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彥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符彥卿
昵称符第四
出生陳州宛丘縣(今河南省淮陽區
国籍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
效命後唐李存勗李嗣源
後晉石敬瑭石重貴
後漢劉知遠
後周郭威柴榮
北宋趙匡胤
军种戎服騎兵
军衔親從指揮使、
散員指揮使、
龍武都虞候、
吉州刺史
耀州團練使、
慶州刺史
易州刺史
同州節度使
左右羽林統軍
保大軍節度使
武寧軍節度使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侍中
中書令
太保
大名尹、
天雄軍節度使
太傅
太尉
太師
鳳翔節度使
部队北方騎軍、左右羽林軍
统率張彥澤皇甫遇
参与战争嘉山之役大破契丹
获得勋章祁國公、魏國公、淮陽王衛王魏王

符彥卿(898年—975年),字冠侯陳州宛丘縣人(今河南省淮陽區),是中國五代時期的將領及北宋初年重臣,曾經多次與北方外族交戰,並且於嘉山及陽城等戰役中大破契丹,令遼朝上下畏懼。他自幼習武,善騎射,與父符存審及兄弟數人皆為各據一方的軍事勢力[1],憑軍功先後擔任天雄軍節度使鳳翔節度使太尉太師等職,加封魏王,三位女兒也相繼成為後周世宗柴榮及宋太宗趙匡義的皇后,於北宋立國後成為朝中巨擘。

生平

出身

符彥卿祖籍陳州宛丘,其父符存審是軍事將領,於唐末亂世效力「獨眼龍」晉王李克用,時人稱十三太保之一,從軍資歷完整,官至盧龍節度使、蕃漢馬步軍都總管及中書令,為後唐立國的砥柱中流。符彦卿是家裡的第四子,同袍都叫他「符第四」[2],由於父親常年鎮守河北,與北面的外族契丹交戰,符彦卿自小就在軍旅中長大;他亦繼承父親的軍事天份,自幼已經習武,十三歲便能騎在馬背上拉弓射箭[3],而他成長後面對的亂世、朝代迅速更替的程度,更較其父年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符彥卿雖為將門之後,但年少時並沒在父親領地幽州逗留太久,反而離家跑到太原,受李克用之子李存勗(後來的莊宗)起用,因為辦事謹慎誠實而受賞識,獲准出入軍帳內室,等到年紀稍長就被任命為親從指揮使,率領數百人的近衛小部隊[4]

後唐

早年戰績

後唐時五代十國局勢圖。圖中後唐已經消滅前蜀,統一河北地區,直接面對契丹國的威脅。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勗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鄲市西)稱帝,建國號唐(史稱後唐)是為莊宗,馬上突襲宿敵後梁鄆州,至十月已攻入其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在繼承李克用遺志十多年後,終於消滅了朱溫篡唐而來的後梁,莊宗更以祖父朱邪赤心早年受唐室御賜李姓的合法繼承人身份,打起「中興唐朝」旗號,意圖統一北方後,再收復中國全境。

後唐朝廷既立,定都洛陽,時年約25歲的符彥卿被擢升為散員指揮使[5],負責皇宮裡其中一支騎兵衛隊。而莊宗雄心壯志,很快又攻陷成都、滅掉前蜀,還收降李茂貞建立的岐國;當時南方諸藩包括吳越均上表向後唐入貢,成為長城以南惟一受公認的皇權,確然頗具中興之勢。

同光二年(924年)五月,符彥卿之父符存審於幽州官邸去世,送至京城洛陽下葬,莊宗廢朝三日悼念,追封秦王兼尚書令;符彥卿及後升任龍武都虞候,即是統率禁軍的上級指揮官。但與此同時,滅梁後的莊宗慢慢變得貪圖逸樂,終日與戲班伶人為伍,竟然起用伶人擔任將軍,不單荒廢朝政,又派宦官強搶民女入宮,導致坊間開始怨聲四起。

同光四年(926),莊宗把旗下的魏博軍臨時調往貝州(今河北省南宮市)屯田,使士兵戍期滿後仍不能歸鄉,小卒皇甫暉見軍心散渙,趁機挑起叛亂,先殺主帥楊仁晸,再立偏將趙在禮留後並大肆擄掠民居,是為鄴都之變。莊宗派義兄李嗣源剿亂,不料李嗣源到鄴都後被部屬挾持入城,要求他帶領魏博軍起事;李嗣源受女婿石敬瑭游說,指形勢已騎虎難下,即使不造反也會被莊宗猜疑,李嗣源唯有率眾,舉起肅清伶人干政的旗幟反攻洛陽。莊宗親征抵擋,卻因久疏軍務而大敗,回師洛陽途中更加遭伶人郭從謙背叛,史稱興教門之變。由於莊宗素來吝嗇金錢,不太撫恤士卒,當興教門著火一片混亂之際,侍從大多逃之夭夭捨他而去,僅符彦卿及王全斌等數名將領依然效忠,身為禁軍將領的符彦卿更沐血奮戰,殺死十多名叛軍,直至莊宗在轎子裡被飛箭擊中、隨後於絳霄殿暴斃,符彦卿知道戀戰亦無濟於事,才悲憤地飲泣離開[6]

