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隋朝國公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下表列出隋朝可考的國公。總條目見隋朝公爵列表

國公

北周舊爵

燕國

燕國(557年—607年)[1][2]
以佐命之功,由常山郡開國公進封,食邑萬戶→萬六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燕國公 于謹 557年—568年
2 燕國公 于寔 570年—581年 于謹子
3 燕國公 于顗 于寔子
4 燕國公 于世虔 ?—607年 于顗子
《大業令》行,國除

梁國

梁國(557年—?)[3]
以佐命之功,由彭城郡開國公進封,食邑萬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梁國公 躁→莊閔 侯莫陳崇 557年—563年
2 梁國公 侯莫陳芮 ?—600年代 侯莫陳崇子

韓國

韓國(558年—607年,749年—750年,753年—?)[4][5][6][7]
以魏後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一世 韓國公 元羅 558年—568年 北魏道武帝五世孫
2 六世 韓國公 元謙 569年—? 北魏孝文帝玄孫
3 七世 韓國公 元菩提 元謙子
4 八世 韓國公 元寶琳 ?—607年 元菩提子
《大業令》行,國除;後以備三恪復封
5 十二世 韓國公 元伯明 749年—750年 元寶琳玄孫
改以殷周漢為三恪,國除;復以魏周隋為三恪,復封
5 十二世 韓國公 元伯明 753年—? 元寶琳玄孫
6 十三世 韓國公 元紹俊 元伯明子
7 十四世 韓國公 元文贄 元紹俊子

鄭國

鄭國(559年—?)[8]
由高陽郡開國公進封,食邑萬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鄭國公 達奚武 559年—570年
2 鄭國公 達奚震 572年—580年代 達奚武子

楚國

楚國(559年—607年)[9][10]
由武陽郡開國公進封,食邑萬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楚國公 豆盧寧 559年—565年
2 楚國公 豆盧勣 567年—592年 豆盧寧弟子
3 楚國公 豆盧賢 ?—607年 豆盧勣子
《大業令》行,國除

許國

許國(559年—586年)[11]
由化政郡開國公進封,食邑萬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許國公 宇文貴 559年—567年
2 許國公 宇文善 ?—586年 宇文貴子
坐宇文忻,國除

鄧國

鄧國(561年—?)[12]
由廣武郡開國公進封,食邑萬戶,別食資陽縣一千戶→樂陵縣一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鄧國公 竇熾 561年—584年
2 鄧國公 竇茂 竇熾子

唐國

唐國(564年—607年,617年)[13]
以追錄李虎佐命之功,由隴西郡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唐國公 李昞 564年—? 李虎子
2 唐國公 李淵 572年—607年 李昞子
《大業令》行,國除;後起兵
2 唐國公 李淵 617年 李昞子
進爵為王

申國

申國(567年—607年)[14][15]
由安武郡開國公進封,食邑五千戶→九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申國公 李穆 567年—586年
2 申國公 李筠 588年—601年 李穆孫
3 申國公 李渾 604年—607年 李穆第十子
《大業令》行,國除;大業六年改封李穆為郕公

蔣國

蔣國(570年—607年)[16][17]
以追錄梁禦佐命之功,由五龍郡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蔣國公 梁睿 570年—595年 梁禦子
2 蔣國公 梁洋 ?—607年 梁睿子
《大業令》行,國除;大業六年改封梁睿為戴公

鄖國

鄖國(570年—607年)[18][19][20][21][22]
由建忠郡開國公進封,食邑萬戶,真食江夏县三千户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鄖國公 襄公 韋孝寬 570年—580年
2 鄖國公 靜公 韋圓成 584年—588年 韋孝寬孫
3 鄖國公 韋匡伯 589年—607年 韋圓成弟
《大業令》行,國除;大業六年改封韋孝寬為舒公

鄶國

鄶國(571年—?)[23]
由昌寧郡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鄶國公 長孫儉 571年追封
2 鄶國公 長孫懿 ?—592年 長孫儉孫

薛國

薛國(572年—607年)[24]
以誅宇文護之功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薛國公 長孫覽 572年—?
2 薛國公 長孫洪 ?—607年 長孫覽子
《大業令》行,國除

郇國

郇國(576年—?)[25]
以歸降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郇國公 韓建業 576年—593年

