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學甲慈濟宮緣業碑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學甲慈濟宮緣業碑誌是存於臺灣臺南市學甲區學甲慈濟宮內的一塊石碑[1],內容為記載開墾、租納事項,最後演變成香燈油緣業。而因慈濟宮被列為地區第三級古蹟,故此碑石遂成了廟藏年代最早的碑碣史料。[2]

基本資料  

本碑所用材質為花崗岩並採陰刻方式雕成,外觀尺寸為228公分(高) X 80公分(寬)[3],目前存放於臺灣臺南市學甲區慈濟宮(學甲區濟生路170號)內的三川門左壁上 ,惟碑文字跡已嚴重磨損且大多模糊,有些已無法辨識。

主述內容   

此碑記載內容原為防止宵小貪徒等侵犯他人開墾之農地,因之,制定居民開墾範圍之規定,並詳細規範個人或群體開墾之定界以及各自開墾的時間,並同時律定應徵收之賦稅[4]中段部分亦詳書其中買賣土地與課徵稅賦情形。最後則規定日後若有事因而須更改契約,則需稟告官府,並由官府處理、裁決。[3]

附記  

古時對於土地的開墾都以慎重的心態為之,尤其對於開墾後倘若土地範圍無法釐清,容易造成一些宵小侵犯他人土地之事端。諸如此類,在當時屢屢出現,故而便會央請官府或者宮廟來擔任「公親」,即要求官府或者宮廟予以作證。然有時也深怕紙本地契容易損毀或遺失,也可能是為求慎重起見,會以鐫刻石碑以求更為落實規定與長期保留。[5][6]

資料來源

  1. ^ 學甲慈濟宮. 典藏臺灣 Taiwan DigitalArchives (中文). 此外尚有其他珍貴的歷史文物包括,八百多年的保生大帝二神像、乾隆九年(1 7 4 4)的「慈濟宮緣業碑誌」及宮前的兩隻地上六十三尺,地下九尺的大旗桿,是一座難得的藝術殿堂,值得加以保存。 
  2. ^ 何, 培夫. 南瀛古碑誌. 臺南: 臺南縣文化局. 2001: 84–96. ISBN 957-02-8141-3. 
  3. ^ 3.0 3.1 撰文:何培夫; 攝影:晏錦文. 慈濟宮緣業碑誌.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台北市: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9年 (中文). 
  4. ^ 台灣南部碑文集成 : 台灣南部碑文集成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4-01-12] (中文(臺灣)). 
  5. ^ 耿慧玲. 從金石學探索史學方法中的座標觀念. ge.cyut.edu.tw. [2023-09-10] (中文(臺灣)). 
  6. ^ 耿慧玲. 海洋文化中的人與社會──一塊臺碑的分析 (PDF).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