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薛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薛祿
大明太保兼鎮朔大將軍總兵官
爵位陽武侯
籍貫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莱州府膠州
族裔汉族
字號景陽
出生不详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莱州府膠州灵山卫
逝世宣德五年(1430年)
北直隸順天府
親屬薛安(曾祖父)
薛大(祖父)、薛遇林(父)
薛五(兄)
薛勳、薛桓(子)
薛詵、薛濂(孫)
薛翰、薛琮(曾孫)
薛倫、薛鋹、薛鈺(玄孫)
薛濂(來孫)
薛讚、薛幹(後代)

薛祿(?—1430年),原名薛六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莱州府膠州(今青岛市胶州市)人,明朝軍事將領,陽武侯

生平

建文年間

薛祿家族排行老六,人稱薛六,后改名薛祿。靖難之役中,他以士兵身分跟隨燕王朱棣起兵,奪取北平九門。真定之戰中,他持槊刺左副將軍李堅墜馬,并生擒他,后升任指揮僉事。之後跟從朱棣援救永平,并攻下大寧富峪會州寬河等地。后還師北平,并擊敗中央軍遊騎,進指揮同知。攻打大同時,他身為先鋒。此後在白溝河之戰後追擊中央軍至濟南,升任指揮使。東昌之戰中,以少勝多。當時朱棣被盛庸打敗,退守北平。盛庸通知真定諸將屯守威縣深州,薛祿均擊敗各部。在滹沱河之役中衝鋒陷陣,出入數十次戰鬥,并追至夾河[1]單家橋之戰中,薛祿被平安生擒,但之後掙脫繩索,并拔刀斬殺守衛,飛馳返回燕軍并繼續戰鬥。此後接連攻破順德大名彰德西水寨,并生擒都指揮花英[2]。之後趁勝攻破東阿東平汶上,在淝河戰役小河戰役靈璧戰役中功勞最大。后隨朱棣攻破應天府,升任都督僉事[3]

永樂年間

永樂六年(1408年),進升為都督同知。兩年后,擔任驃騎將軍,跟隨明成祖北征,晋升左軍都督府右都督。永樂十年(1412年),他上疏請求訓練武臣子弟。永樂十五年(1417年),以行在後軍都督身分管理營造事務[4]。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遷都北京,他被封為陽武侯,俸祿一千一百石。二十一年(1423年),率領右哨跟從朱棣北征,班師后平定長興盜患。二十二年(1424年),再統領右哨,跟從北征[5]

洪熙宣德年間

明仁宗即位后,任左軍都督府都督,加太子太保,予世券洪熙元年,充任總兵官,鎮守塞外。之後因獲寇功,再增俸祿五百石。同年,佩鎮朔大將軍印,巡撫開平大同邊疆[6]。明宣宗即位后,召還,他陳述邊疆守衛五事,后再次派遣巡邊[7]

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謀反,薛祿跟從明宣宗親征樂安,并擔任前鋒。朱高煦被捕后,留薛祿與尚書張本鎮守。次年春,奉詔巡視畿南諸府城池。同年夏,復佩大將軍印,北巡開平,還駐宣府。期間率領精兵偷襲瓦剌。后召還。宣德三年,再此跟隨北征,在寬河獲勝,之後留守薊州永平。再佩鎮朔印,進行巡邊護餉。宣德五年,在鳳凰嶺遇敵并獲勝,加封太保[8]。他上言永寧衛一些地方宜建城堡守衛,明宣宗批准并派遣三萬六千軍民赴工、精騎一千五百護行,均聽由薛祿調遣。臨行前并賜詩讚揚,以仲山甫南仲比喻。薛祿為武將不知其意,於是向楊士奇求教。楊士奇稱:“聖上是以古賢人待君也。”薛祿則稱:“祿安敢望前賢,然敢不勉圖報上恩萬一。”同年六月,得病,召還。次月病亡。贈鄞國公,謚忠武[9]

後事

薛祿有勇好謀,且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善撫士卒,同甘苦。靖難功臣中,張玉朱能和薛祿的功勞最大,而薛祿歷任三朝元老,為宿將[10]。其孫薛詵繼承爵位,之後傳至曾孫薛翰,薛翰死後無子,族人相爭襲位,久而不得請,后,田宅歸入公家。萬曆五年(1577年),再封其族人薛鋹為侯,傳至薛濂崇禎末年,李自成攻佔京師,薛濂被害,爵位遂斷絕[11]