盧國

盧國(576年—?)[26]
由廣業郡開國公進封,食邑五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盧國公 尉遲運 576年—579年
2 盧國公 尉遲靖 尉遲運子

崇國

崇國(577年—?)[27][28]
食邑五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崇國公 斛律光 577年追封
2 崇國公 斛律徹 577年—595年 斛律光孫

郕國

郕國(577年—586年)[29]
由建威縣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郕國公 梁士彥 577年—586年
伏誅,國除

楊國/郢國

楊國(578年—581年)/郢國(581年—585年)[30]
由平陽郡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楊國公→郢國公 王誼 578年—585年
賜死,國除

沛國

沛國(578年—607年,617年—?)[31][32][33]
由歸昌縣開國公進封,食邑五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沛國公 鄭譯 578年—591年
2 沛國公 鄭元璹 ?—607年 鄭譯子
《大業令》行,國除;大業六年改封鄭譯為莘公;隋末復封
2 沛國公 鄭元璹 617年—646年 鄭譯子
3 沛國公 鄭弘节 鄭元璹子
4 沛國公 鄭延休 鄭弘节子
5 沛國公 鄭彦湊 ?—730年 鄭延休子
6 沛國公 鄭坦之 鄭彦湊子

鄒國

鄒國(580年—607年)[34]
食邑一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鄒國公 孔丘 580年追封
2 鄒國公 孔長孫 580年—? 孔丘三十世孫
3 鄒國公 孔嗣哲 ?—607年 孔長孫子
《大業令》行,國除;後封紹聖侯

鄯國

鄯國(580年—?)[35]
以追錄怡峰佐命之功,由樂陵郡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鄯國公 怡昂 580年—? 怡峰子

彭國

彭國(580年—597年)[36]
以追錄劉亮佐命之功,由長廣郡開國公進封,食邑五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彭國公 劉昶 580年—597年 劉亮子
伏誅,國除

宿國

宿國(580年—?)[37]
由枹罕郡開國公進封,食邑五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宿國公 辛威 580年
2 宿國公 辛永達 辛威子

英國/杞國

英國(580年—?)/杞國(?—586年)[38]
由化政郡開國公進封,食邑五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英國公→杞國公 宇文忻 580年—586年
伏誅,國除

觀國

觀國(580年—?)[39][40][41]
以追錄田弘勳,由鴈門郡開國公進封,食邑五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觀國公 田广略 追封 田仁恭父
1 觀國公 田仁恭 581年—?
2 觀國公 田世師 田仁恭子

任國

任國(580年—?)[42]
由安平郡開國公進封,食邑五千戶,別食任城縣一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任國公 于翼 580年—582年

密國

密國(580年—?)[43]
食邑三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密國公 李雄 580年—?

黃國/舒國

黃國(580年—581年)/舒國公(581年—586年)[44]
以定策之功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黃國公→舒國公 劉昉 580年—586年
伏誅,國除

邵國

邵國(580年—593年)[45]
由竟陵郡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邵國公 楊瓚 580年—581年 進封滕王
2 邵國公 楊綸 581年—593年 楊瓚子
襲封滕王

滑國

滑國(580年—?)[46]
以韋孝寬平尉遲迥之功,由永安縣開國侯進封,食邑五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滑國公 韋壽 580年—590年
2 滑國公 韋保巒 韋壽子

襃國

襃國(580年—606年)[47]
以平尉遲迥之功,由濮陽郡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襃國公 宇文述 580年—606年
改封許公

邢國

邢國[48][49]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邢國公 李曜
2 邢國公 李故邻 李曜长子

文帝始封

介國

介國(581年—607年,?—750年,753年—947年)[50][51][52][53]
食邑五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介國公 宇文闡 581年 北周靜帝
2 介國公 宇文洛 581年—?
《大業令》行,國除;後復封

趙國

趙國(581年—607年)[54][55]
食邑萬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趙國公 景公 獨孤信 581年追封
2 趙國公 德公 獨孤羅 582年—599年 獨孤信長子
3 趙國公 獨孤纂 ?—607年 獨孤羅子
《大業令》行,改封蜀公

邳國

邳國(581年—607年)[56]
食邑三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邳國公 蘇綽 581年追封
2 邳國公 蘇威 581年—607年 蘇綽子
《大業令》行,國除

