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 Basilica Sancti Petri(拉丁文)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教宗國 |
坐标 | 41°54′8″N 12°27′12″E / 41.90222°N 12.45333°E |
宗教 | 羅馬天主教 |
祝聖 | 360年 |
功能状态 | 現時地位不明,拆卸前是特級宗座聖殿 |
建筑详情 | |
建筑风格 | 古羅馬建築 |
奠基 | 326年至333年 |
竣工 | 360年 |
拆毁时间 | 1405年 |
長度 | 110米 |
地圖 | |
聖伯多祿大殿(拉丁語:Basilica Sancti Petri)是4世紀時建成的天主教會聖殿,位於現時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的位置。大殿前身為尼祿馬車競技場,於君士坦丁在位的時候建造。為分別此大殿及建於1506年至1626年的新聖伯多祿大殿,此大殿又稱爲舊聖伯多祿大殿。[1]
歷史
舊聖伯多祿大殿於318年至322年間開始建造[2],約30年後完工。大殿在其後的12世紀在天主教會和羅馬都有重要的意義,亦爲教徒朝聖之地。
此教堂為舉行教宗加冕禮的地方,在800年,查理大帝受教宗良三世加冕爲“羅馬人的皇帝”,成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天主教世界的保護者;846年,撒拉森人為得到聖殿的財寶和聖餐儀式器皿破壞聖殿[3],由於聖殿位於奧勒良城牆外,少了一層保護,而成爲他們攻擊的目標[4],其後教宗良四世收復教堂後建設利奧尼內城以保護教堂[5];1099年,教宗烏爾巴諾二世連同安瑟莫召開復活節會議,重申反對敘任權鬥爭及神職人員與世俗領主的不良關係。
到了15世紀,教堂結構日益變舊,亞維農教廷遷回羅馬後,萊昂·巴蒂斯塔·阿伯提和貝爾納多·羅塞利諾提出重修教堂,維修半圓形後殿,並於在聖殿正面加建多層陽臺。阿尔伯蒂斷言聖殿有結構問題:
“我注意到聖伯多祿大殿有一個不好的特點:又長又高的牆,沒有足夠結構給予承托,又沒有扶壁支撐;牆壁窗洞又太大;結果風的流動導致牆面被侵蝕;無疑再改動有機會讓建築倒塌。”[6]
儒略二世原本打算保留此建築,但其後改變主意,計劃重建教堂。因爲聖殿對教會歷史有重大意義,當時人民對此計劃有很大反響,最後大殿裏的祭壇得以保留,並放在新聖殿。[7]
設計
舊聖伯多祿大殿採用像君士坦丁聖殿的典型羅馬聖殿風格[8],不用古希臘羅馬風格。
在聖伯多祿的墳墓上建聖殿讓君士坦丁大帝感到煩惱,也影響到建築的形狀。台伯河西岸的梵蒂岡山被夷爲平地。特別的是,由於聖殿位置在古城外面,祭壇拱點位於西面,以讓聖殿正面面向羅馬東面。外牆沒有華麗的裝飾。[1]
聖殿可容納三千至四千名信徒。共有五條通道:闊道位於中間,另外兩旁有兩條較窄的通道;總共21行大理石分隔。[9]聖殿110米長,形狀為拉丁十字架。在別名“天國的花園”的中庭,有5個6世紀加建的大門,供人進入聖殿。祭壇裝有數條所羅門式柱,教會傳説是君士坦丁大帝從所羅門聖殿搬運到教堂;亦又説是從東方教會來的。吉安·洛倫佐·貝尼尼建造聖伯多祿廟蓋時有參考舊柱的扭紋風格。
馬賽克藝術
在中庭的“小船”馬賽克藝術由喬托·迪·邦多納製作,刻畫小船遇到狂風。拱廊入口的牆上馬賽克由賈科莫·加塔尼·斯特凡內希設計,描繪聖伯多祿在水上行走,但在16世紀重建聖殿時遭破壞,只有少部分得以保留。
聖殿末端為拱門,窗上有耶穌基督像;牆上11個窗描繪聖經新舊約的故事。
現存以主顯節爲主題的馬賽克碎片為少數教堂内的中世紀藝術,現在存放在希臘聖母堂,碎片證明聖殿馬賽克品質很高。[10]
-
1628年製成的“小船”馬賽克仿製品
-
“崇拜聖者”馬賽克,現存希臘聖母堂
-
“聖母憐憫”,現存佛羅倫斯聖瑪爾谷大殿
-
馬賽克,現存喬萬尼·巴拉科古雕塑博物館
-
所羅門式柱,現裝飾形成視覺陷阱
墓窟
聖伯多祿被釘十字架後在舊聖伯多祿大殿埋葬,那裏建了一個小聖壇。隨著他在教會的重要度越來越高,教會用各類的石像及吊燈裝飾聖壇,並在旁邊加築祭壇。墓窟裏埋葬很多聖人和教宗遺骨,這些遺骨在裝修聖殿時被陸續發現。[1]
大部分墓窟在16至17世紀重建聖殿時被拆掉,小部分仍在新聖殿及其他羅馬教堂。殉道者墓窟多次移動,還有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在14世紀的兩次大火,有一半的墓窟在重建時未能得以保留。[11]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Boorsch, Suzanne. The Building of the Vatican: The Papacy and Architecture.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1982年–1983年, 40 (3): 4–8 (英语).
- ^ Marian Moffett, Michael Fazio, Lawrence Wodehouse. A Worl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2nd edition 2008. : 135 (英语).
- ^ Davis, Raymond. The Lives of the Ninth-Century Popes (Liber pontificalis).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1995年: 96 (英语).
- ^ Barbara Kreutz (1996). Before the Normans: Southern Italy in the Ninth and Tenth Centur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p. 25–28.
- ^ Rosemary Guiley, The Encyclopedia of Saints, (InfoBase Publishing, 2001), 208.
- ^ William Tronzo. St. Peter's in the Vatic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6. ISBN 0-521-64096-2 (英语).
- ^ Garder, Helen; et al.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With Infotrac. Thomas Wadsworth. 2004年3月17日: 219. ISBN 0-15-505090-7 (英语).
- ^ Sobocinski, Melanie Grunow. Detroit and Rome. The Regents of the Univ of Michigan. 2005: 77. ISBN 0-933691-09-2 (英语).
- ^ Garder, Helen; et al.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With Infotrac. Thomas Wadsworth. 2004年3月17日: 619. ISBN 0-15-505090-7 (英语).
- ^ "Old Saint Peter's Basil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 ^ Patetta, Federico. La figura del Bramante nel "Simia" d'Andrea Guarna. Roma: Accademia Nazionale dei Lincei. 1943 (意大利语).
參見
延伸閲讀
- The Vatican: spirit and art of Christian Rome.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82 [2017-06-13]. ISBN 08709934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51–61頁) (英文)
- Kurt Weitzmann, ed.,. Age of spirituality: late antique and early Christian art, third to seventh century.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79 [2017-06-13]. ISBN 97808709917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英文)
外部連結
- The Constantinian Basili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何塞·魯斯查爾特的文章 (英文)
- The Tomb of St Pe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瑪格麗塔·瓜爾杜奇的書籍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