特殊符號組合時會有音變現象,一般人不注意並不會發覺,代表腦中已有一個音韻規則(Phonological rule)。

注音符號 韻腹及韻尾 對應拼音 註解
ㄅ+ㄨ+ㄛ Bwo 實際讀作ㄅㄨㄛ、ㄆㄨㄛ、ㄇㄨㄛ。
因為唇音ㄅㄆㄇ及後元音ㄛ已帶有合口音ㄨ的圓唇性質,故從簡。

如:柏(ㄅㄛˊ)、婆(ㄆㄛˊ)、魔(ㄇㄛˊ)。

ㄆ+ㄨ+ㄛ Pwo
ㄇ+ㄨ+ㄛ Mwo
ㄅ+ㄛ+ㄥ Bong 實際讀作ㄅㄨㄥ、ㄆㄨㄥ、ㄇㄨㄥ、ㄈㄨㄥ。
為台灣人說話習慣。例:ㄈㄥ Fong。
在不區分台灣人說話習慣時標「Beng、Peng、Meng」。
ㄆ+ㄛ+ㄥ Pong
ㄇ+ㄛ+ㄥ Mong
ㄈ+ㄛ+ㄥ Fong
ㄓ+ㄭ Jiu 「ㄓ、ㄔ、ㄕ、ㄖ」與空韻「ㄭ」結合時,韻母不寫出。
如:制(ㄓˋ)、赤(ㄔˋ)、是(ㄕˋ)、日(ㄖˋ),
加上台灣人說話習慣將「ㄓ、ㄔ、ㄕ、ㄖ」唸成「ㄗ、ㄘ、ㄙ、ㄌ」。
「ㄗ、ㄘ、ㄙ」亦同。在舊式注音拼音中常拚為「ㄓJzi、ㄔCzi、ㄕSzi、ㄖLzi」,後配合東亞拼音譯寫,改拚為「Eu」。
ㄔ+ㄭ Chiu
ㄕ+ㄭ Shiu
ㄖ+ㄭ Zheu
ㄧ+ㄝ+ㄣ Yen
yen
結合時產生 [a] -> [ɛ] 的音變。
ㄩ+ㄝ+ㄣ Yuen
yuen
ㄧ+ㄣ Yin
in
ㄣ做單獨韻母時發音為 [ən],但與介母ㄧ結合時僅發 [n]。ㄩㄣ在這因為是當母因而非子音,故不需「聲母Yu」化。
ㄩ+ㄣ Yuin
uin
ㄜ+ㄥ Eong
eong
台灣人說話習慣「ㄥ、ㄧㄥ」唸成「ㄣ、ㄧㄣ」
在要特別強調和「ㄥ、ㄧㄥ」的差別時標「eng、ing」。
ㄧ+ㄥ Ying
ing
ㄨ+ㄛ+ㄥ
ㄛ+ㄥ
Wong
ong
獨立成音節時(如:翁 ㄨㄥ)唸ㄨ+ㄛ+ㄥ,與聲母相拼時(如:東 ㄉㄨㄥ)唸ㄛ+ㄥ。
ㄧ+ㄛ+ㄥ Yong
yong
與ㄨㄥ類似的音變現象。

聲調

注音拼音通常不標聲調,需要時一聲可不標或標ˆ,二聲標「´」,三聲標「ˇ」,四聲標「`」,標在韻母上。輕聲標「˙」,標在韻母下。例:八拔把爸吧(ㄅㄚ ㄅㄚˊ ㄅㄚˇ ㄅㄚˋ ㄅㄚ˙) Bâ Bá Bǎ Bà Bạ

範例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世界人權宣言| Shìu Jyè Zhéon Chyuén Shyên Yén ]]
Tyáu
Zhéon Jyê Shêon Éor Dzìu Yóu
Dzài Dzwêon Yén Chyén Shàng Jûin Gèo Píng Děong
Zhéon Gèo Yǒu Shìng Lyáng Jîu
Chéong Yîn Héo Shyâng Chǔ Chíng Tóng Shǒu Dzú