蕭國

蕭國(581年—?)[57]
以著績前代,由文安縣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蕭國公 周惠達 581年追封
2 蕭國公 周題 581年—? 周惠達子

黎國

黎國(581年—?)[58][59]
由陽平郡開國公進封,食邑三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黎國公 李遠 581年追封
2 黎國公 李威 581年—? 李遠孫

趙國

趙國(?—607年)[60]
以平蠻之功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趙國公 陰壽 ?—583年
2 趙國公 陰世師 ?—607年 陰壽子
《大業令》行,國除

魯國

魯國(585年—597年)[61]
由彭城郡開國公進封,食任城縣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魯國公 虞慶則 585年—597年
伏誅,國除

陳國

陳國(586年—607年)[62]
由安豐郡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陳國公 竇榮定 586年追封
2 陳國公 竇抗 ?—604年 竇榮定子
3 陳國公 竇慶 604年—607年 竇抗弟
《大業令》行,國除

莒國

莒國(587年—607年)[63]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莒國公 蕭琮 587年—607年
《大業令》行,改封梁公

齊國

齊國(589年—607年)[64]
由渤海郡開國公進封,食千乘縣千五百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齊國公 高熲 589年—607年
《大業令》行,國除

郢國/越國

郢國(589年)/越國(589年—606年)[65]
以平陳之功,由清河郡開國公進封,食邑三千戶,真食長壽縣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郢國公→越國公 楊素 589年—606年
改封楚公

宋國

宋國(589年—607年)[66]
由襄邑縣開國公進封,真食襄邑縣三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宋國公 賀若弼 589年—607年
《大業令》行,國除

譙國

譙國[67]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譙國公 馮寶 追封

應國

應國(?—607年)[68]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應國公 高弘德 ?—607年 高熲子
《大業令》行,國除

煬帝始封

魏國

魏國(604年—607年)[69]
由項城郡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魏國公 王韶 604年進封
2 魏國公 王士隆 604年—607年 王韶子
《大業令》行,國除;後封耿公

盧國

盧國(605年—607年)[70]
由河陰縣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盧國公 劉方 605年追封
2 盧國公 劉通仁 ?—607年 劉方子
《大業令》行,國除

恭帝始封

秦國/趙國

秦國(617年—618年)/趙國(618年)[71]
由燉煌郡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秦國公→趙國公 李世民 617年—618年
進封秦王

齊國

齊國(617年—618年)[71]
由姑臧縣開國公進封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齊國公 李元吉 617年—618年
進爵為王

魏國

魏國(617年—629年)[72]
由闻喜县开国公進封,食邑三千戶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魏國公 裴寂 617年—629年

魯國

魯國(617年—619年,629年—?)[73]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魯國公 劉文靜 617年—619年
2 魯國公 劉樹義 629年—? 劉文靜子

皇泰主始封

紀國

紀國(618年—?)[74]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紀國公 武節 獨孤盛 618年追封

魯國

魯國(618年)[75]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魯國公 元文都 618年
伏誅,國除

鄭國

鄭國(618年)[76]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鄭國公 王世充 618年
進爵為王

陳國

陳國(618年—621年)[77]
代數 爵位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陳國公 段達 618年—621年
伏誅,國除

