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 | |
---|---|
作者 | 阿图尔·叔本华 |
译者 | J.-A. Cantacuzène(1882年法译本)、Karl Hillebrand (1903年英译本)、陈晓希(1996年中译本) |
类型 | 论文 |
语言 | 德文 |
主题 | 哲学 |
發行信息 | |
出版時間 | 1813 |
出版地點 | 普鲁士王国 |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德語: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是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于1813年撰写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对经典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1847年,叔本华六十岁时修订并再版了这一著作,全书共8章56节。《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居中心地位。叔本华反复向读者强调阅读此书的必要性,将此视为完整理解其思想体系的必要出发点。如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中,叔本华称:「不先熟悉这个序论(《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不先有一段预习的功夫,要正确理解本书是根本不可能的。」[1]
背景
历史背景
拿破仑大军团征俄遇挫后,首批残部于1813年1月败退至柏林,当地医院很快为伤病员所挤占,疫情爆发的风险陡增。柏林顿时刮起了爱国主义与军国主义思潮,众多哲学家与学者亦深受影响,希冀德国能通过暴力,摆脱法国的控制。叔本华难以容忍如此时局,最终于5月2日逃离柏林,到达毗邻魏玛的小镇鲁多尔施塔特。当年6月至11月,旅居鲁多尔施塔特一小旅馆的叔本华写就了《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叔本华凭借《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耶拿大学的缺席博士学位,不久后私人出版社开始出版这一论文。「论文出版后发表了三篇书评,里面的褒奖带有某种恩赐的意味。论文的销售量不到一百本,余下的被当作废纸处理,几年后化为纸浆。」[2]初版《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之所以遇冷,是因为时年26岁的叔本华在归纳结论时,常常遮遮掩掩,还未形成日后坚定自信的写作风格。歌德在阅读初版的《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后,邀请叔本华到府叙谈哲学,实为将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招募进《颜色论(Zur Farbenlehre)》的撰写工作中。[3]
1847年,该论文经过叔本华大幅扩充和改写重新出版,今日读者阅读的《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亦大多以此版本的面目出现,。「在第二版中,所有的线条脉络清晰可见,一直延伸到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之中;不但哲学的传统受到了挑战,而且对当时所行的哲学精神的攻击也俯拾即是。」[4]
哲学背景
叔本华的认识论哲学与康德关于知识的理论一脉相承,其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中直言:「我在很大限度内是从伟大的康德的成就出发的。」[5]在叔本华看来,他完成了康德思想认识论部分中偏颇与未竟的部分。叔本华哲学是直接从对康德哲学的继承与批判中产生的[6]。
叔本华认为,康德的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和自在之物间的区别[7]。叔本华关键地意识到,是直观着的心灵让人类经验成为可能,是它从感官的原始材料中统合了直观,又从直观总抽象出概念。基于并借由康德提出的感性的形式(空间、时间、因果性),叔本华对悟性进行了阐发:
认识因果性是它(悟性)唯一的作用,唯一的能力;而这是一个巨大的、广泛包摄的能力;既可有多方面的应用,而它所表现的一切作用又有着不可否认的同一性。反过来说,一切因果性,即一切物质,从而整个现实都只是对于悟性,由于悟性而存在,也只在悟性中存在。悟性表现的第一个最简单的,自来即有的作用便是对现实世界的直观。这就始终是从效果中认原因,所以一切直观都是理智的[8]。
参考文献
- ^ 叔本华.石冲白译.第3页
- ^ 萨弗兰斯基.钦文译.第255页
- ^ Janaway, Christopher. Schopenhaue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叔本华简介].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5.
- ^ 萨弗兰斯基.钦文译.第256页
- ^ 叔本华.石冲白译.第5页
- ^ 桑靖宇."叔本华对康德认识论的批判及其历史影响."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2(2000):43-46. doi: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00.02.010.
- ^ 叔本华.石冲白译.第569页
- ^ 叔本华.石冲白译.第37页
书目
- 叔本华, 阿图尔.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由陈晓希翻译. 商务印书馆. 1996. ISBN 7-100-01746-7.
- 叔本华, 阿图尔.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由石冲白翻译. 商务印书馆. 1991. ISBN 7-100-01166-3.
- Schopenhauer, Arthur.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由E. F. J. Payne翻译.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69. ISBN 0-486-21761-2.
- 萨弗兰斯基, 吕迪格尔.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 由钦文翻译. 商务印书馆. 2010. ISBN 978-7-100-05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