拼音變體

英語

英語影響的拼音變體。

注音符號 注音拼音 影響拼音 拼音範例
J DR Drong
C TR Trong
C CH Chin

國音二式

國音二式影響的拼音變體。

注音符號 注音拼音 影響拼音 拼音範例
J TZ Tzong
C TS Tsong

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影響的拼音變體。

注音符號 注音拼音 影響拼音 拼音範例
C Q Qin
S X Xin
J Z Zong

學習

在學注音拼音之前,先學會注音符號漢語拼音會更容易學習。

對照表

記住注音拼音與注音符號漢語拼音的對照表。

聲母 介母 韻母
唇 音 齒齦音 舌根音 舌冠音 捲舌音 平舌音 介 母 單韻母 雙韻母 韻母 其 他
B
b
D
d
>
ˇ ◌̌
\
ˋ ◌̀
J
zh
/
ˊ ◌́
.
˙ ◌
A
a
AI
[[ㄞ|ㄚㄧ]] ai
AN
[[ㄢ|ㄚㄣ]] an
ER
[[ㄦ|ㄜ捲舌]] er
P
p
T
t
G
g
J
j
C
ch
J
z
YI
i
O
o
EI
[[ㄟ|ㄝㄧ]] ei
EN
[[ㄣ|ㄜㄣ]] en
M
m
N
n
K
k
C
q
S
sh
C
c
WU
u
ER
e
AU
[[ㄠ|ㄚㄨ]] ao
ANG
[[ㄤ|ㄚㄥ]] ang
F
f
L
l
H
h
S
x
L
r
S
s
YU
ü
E
ê
OU
[[ㄡ|ㄛㄨ]]ou
ONG
[[ㄥ|ㄛㄥ]] eng
EU
i
  • 台灣在口語上,將「ㄓ、ㄔ、ㄕ、ㄖ」唸成「ㄗ、ㄘ、ㄙ、ㄌ」,故拚音一樣。
  • 台灣在口語上,將「ㄦ」唸成「ㄜ」,故拚音一樣。
  1. 聲母「ㄓ、ㄔ、ㄕ、ㄖ、ㄗ、ㄘ、ㄙ」拚時需加一個虛母「ㄭ」拚做「z」。例:ㄓ(Jeu)、ㄔ(Ceu)、ㄕ(Seu)、ㄖ(Leu)、ㄗ(Jeu)、ㄘ(Ceu)、ㄙ(Seu)。
  2. 介母「ㄧ、ㄨ、ㄩ」放在聲母的位置時,拚做「Y、W、Yu」。例:ㄧㄝ(Ye)、ㄨㄟ(Wei)、ㄩㄝ(Yue)。
  3. 介母「ㄧ、ㄨ、ㄩ」放在韻母的位置時,拚做「i、u、y」。例:ㄐㄧ(Ji)、ㄗㄨ(Ju)、ㄐㄩ(Jy)。
  4. 介母「ㄧ、ㄩ」放在聲母的位置時且後頭為韻尾音(ㄣ,ㄥ),拚做「I、Y」。例:ㄧㄣ(In)、ㄩㄣ(Yn)。

特殊音變

  1. 台灣在口語上,將「ㄥ、ㄧㄥ」唸成「ㄣ、ㄧㄣ」,拚音依循此規則。例:ㄉㄥ(Den)、ㄉㄧㄥ(Din)、ㄧㄥ(Yin)。
  2. 台灣在口語上,聲母「ㄅ、ㄆ、ㄇ、ㄈ」接「ㄥ」時,ㄛ音變為「ㄛㄥ」拚做「ong」。例:ㄅㄥ(Bong)、ㄆㄥ(Pong)、ㄇㄥ(Mong)、ㄈㄥ(Fong)。
  3. 聲母「ㄅ、ㄆ、ㄇ」接「ㄛ」時,「ㄛ」音變為「ㄨㄛ」拚做「uo」。例:ㄅㄛ(Buo)、ㄆㄛ(Puo)、ㄇㄛ(Muo)。
  4. 介母「ㄧ、ㄩ」接「ㄢ」時,「ㄢ」音變為「ㄝㄢ」拚做「en」。例:ㄧㄢ(Yen)、ㄩㄢ(Yuen)。
  5. 介母「ㄨ」接「ㄥ」時,音變為「ㄛㄥ」拚做「ong」,獨立成韻時拚為「Wong」。例:ㄉㄨㄥ(Dong)、ㄨㄥ(Wong)。
  6. 介母「ㄩ」接「ㄥ」時,音變為「ㄧㄛㄥ」拚做「iong」,獨立成韻時拚為「Yong」。例:ㄒㄩㄥ(Siong)、ㄩㄥ(Yong)。