參考文獻

  1. ^ 《周書 卷十五 列傳第七》:「仍從太祖征潼關,破迴洛城,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北雍州刺史,進爵藍田縣公,邑一千戶……進爵常山郡公,增邑一千戶……別封新野郡公,邑二千戶……孝閔帝踐阼,進封燕國公,邑萬戶……子顗,大象末,上開府、吳州總管、新野郡公。」
  2. ^ 《隋書 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五》:「尋以父勳,賜爵新野郡公,邑三千戶……後襲爵燕國公,邑萬六千戶。」
  3. ^ 《周書 卷十六 列傳第八》:「大統元年,除涇州刺史,加散騎常侍、大都督,進爵為公,累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改封彭城郡公,邑三千戶。三年,從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增邑二千戶……孝閔帝踐阼,進封梁國公,邑萬戶,加太保。」
  4. ^ 《周書 卷四 帝紀第四》:“甲辰,封少師元羅為韓國公,以紹魏後。”
  5. ^ 《周書 卷五 帝紀第五》:“八月乙丑,韓國公元羅薨……封魏廣平公子元謙為韓國公,以紹魏後。”
  6. ^ 《新唐書 卷七十五 表第十五 宰相世系五》:“謙,後周韓國公。菩提,周襲公。寶琳,綏州刺史,襲公……伯明,陳王府諮議參軍,襲韓公。紹俊,襲公。文贄,襲公。”
  7. ^ 《通典 卷第七十四 禮三十四 沿革三十四 賓禮一》:“天寶八載七月,封後魏孝文十代孫元伯明為韓國公,以備三恪。九載,處士崔昌上封事,推五行之運,以國家合承周漢,其後周隋不合為二王後,請廢。下公卿議。集賢學士衛包因抗表,陳其議論。夜,四星聚於尾宿,天意昭然。遂從之。乃求殷、周、漢後為三恪二王後,廢韓、介、酅等公。至十二載五月,楊國忠奏「周漢寖遠,不當為二王後」。復以後魏、後周、隋依舊為三恪二王後,其本封韓、介、酅等公如故。”
  8. ^ 《周書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大統初,出為東秦州刺史,加散騎常侍,進爵為公……進爵高陽郡公,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武成初,轉大宗伯,進封鄭國公,邑萬戶。」
  9. ^ 《周書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進爵為公,增邑五百戶……增邑八百戶……進爵范陽郡公,增邑四百戶……魏恭帝二年,改封武陽郡公……軍還,遷大司寇,進封楚國公,邑萬戶,別食鹽亭縣一千戶,收其租賦。」
  10. ^ 《隋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周閔帝受禪,授稍伯下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改封丹陽郡公,邑千五百戶……天和二年,授邵州刺史,襲爵楚國公。」
  11. ^ 《周書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從魏孝武西遷,進爵化政郡公……軍還,進封許國公,邑萬戶。舊爵迴封一子……善弟忻,少以父軍功賜爵化政郡公……大象末,位至上柱國,進封英國公。」
  12. ^ 《周書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大統元年,以從駕功,別封真定縣公……增邑通前三千九百戶……改封武安縣公……魏恭帝元年,進爵廣武郡公……保定元年,進封鄧國公,邑一萬戶,別食資陽縣一千戶,收其租賦。」
  13. ^ 《周書 卷五 帝紀第五》:“封開府李昞為唐國公”
  14. ^ 《周書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論前後功,進爵為公……進爵(武)安〔武〕郡公,增邑一千七百戶……天和二年,進封申國公,邑五千戶,舊爵迴授一子。」
  15. ^ 《隋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大象初,加邑至九千戶,拜大左輔,總管如故……六年,有詔追改穆封為郕(國)公,渾仍襲焉。”
  16. ^ 《周書 卷十七 列傳第九》:「大統元年,轉右衛將軍,進爵信都縣公,邑一千戶……進爵廣平郡公,增邑一千五百戶……進蔣國公。」
  17. ^ 《隋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大拜大將軍,進爵蔣國公……大業六年,詔追改封睿為戴公,命以洋襲焉。」
  18. ^ 《周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三》:「進爵建忠郡公……恭帝元年,以大將軍與燕國公于謹伐江陵,平之,以功封穰縣公……天和五年,進爵鄖國公,增邑通前一萬戶。」
  19. ^ 《大隋丰宁公主墓志铭》:「公即太傅光禄大夫舒襄公之孙,左光禄大夫河南怀公之第二子也。」
  20. ^ 《鄭故大將軍舒懿公之墓誌铭》:「年十二,封黃瓜縣開國公。襲祖封鄖國公,食邑萬戶。」
  21. ^ 《隋使持节开府陈沈二州刺史郧国静公墓志铭》:「开皇四年, 诏袭祖爵郧国公」
  22. ^ 《隋故尚衣奉御朝请大夫舒国公韦君墓志铭并序》:「十九年袭爵郧国公, 食显州江夏县三千户。」
  23. ^ 《大隋使持节仪同三司郐国公蔡罗二州刺史长孙使君墓志铭》:「以文公先朝重臣,茅社未嗣,爰发明诏,袭封郐国公,仍授仪同三司。」
  24. ^ 《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六》:“及誅宇文護,以功進封薛國公。其後歷小司空。從平齊,進位柱國,封第二子寬管國公。”
