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內出土臼炮
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所藏之大口徑臼炮
1377年中國所鑄的Bombard,攝於1945年太原
卡爾臼炮

臼炮(Mortar)是一種炮身短(口徑與炮管長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因其炮身短粗,外形類似中國的石,因此在漢語中被稱為「臼炮」。小口徑、方便攜帶的臼炮後來發展為迫擊炮

臼炮最初出現於13世紀,發射石彈。中國明清時的將軍炮有很多為臼炮,例如造於1377年的大口徑轟城炮[1]以及1690年所制的威遠將軍炮

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戰、1489年蘇格蘭的Dumberton攻城戰等戰役中,攻城一方都使用了大口徑臼炮。由於金屬鑄造工藝不精湛,無法鑄造長身管火炮,因此就其彈道特性和身徑比來說,19世紀50年代以前的大口徑火炮很多都是臼炮,其中最著名的火炮為1832年法國製造的「Monster Mortar」。

由於臼炮的射角大、彈道弧線高,因此多被用來轟擊距離較近、中間隔有山脈等障礙物、無法平射的目標。日俄戰爭中,日軍曾用280毫米臼炮對旅順展開地毯式轟擊,擊沉俄國太平洋艦隊多艘戰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軍隊在歐洲的壕塹戰地區廣泛使用臼炮轟擊對方陣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仍有美軍的小大衛([Little David,口徑為914毫米)、德軍的卡爾臼炮(Mörser Karl,口徑為540毫米)等大口徑臼炮,其中「卡爾」臼炮曾經用於塞凡堡攻城戰和1944年鎮壓華沙起義史達林格勒战役

參見

參考資料

  1. ^ 槍械發展史. [200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