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词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造词法,或构词法,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指创造新词的方法。有两种意义,广义的造词法指一切新词的构成方法,属于词汇学的造词,从抽象的角度来看包括语音造词、语义造词和语法造词(或称詞法学造词)三种方法。狭义的造词法指由语素组合成词的方法,属于詞法学的造词(语法造词)。[1][2]

语言是具有任意性的,一个词的形式(语音、文字)和意义(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因此同一个意义,在不同的世界语言中的声音形式是不一致的。但语言也有一定的相对的理据性。以钟表声音的拟声词为例,汉语中为“dīdā(嘀嗒)”,英语中为/tiktæk/(ticktack),这是理据性的体现;但同一事物的拟声词的形式也可以不同,这是任意性的体现。

造词法是对语言而言的,创造的新词具有新的形式和语义内容。给一个已存在、但是没有对应的文字形式的词找到一个新的书写形式,这样的行为不属于造词。

詞法学的造词

派生构词(derivation)

语法造词是用语法手段来造新词,是狭义的造词法,如复合词“火车”、“boyfriend”,派生词“阿姨”、“worker”等。通过词根词缀的组合来造新词。如“桌子”、“阿姨”、英语中的“unbelievable”(不可思议)等。

屈折构词

文字游戏

如:弓长张,立早章,习翠翠,刁斤干等,有网友用“丁日”翻译歌手 Justin Bieber

非詞法学的造词

一个词的造词法,可能综合使用了语音造词、语义造词和语法造词中的几种。

语音造词/拟音(Onomatopoeia)

拟音是通过模仿声音来造词。如模仿动物声音的“汪”、“”,象声词“哗啦”、“啪”,“娃”“蛙”英语中的tinkle(叮当声)等。除了象声词外,其他词类的词也可以通过拟音造出,如表示名称的“蛐蛐”、“铃铛”、英语中的“bomb”(炸弹)“horse(马啸声)”,(sea)gull(海)鸥。

减缩(clipping)

截取原词语的一部分产生新词。如“计算机”,本指一切能进行数学运算的机器;今特指电子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的减缩。又如英语中“examnation”(考试)变为“exam”,“advertisement”(广告)变为“ad”,“influenza”(流感)变为“flu”。

紧缩

抽出原词语或词组中具有代表性的语素、音节或字母来造词。如“初级中学”变为“初中”,“春节联欢晚会”变为“春晚”,“北京大学”变为“北大”,“香港大学”变为“港大”。

首字母缩略字

英语中的“Light Amplified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因受激辐射而扩大的光)变为“laser”(镭射,激光),“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国广播公司)变为“BBC”。

语义造词

语义造词是指新词通过旧词词义的引申比喻借代联想等方法而产生。如汉语的“信”(诚实、信用)引申为表书信的“信”;“杜鹃”(鸟)通过联想造出新词“杜鹃”(花),吹牛皮(说大话,来源于大家都在在用羊皮筏过黄河,有人却声称自己的皮筏子是吹的牛皮)到吹牛逼(音近,恶俗化)到牛逼(不是吹牛逼,是真牛逼)到牛(厉害,非常好);古英语“bock”(榉树)通过借代(用材料借代物品)引申为现代英语的“book”(书)等[2]

音变

通过改变原词的某些超音段音位来造词。如古代汉语中的名词“雨”,本读上声;改读去声则表示“下雨”。

转化(conversion)

原词在没有形式变化的情况下转化为另一种词性。如英语中的“phone”(电话),后来转化为动词,表示“打电话”。

复合(Compound)

通过几个词根组合来造词。这种造词方法在汉语中特别常见,如“身体”(词素是并列关系)、“青菜”(偏正)、“地震”(主谓)、“司机”(述宾)、“扩大”(补充)。又如英语中的“girlfriend”(女朋友)。

向后派生(back-formation)

一个词去掉一个形式上可以被重新分析为词缀的部分来造词。比如英语中的动词,可以通过加后缀/-ɚ/(书写形式为-er、-or或-ar)变成一个相关的名词性的表人的新词,比如“work”(工作)可以派生为“worker”(工人),“write”(写)可以派生为“writer”(作家)。而另有一些表人的词,本身就是以/ɚ/结尾的,如“editor”(编辑,名词),因为类推机制,去掉了被误认为是后缀的-or,产生了新词“edit”(编辑,动词),这就是反派生。

专名转化(eponym)

某一个人名或其他专有名词,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词。如英语中,三明治的发明人名叫“Sandwich”,后来“sandwich”就变成了表示“三明治”意义的普通名词。

融合(blending)

在几个意义相关的旧词的基础上,各取一部分语音形式,融合成新词。如汉语中的“羟”(qiǎng,指一种有氢、氧原子组成的基团),就融合了“氢”的声母“q”和氧的韵母和声调“iǎng”。又如英语中的“smog”(烟雾),就是由“smoke”(烟)和“fog”(雾)融合而成的。

外来语(借词)

直接吸收一个外语中的词而不进行修改,包括语音、语义,往往还包括书写形式。比如英语中的fiancé(未婚夫),其音、义、形都来自法语中的fiancé。

借形

吸收一个外语中的词的语义和书写形式,但是语音是本来的语言中对应此书写形式的发音。比如汉语中的“电话”,书写形式和意义都是借日语中的“電話”一词,但读音仍用汉语的diànhuà,而和日语的denwa无关。

音译

选用纯表音的音节来翻译外来词。如“荷兰”、“彼得”、英语中的“typhoon”等。音译和拟音有区别:后者通过模仿自然界声音来造词,所造词的音和词义有一定关联;前者是模仿另一种语言中的语音来造词,所造词的音和词义没有直接关联。

仿译

把一个外语中的合成词中的各个语素依次翻译来造出新词或短语,保留其构词方法和字面意思。如汉语中的“软件”,就是从英文的“software”仿译来的。又如英语中的“(to) lose face”,就是逐字翻译汉语词“丢脸”。

音义译(phono-semantic matching)

选用音近同时也意近的语素来翻译外来词。如“基因”,音上接近于英语的“gene”,同时也有“本的、础的素、子”的含义。

义项借用

语言中本来有这个词(这点和借词区分),又吸收另外的一种语言中音、义都对应的词的某个义项。比如德语中的“realisieren”只有“实现”一个含义,而英语中对应的“(to) realize”还有“意识到”的含义;后来德语就从英语中借走了这一义项。

造词法和构词法

有的语言学家认为造词法和构词法不对等。造词法,或称造词方法,是关于词如何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构词法,或称造词结构,则是对已经造完的词的解剖。[1]

比如汉语中的“橄榄球”和“棒球”,从造词结构上看,都是偏正结构复合词;但从造词方法上看,前者是从“形状”和“球类运动”两个方面命名的,而后者是英文baseball的仿译词。

注释

  1. ^ 1.0 1.1 孙常叙. 汉语词汇.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57: 77、78. 
  2. ^ 2.0 2.1 岑运强等编. 语言学基础理论.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35、136. ISBN 9787303034635. 

相关文献

  • 孙常叙. 汉语词汇.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57. 
  • 岑运强等编. 语言学基础理论.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9787303034635. 
  • 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52176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