  25. ^ 《北齊書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建業授上柱國,封郇國公,隋開皇中卒。”
  26. ^ 《周書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二》:「以預定策勳,進爵周城縣公,增邑五百戶……進爵廣業郡公,增邑八百戶……五年,拜柱國,進爵盧國公,邑五千戶。」
  27. ^ 《北齊書 卷十七 列傳第九》:「後入鄴,追贈上柱國、崇國公。」
  28. ^ 《故崇国公墓志》:「建德六年九月,蒙除使持节、仪同大将军,袭祖崇国公,户邑如旧。」
  29. ^ 《周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三》:「周武帝將平東夏,聞其勇決,自扶風郡守除為九曲鎮將,進位上開府,封建威縣公……及齊平,封郕國公,位上柱國、雍州總管。」
  30. ^ 《周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二》:「賜爵洛邑縣公……位至柱國、平陽郡公。宣帝即位,進封楊國公,拜大司空。」
  31. ^ 《周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宣帝嗣位,授開府儀同大將軍、內史中大夫,封歸昌縣公,邑千戶……尋遷內史上大夫,進爵沛國公。」
  32. ^ 《隋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進封沛國公,邑五千戶……以譯佐命元功,詔追改封譯莘公,以元璹襲。」
  33. ^ 《大唐故朝散大夫守台州别驾上柱国沛国公郑府君墓志铭并序》:「曾祖元璹,皇民部尚书,赠幽州都督、沛国简公……始以袭沛国公补左鹰杨卫、泉左卫二司戈。」
  34. ^ 《周書 卷七 帝紀第七》:“可追封為鄒國公,邑數准舊。并立後承襲。”
  35. ^ 《周書 卷十七 列傳第九》:「討曹泥有功,進爵華陽縣公,邑一千戶……破沙苑,進爵樂陵郡公……朝廷追錄峰功,封昂鄭〔鄯〕國公。」
  36. ^ 《周書 卷十七 列傳第九》:「遷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進爵長廣郡公,邑通前二千戶……以亮功,封彭國公,邑五千戶。」
  37. ^ 《周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九》:「又從獨孤信入洛陽,經河橋陣,加持節,進爵為公,增邑八百戶……閔帝踐阼,拜大將軍,進爵枹罕郡公,增邑五〔一〕千戶……大象二年,進封宿國公,增邑並前五千戶,復為少傅。」
  38. ^ 《隋書 卷四十 列傳第五》:“進封英國公,增邑三千戶……後改封杞國公。”
  39. ^ 《周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九》:「大統三年,轉帥都督,進爵為公……孝閔帝踐阼,進爵鴈門郡公,邑通前二千七百戶……朝廷又追錄弘勳,進恭爵觀國公。」
  40. ^ 《隋書 卷五十四 列傳第十九》:“奉詔營廟社,進爵觀國公,增邑通前五千戶。”
  41. ^ 《大隋故豫章郡西曹掾田府君之墓志铭》:“祖广略,周柱国、太保、观国襄公。”
  42. ^ 《周書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年十一,尚太祖女平原公主,拜員外散騎常侍,封安平縣公,邑一千戶。大統十六年,進爵郡公……。三年,改封常山公,邑二千九百戶……封任國公,增邑通前五千戶,別食任城縣一千戶,收其租賦……璽弟詮,上儀同三司、吏部下大夫、常山公。」
  43. ^ 《周書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又別封子雄為密國公,邑三千戶。”
  44. ^ 《隋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高祖以昉有定策之功,拜上大將軍,封黃國公……及受禪,進位柱國,改封舒國公,閑居無事,不復任使。”
  45. ^ 《隋書 卷四十四 列傳第九》:「周世,以太祖軍功封竟陵郡公……進位上柱國、邵國公……及受禪,立為滕王。」
  46. ^ 《隋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二》:“高祖為丞相,以其父平尉迥,拜壽儀同三司,進封滑國公,邑五千戶。”
  47. ^ 《隋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及帝親總萬機,召為左宮伯,累遷英果中大夫,賜爵博陵郡公,尋改封濮陽郡公……平尉迥,每戰有功,超拜上柱國,進爵襃國公,賜縑三千匹。」
  48. ^ 《周書 卷十五 列傳第七》:“耀既不得為嗣,朝廷以弼功重,乃封耀邢國公,位至開府。”
  49. ^ 《范阳公故妻李氏志铭》:“长兄,开府仪同三司、大丞相府中郎、新州刺史、邢国公故邻。”
  50. ^ 《隋書 卷一 帝紀第一》:“己巳,以周帝為介國公,邑五千戶,為隋室賔。”
  51. ^ 《新唐書 卷七十一 表第十一 宰相世系一》:“裕。延。離惑。庭立,並襲介公。”
  52. ^ 《舊唐書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甲寅,二王後介國公宇文仲達卒,有司舉舊典葬祭之。”
  53. ^ 《舊五代史 卷四十八 唐書二十四》:“辛丑,以將作監丞、介國公宇文頡為汝州襄城令。”
  54. ^ 《隋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可贈太師、上柱國、冀定等十州刺史、趙國公,邑萬戶……於是襲爵趙國公。以其弟善為河內郡公,穆為金泉縣公,藏為武平縣公,陀為武喜縣公……改封蜀(國)公。”
  55. ^ 《隋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二年,袭爵赵国公,邑一万户。”
