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臺灣自然書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臺灣文學中,有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此一分類,以呈現出人與自然互動的理智建構和情感結果為書寫內容。

定義

作家王家祥是早期對於自然書寫提出定義的書寫者之一。他在1992年於《自立晚報》所發表的〈 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與台灣土地〉中寫道:「自然文學 (naturalwriting)又稱荒野文學 (wildness)。所謂自然主義的文學,便是以大自然為母體,以優美動人的文 句 、發人省思的哲思,記錄自然中的生命型態,人與自然之閒微妙或整體的互動。基本上,它有一個基礎的文學架構、濃厚的人文精神 、知識性或科學印證的專業觀點,但最重要的,它所具有的強烈來自心靈深處的反省、思考,經由觀察、記錄等活動,而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再加以邏輯辯證所思考出來的觀點,才是它最迷人之處。所以它必須有非常確實牢靠的觀察或者基本資料 ,就是所謂的田野工作⋯⋯自然文學便是透過文字的仲介,帶領人們的心靈反省、思考,回到大自然中去,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1]

在1995年〈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一文中,王家祥更進一步強調「土地」這個概念:「臺灣本土的自然寫作在文學上最大的進展仍在於它很直接地回到『土地』這個載體」同時「讓思考,觀察和創作回到所佔的這塊土地上」。[2]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簡義明認為:「將『自然』當成一個重要的理解與觀察對象,作家藉由知性的態度與方法, 重構自然世界的生態秩序,用以反思當前世界的生存與環境問題」。[3]

臺灣土地倫理協會秘書長陳健一認為:「自然語言與自然體驗辯證過程中延伸出來的一種文學類型」。

作家吳明益定義自然書寫包含了五個面向:

  1. 以「自然」與人的互動為描寫的主軸──並非所有含有「自然」元素的作品皆可稱為自然書寫。
  2. 注視、觀察、記錄、探究與發現等「非虛構」的經驗 ──實際的自然╱野性體驗是作者創作過程中的必要歷程。
  3. 自然知識符碼的運用,與客觀上的知性理解成為行文的肌理。
  4. 是一種以個人敘述 (personal narrative) 為主的書寫。
  5. 發展成以文學揉合史學、生物科學、生態學、倫理學、民族學、民俗學的獨特文類。
  6. 覺醒與尊重──呈現出不同時期人類對待環境的意識。[4]

形式與內容

書寫形式包含了「非虛構散文」(nonfiction prose essay of nature writing) 、生態批評(ecocriticism),也包含了對於寫作者「環境倫理」(environmental ethics)思維的討論。

臺灣自然書寫形成的原因,一般皆認為其與進入工業化、高度資本集中的社會有關,大規模的建設造成生態環境毀壞有關,因此在切入觀點上,多從生態殖民(ecological colonialism)的觀點進一步延伸,反省人對於異種(生物與環境)權利義務關係的思辯上。[5]

所關注的面向,早期是從對於動物與植物的描寫出發,如吳明益踏查蝶道,劉克襄觀察鳥類,廖鴻基與鯨豚對話,以及夏曼‧藍波安關注飛魚和海洋中其他物種,並且從中刻畫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感知經驗和動情狀態。[6]

發展[3]

在臺灣文學史的發展上,學者簡義明在臺灣文學史長篇系列《寂靜之聲——當代台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一書中,認為自然書寫應以 1980 年代作為分界,在此之前,由於書寫者未具備一種對於環境的全新意識,此時期的作品較偏近對於「自然」題材的種種書寫;此後的作品,在面對1970 年代中晚期臺灣以經濟行為及資本累積的思考模式為主導對於自然進行開發,而產生了帶著環境意識的書寫。

針對2000年後的自然書寫發展,作家吳明益則提出了三點觀察:(一)專業化、細膩化、分眾化的科普書寫已出現。(二)「簡樸生活文學」的進一步發展。(三)以改善生活品質為顯性目標的書寫,例如對「生態城市」、「生態建築」探索的作品。

作家與作品

  • 廖鴻基《討海人》
  • 韓韓、馬以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 吳明益主編《臺灣自然寫作選》
  • 心岱《大地反撲》
  • 陳冠學《田園之秋》
  • 孟東籬《濱海茅屋札記》、《野地百合》
  • 區紀復《鹽寮淨土》
  • 劉克襄《旅次札記》、《隨鳥走天涯》、《消失中的亞熱帶》、《風鳥皮諾查》、《自然旅情》
  • 韓韓《在我們的土地上》
  • 楊憲宏《走過傷心地》、《受傷的土地》、《公害政治學》
  • 洪素麗《守望的魚》、《海岸線》、《綠色本命山》
  • 徐仁修《不要跟我說再見――臺灣》
  • 陳煌《人鳥之間.夏秋篇》、《人鳥之間.冬春篇》
  • 林俊義編《綠色種籽在臺灣》
  • 林美挪《臺灣的綠色災難》
  • 王家祥《文明荒野》、《自然禱告者》
  • 陳列《永遠的山》
  • 陳玉峰《台灣綠色傳奇》、《人與自然的對決》
  • 吳明益《迷蝶誌》、《蝶道》
  • 沈振中《老鷹的故事》
  • 吳永華《群鳥飛躍在蘭陽》
  • 楊南郡、徐如林《與子偕行》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王家祥. 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與台灣土地. 自立晚報. 1992-08-28. 
  2. ^ 王家祥. 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 中外文學. 1995-05-01, 23 (12). doi:10.6637/CWLQ.1995.23(12).68-71. 
  3. ^ 3.0 3.1 簡, 義明. 寂靜之聲——當代台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 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2: 9–58. ISBN 9789860387469. 
  4. ^ 吳, 明益. 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夏日出版. 2011. ISBN 9789868781931. 
  5. ^ nrch.culture.tw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51. [2023-10-31].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6. ^ 李, 育霖. 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 臺北: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 ISBN 9789863500605.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