逸事

薛祿要出生時,正好大雨磅礡,薛祿生下來,哇哇大哭,但其父聽見門口有人說話,打開門一瞧,原來是兩個在他家門前避雨的將軍,一左一右地站在那兒,按著刀,倒像在給他家站崗站哨似的。後被一位相士知道以後,就說這孩子降生之際,居然有兩將軍守門,將來必成大器,後來薛祿果然拜將封侯,富貴之極。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得知一名道姑美貌,欲收為妾。卻已經被都督薛祿先娶走了。紀綱非常憤怒,一次在大內遇到薛祿,氣得鞭打薛祿,還用鐵撾敲打薛祿頭部,薛祿的腦袋受了重傷,差點死去。[12]

文学作品上的薛祿

聊斋志异》上有一篇《阳武侯》就是薛祿的传奇故事。

参考文献

  1. ^ 明史》(卷155):“薛祿,膠人。行六,軍中呼曰「薛六」。既貴,乃更名「祿」。祿以卒伍從燕起兵,首奪九門。真定之戰,左副將軍李堅迎鬥。鋒始交,祿持槊刺堅墜馬,擒之。擢指揮僉事。從援永平,下大寧、富峪、會州、寬河。還救北平,先驅敗南軍遊騎。進指揮同知。攻大同,為先鋒。戰白溝河,追奔至濟南,遷指揮使。戰東昌,以五十騎敗南兵數百。時成祖為盛庸所敗,還走北平。庸檄真定諸將屯威縣、深州,邀燕歸路。祿皆擊走之。戰滹沱河,右軍卻。祿馳赴陣,出入數十戰,破之。追奔至夾河,斬馘無算。”
  2. ^ 明史》(卷155):“戰單家橋,為平安所執。奮脫縛,拔刀殺守卒,馳還復戰,大敗安軍。掠順德、大名、彰德。攻西水寨,生擒都指揮花英。”
  3. ^ 明史》(卷155):“乘勝下東阿、東平、汶上,連戰淝河、小河、靈璧,功最。入京師,擢都督僉事。”
  4. ^ 明史》(卷155):“永樂六年進同知。八年充驃騎將軍,從北征,進右都督。十年上言:「自古用人,必資豫教。今武臣子弟閑暇不教,恐緩急無可使者。」帝韙其言。會四方送幼軍數萬至,悉隸祿操習之。十五年以行在後軍都督董營造。”
  5. ^ 明史》(卷155):“十八年十二月定都北京,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封陽武侯,祿千一百石。二十一年將右哨從北征。還,討平長興盜。二十二年再領右哨從北征。”
  6. ^ 明史》(卷155):“仁宗即位,命掌左府,加太子太保,予世券。洪熙元年充總兵官,備禦塞外。尋以獲寇功,益祿五百石。是年頒諸將軍印於各邊鎮,祿佩鎮朔大將軍印,巡開平,至大同邊。”
  7. ^ 明史》(卷155):“宣宗即位,召還,陳備邊五事。尋復遣巡邊。”
  8. ^ 明史》(卷155):“宣德元年從征樂安,為前鋒。高煦就擒,留祿與尚書張本鎮撫之。明年春,奉詔巡視畿南諸府城池,嚴戒軍士毋擾民,違者以軍法論。是夏復佩大將軍印,北巡開平,還駐宣府。敵犯開平,無所得而退,去城三百餘里。祿帥精兵晝伏夜行,三夕至。縱輕騎蹂敵營,破之,大獲人畜。師還,敵躡其後,復奮擊敗之,敵由是遠遁。召還。三年從北征,破敵於寬河,留鎮薊州、永平。復數佩鎮朔印,巡邊護餉,出開平、宣府間。五年遇敵於鳳凰嶺,斬獲多,加太保。”
  9. ^ 明史》(卷155):“上言永寧衛團山及雕鶚、赤城、雲州、獨石宜築城堡,便守禦。詔發軍民三萬六千赴工,精騎一千五百護之,皆聽祿節制。臨行賜詩,以山甫、南仲為比。祿武人不知書,以問楊士奇。士奇曰:「上以古賢人待君也。」祿拊心曰:「祿安敢望前賢,然敢不勉圖報上恩萬一。」其年六月有疾,召還。逾月卒。贈鄞國公,謚忠武。”
  10. ^ 明史》(卷155):“祿有勇而好謀,謀定後戰,戰必勝。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善撫士卒,同甘苦,人樂為用。「靖難」諸功臣,張玉、朱能及祿三人為最,而祿逮事三朝,巋然為時宿將。”
  11. ^ 明史》(卷155):“孫詵嗣。至曾孫翰卒,無子,族人爭襲,久之不得請,田宅並入官,世絕者三十餘年。萬歷五年乃復封翰族子鋹為侯。再傳至濂。崇禎末,京師陷,被害。”
  12. ^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佞幸(卷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