  56. ^ 《隋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六》:“追贈其父為邳國公,邑三千戶,以威襲焉……賜爵寧陵侯。其年,進封房公。”
  57. ^ 《周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隋開皇初,以惠達著績前代,追封蕭國公。”
  58. ^ 《周書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隋開皇初,追贈上柱國、黎國公,邑三千戶,改諡曰懷。”
  59. ^ 《隋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渾從父兄威,開皇初,以平蠻功,官至上柱國、黎國公。”
  60. ^ 《隋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尋以行軍總管鎮幽州,即拜幽州總管,封趙國公。”
  61. ^ 《隋書 卷四十 列傳第五》:“封彭城郡公……封魯國公,食任城縣千戶。詔以彭城公迴授第二子義。”
  62. ^ 《隋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賜縑萬匹,進爵安豐郡公,增邑千六百戶。復封子憲為安康郡公,賜縑五千匹……於是贈冀州刺史、陳國公,謚曰懿……初封永富郡公,官至河東太守、衛尉卿。”
  63. ^ 《隋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拜琮為柱國,賜爵莒國公……拜內史令,改封梁公。”
  64. ^ 《隋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六》:“高祖受禪,拜尚書左僕射,兼納言,進封渤海郡公,朝臣莫與為比,上每呼為獨孤而不名也……及軍還,以功加授上柱國,進爵齊國公,賜物九千段,定食千乘縣千五百戶。”
  65. ^ 《隋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十三》:「及齊平,加上開府,改封成安縣公,邑千五百戶……宣帝即位,襲父爵臨貞縣公,以弟約為安成公……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戶。以弟岳為臨貞公……及還,拜荊州總管,進爵郢國公,邑三千戶,真食長壽縣千戶。以其子玄感為儀同,玄獎為清河郡公……於是改封越國公……明年,拜司徒,改封楚公,真食二千五百戶。」
  66. ^ 《隋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七》:“未幾,封當亭縣公……拜壽州刺史,改封襄邑縣公……進爵宋國公,真食襄邑三千戶”
  67. ^ 《隋書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五》:“追贈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夫人為譙國夫人。”
  68. ^ 《隋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六》:“次弘德,封應國公,晉王府記室。”
  69. ^ 《隋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七》:“高祖受禪,進爵項城郡公,邑二千戶……煬帝即位,追贈司徒、尚書令、靈豳等十州刺史、魏國公……改封耿公。”
  70. ^ 《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八》:“高祖受禪,進爵為公……致身王事,誠績可嘉,可贈上柱國、盧國公。”
  71. ^ 71.0 71.1 《新唐書 卷一 本紀第一》:“以子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左軍隸焉;世民為燉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右軍隸焉;元吉為姑臧公,中軍隸焉……世民為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元吉為齊國公。”
  72. ^ 《舊唐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及京師平,賜良田千頃、甲第一區、物四萬段,轉大丞相府長史,進封魏國公,食邑三千戶。”
  73. ^ 《舊唐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轉大丞相府司馬,進授光祿大夫,封魯國公。”
  74. ^ 《隋書 卷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越王侗稱制,贈光祿大夫、紀國公,謚曰武節。”
  75. ^ 《隋書 卷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侗署文都為內史令、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左驍衛大將軍、攝右翊衛將軍、魯國公。”
  76. ^ 《隋書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侗以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
  77. ^ 《隋書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達在周,年始三歲,襲爵襄垣縣公……封陳國公。”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