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博格·巴赫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格博格·巴赫曼
出生(1926-06-25)1926年6月25日
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克拉根福
逝世1973年10月17日(1973歲—10—17)(47歲)
意大利罗马
國籍奥地利人
獎項四七社文学奖
1953

格奥尔格·毕希纳奖
1964

安东-维尔德甘斯奖
1971

英格博格·巴赫曼(德語:Ingeborg Bachmann,1926年6月25日—1973年10月17日)是奥地利女诗人和作家。她被認為是20世紀德語文學的主要聲音之一。

早年生活和教育

巴赫曼出生于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克拉根福,是一个校长的女儿。她在因斯布鲁克大学卡尔·弗朗岑斯大学以及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德国哲学和法律。于1949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論文題為《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主義哲學的批判性接受》[1]; 她的論文指導教授是维克多·克拉夫特 (Victor Kraft)[2]

職業

畢業後,巴赫曼在同盟国军事占领奥地利的電台“红-白-红”擔任編劇和編輯,這份工作使她能夠了解當代文學,也為她提供了可觀的收入,使她能夠從事正常的文學工作。 她的第一部廣播劇由該電台出版。 她的文學生涯因與漢斯·韋格爾英语Hans Weigel(文學家和戰後青年文學的讚助人)以及被稱為“四七社(Gruppe 47)”的文學圈的接觸而得到提升,該文學圈的成員還包括伊尔莎·艾兴格尔(Ilse Aichinger)、保罗·策兰(Paul Celan)、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öll)、马塞尔·莱希-拉尼基(Marcel Reich-Ranicki)和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3]

1953 年,她移居意大利罗马,隨後幾年的大部分時間與漢斯·維爾納·亨策(Hans Werner Henze) 合作創作詩歌、散文、短篇小說以及歌劇劇本,很快為她帶來了國際聲譽和無數獎項。

1958年结识了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后者的小说《甘腾拜恩》即是对这段关系的描写。两人并未结婚。 1973年9月25日晚,巴赫曼的卧室失火,她被送往罗马的圣尤金尼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她出现了巴比妥类药物的戒断症状,并于10月17日逝世。逝世后葬于安纳比施公墓。[4] 巴赫曼的作品主要主题为个人界限,真理的建立以及语言哲学。

作品

诗集

  • 1953: 《递延期》
  • 1956: 《大熊座的呼唤》
  • 2000:《我不知道更好的世界》(未出版诗集)

广播剧

  • 1952:《梦的商店》
  • 1955: 《蝉》
  • 1959:《曼哈顿的好上帝》

短篇小说集

  • 1961:《第三十年》
  • 1972:《同步/通向湖的三条道路》

小说

  • 1971 《玛丽娜》

参考

  1. ^ Brinker-Gabler, Gisela; Zisselsberger, Markus. If We Had the Word: Ingeborg Bachmann Views and Reviews. Riverside, CA, USA: Ariadne Press. 2004: 2. ISBN 978-1-57241-130-2. 
  2. ^ Ingeborg Bachmann. Center for the Art of Translation. 26 January 2017 [17 Ma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7). 
  3. ^ Böttinger, Helmut. Die Gruppe 47: Als die deutsche Literatur Geschichte schrieb [The Group 47: when German literature wrote the history]. Munich: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12. ISBN 978-3-421-04315-3 (德语). 
  4. ^ Ingeborg Bachmann: Die Grenzgängerin aus Kärnten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