連字號的使用

  • 當有兩字或以上相拼時,後面一字如是單獨韻母需加「-」,以免判讀錯誤。例:Danan(ㄉㄚ ㄋㄢ)、Dan-an(ㄉㄢ ㄢ)。
  • 當有兩字或以上相拼時,「Y」與「Y」相連時需加「-」,以免判讀錯誤。例:Jy-yin(ㄐㄩ ㄧㄣ)。
  • 人名後兩字連用。例:王大明Wang Da-Min。也有不加的用法。

其他方言

大陸漢語

基本上和臺灣腔國語台灣華語)差不多,沒有台灣口語的音變,多了捲舌音。棕底為不同發音。

聲母 介母 韻母
唇 音 齒齦音 舌根音 舌冠音 捲舌音 平舌音 介 母 單韻母 雙韻母 韻母 其 他
B
b
D
d
>
ˇ ◌̌
\
ˋ ◌̀
JR
zh
/
ˊ ◌́
.
˙ ◌
A
a
AI
[[ㄞ|ㄚㄧ]] ai
AN
[[ㄢ|ㄚㄣ]] an
AR
[[ㄦ|ㄜ捲舌]] er
P
p
T
t
G
g
J
j
CR
ch
J
z
YI
i
O
o
EI
[[ㄟ|ㄝㄧ]] ei
EN
[[ㄣ|ㄜㄣ]] en
M
m
N
n
K
k
C
q
SR
sh
C
c
WU
u
ER
e
AU
[[ㄠ|ㄚㄨ]] ao
ANG
[[ㄤ|ㄚㄥ]] ang
F
f
L
l
H
h
S
x
R
r
S
s
YU
ü
E
ê
OU
[[ㄡ|ㄛㄨ]]ou
ENG
[[ㄥ|ㄜㄥ]] eng
EU
i
  1. 聲母「ㄓ、ㄔ、ㄕ、ㄖ、ㄗ、ㄘ、ㄙ」拚時需加一個虛母「ㄭ」拚做「z」。例:ㄓ(Jreu)、ㄔ(Creu)、ㄕ(Sreu)、ㄖ(Reu)、ㄗ(Jeu)、ㄘ(Ceu)、ㄙ(Seu)。
  2. 介母「ㄧ、ㄨ、ㄩ」放在聲母的位置時,拚做「Y、W、Yu」。例:ㄧㄝ(Ye)、ㄨㄟ(Wei)、ㄩㄝ(Yue)。
  3. 介母「ㄧ、ㄨ、ㄩ」放在韻母的位置時,拚做「i、u、y」。例:ㄐㄧ(Ji)、ㄗㄨ(Ju)、ㄐㄩ(Jy)。
  4. 介母「ㄧ、ㄩ」放在聲母的位置時且後頭為韻尾音(ㄣ,ㄥ),拚做「I、Y」。例:ㄧㄣ(In)、ㄩㄣ(Yn)。

特殊音變

  1. 聲母「ㄅ、ㄆ、ㄇ」接「ㄛ」時,「ㄛ」音變為「ㄨㄛ」拚做「uo」。例:ㄅㄛ(Buo)、ㄆㄛ(Puo)、ㄇㄛ(Muo)。
  2. 介母「ㄧ、ㄩ」接「ㄢ」時,「ㄢ」音變為「ㄝㄢ」拚做「en」。例:ㄧㄢ(Yen)、ㄩㄢ(Yuen)。
  3. 介母「ㄨ」接「ㄥ」時,音變為「ㄛㄥ」拚做「ong」,獨立成韻時拚為「Wong」。例:ㄉㄨㄥ(Dong)、ㄨㄥ(Wong)。
  4. 介母「ㄩ」接「ㄥ」時,音變為「ㄧㄛㄥ」拚做「iong」,獨立成韻時拚為「Yong」。例:ㄒㄩㄥ(Siong)、ㄩㄥ(Yong)。

連字號的使用

  • 當有兩字或以上相拼時,後面一字如是單獨韻母需加「-」,以免判讀錯誤。例:Danan(ㄉㄚ ㄋㄢ)、Dan-an(ㄉㄢ ㄢ)。
  • 人名後兩字連用。例:王大明Wang Da-Ming。也有不加的用法。

台語客語以及其他方言

BikKerJuanSu

沒有捲舌音,多了鼻音化母音台語客語不使用棕字音。

聲母 介母 韻母
唇 音 齒齦音 舌根音 舌冠音 捲舌音 平舌音 介 母 單韻母 雙韻母 韻母 其 他
B
b
>
˪ ◌̌
p
p
t
t
k
k
h
h
<
˫ ◌̂
A
a
AI
[[ㄞ|ㄚㄧ]] ai
AM
[[ㆰ|ㄚㆬ]] am
ER
e
BB
bb
D
d
G
g
J
j
\
ˋ ◌̀
/
ˊ ◌́
YI
i
AA
na
AAI
[[ㆮ|ㆩㄧ]] nai
OM
[[ㆱ|ㄛㆬ]] om
AR
[[ㄦ|ㄜ捲舌]] er
P
p
DD
ㄉ̥ dd
GG
gg
JJ
jj
JR
zh
J
z
YII
ni
O
o
EI
[[ㄟ|ㄝㄧ]] ei
AN
[[ㄢ|ㄚㄣ]] an
M
m
M
m
T
t
K
k
C
q
CR
ch
JJ
zz
WU
u
OO
no
AU
[[ㄠ|ㄚㄨ]] ao
EN
[[ㄣ|ㄜㄣ]] en
ONG
[[ㆲ|ㄛㄥ]] ong
F
f
N
n
Ng
ng
GN
gn
SR
sh
C
c
WUU
nu
E
ê
AAU
[[ㆯ|ㆩㄨ]] nao
ANG
[[ㄤ|ㄚㄥ]] ang
NG
ng
V
v
L
l
H
h
S
x
R
r
S
s
YU
ü
EE
OU
[[ㄡ|ㄛㄨ]]ou
ENG
[[ㄥ|ㄜㄥ]] eng
Z
i
  1. 韻母「ㆪ、ㆫ、ㆩ、ㆧ、ㆥ、ㆮ、ㆯ」,也可拚做「ĩ、ũ、ã、õ、ẽ、ãi、ãu」。(◌̃的輸入方式:U+0303)例:ㄙㆩ(Saa)。
  2. 聲母「ㄓ、ㄔ、ㄕ、ㄖ、ㄗ、ㄘ、ㄙ」拚時需加一個虛母「ㄭ」拚做「z」。例:ㆡJjeu、ㄗJeu、ㄘCeu、ㄙSeu
  3. 介母「ㄧ(ㆪ)、ㄨ(ㆫ)」放在聲母的位置時,拚做「Y、W」。例:ㄧㄝYe、ㄨㄟWei、ㆫㄣW̃en(Wuen)。
  4. 介母「ㄧ(ㆪ)、ㄨ(ㆫ)」放在韻母的位置時,拚做「i、u」。例:ㄐㄧJi、ㄗㄨJu、ㄨㆪㆷWĩh(Wiih)。
  5. 介母「ㄧ(ㆪ)」放在聲母的位置時且後頭為韻尾音(ㆬ,ㄣ,ㄥ,ㆴ,ㆵ,ㆶ,ㆷ),拚做「Yi」。例:ㄧㆴIp、ㆪㆷYĩh(Iih)。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