不久,李嗣源進入洛陽,厚葬莊宗屍骨於雍陵,開始著手整頓朝政,包括把郭從謙族滅並清除宦官伶人,因此受眾臣擁護為後唐明宗。此時符家兄弟眾人(符存審生九子)在各地方上擁有不少兵馬,勢力足以傾覆後唐,明宗為了拉攏他們,派遣長居朝廷的符彥卿出使太原,安撫他掌握當地實權的長兄北京巡檢符彥超,兄弟兩人見面後,取得共識繼續效力後唐,間接促使符氏一族此後在亂世中仍然巍然屹立。

定州擊破契丹

天成三年 (928年),而立之年的符彥卿成為吉州刺史,從禁軍將領搖身一變為地方官,領地分於長江以南的吉州廬陵一帶(今江西省吉水市),雖然位處偏僻,遠離朝廷勢力核心,但憑藉少年累積下來的聲名甚獲明宗器重,多次參與北疆戰爭,繼承父親抗擊契丹的大志。當時,契丹國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剛以25歲之齡即位,延續耶律阿保機的強勢統治,不單忙於消滅東丹王耶律倍,對中原的威脅也愈來愈大;相反,後唐明宗上台已經一年多,治國根基卻不穩妥,先有朱守殷在汴州謀反,後來另一將領王都也在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叛亂,更勾結契丹人南侵。

為平叛,明宗派遣歸德節度使王晏球為主將,符彥卿則受封「北面行營諸道左廂馬軍都指揮使」,奉命與宣徽南院使張延朗從旁協助,防範由禿餒率領的10,000名契丹鐵騎[7]。不過契丹騎兵既勇悍,機動力又強,知道張延朗屯軍於新樂防守後,馬上繞遠路從另一側進入定州,在會合王都的兵力後,出其不意進攻後唐軍,張延朗大敗,契丹軍整合後再朝嘉山(今河北省曲陽縣東)乘勝追擊。[8]

面對契丹大軍,後唐士兵先登上山丘佔據地利,由符彥卿率領的左翼先鋒迎擊[9],他要求手下收起弓矢,做好準備衝下山與敵軍短兵相接,又警告士兵如果回顧不前,須依軍法處斬[10]。結果在軍紀嚴明之下,符彥卿在嘉山的突襲把契丹軍和王都打得潰敗[11],禿餒與王都身邊甚至只剩下數名騎兵,匆忙從曲陽一帶逃回定州城,途中六十多里都見到契丹兵屍體和扔棄的盔甲[12][13]

禿餒入城後,王都對他相當卑躬屈膝,屬下當中有人看不過眼,想向符彥卿請降,卻被加以監視和殺戮,由於定州城兵仍然有數千人且糧草充足,如是者又堅守多數月[14]。期間,契丹王耶律德光得知南侵失利,又派惕隱率領7,000名騎兵增援,加上王都屬下鄭季璘、杜弘壽以2,000兵力出城接應,結果再在唐河(今河南省南陽市)被打敗,契丹陣亡數千人,其餘紛紛潰散至各地鄉村,甚至被村民殺死[15],而惕隱更被生擒送返京師,耶律德光為此事遣使到後唐,言辭謙卑要求明宗把惕隱送回契丹,被明宗拒絕並處刑,一時間後唐聲勢大震[16]

天成四年 (929年)二月,定州城糧盡而破,王都自焚投降。整場王都之亂,契丹一共派遣近20,000士兵南下助戰,一旦打開缺口對後唐將是關乎存亡的威脅,最終卻僅剩數十人能夠逃回契丹,導致此後一段時間都不敢輕言南下,北方其他外族也畏懼後唐[17]

招撫党項

符彥卿憑藉剿滅王都的功勞,被調升至相對安穩的隴東地區,任慶州刺史(今甘肅省慶陽市),並加封耀州團練使(今陝西省銅川市)[18],當時慶州、耀州不是戰況最劇烈的地區,但轄境剛被擴大,符彥卿變相手擁兩州兵力;在政治層面上,團練使屬於節度使其下一級的職銜,符彥卿被加封團練使,相當於考驗其政務能力,為日後升遷藩鎮舖平了道路。

符彥卿到任慶州後,考慮到隴東地區對契丹的防務薄弱,因此在北烏侖山山口築起城堡,並且修繕河渠,加強後唐長遠的防禦能力;另一個目的是當時慶州以北居住了大量從巴蜀湧入的党項族人,譬如拓跋氏、費聽氏和米擒氏等,既不從屬契丹,又拒絕聽命後唐,選擇聚居在兩國之間的灰色地帶;符彥卿築起城堡後馬上加以招撫[19],除令党項人歸化,也延攬了部分氏族首領,預防他們在軍事衝突中支持契丹,收到頗大治績。

清泰初年(934年),正值後唐朝廷多事之秋,鎮守沂、海、兗、密四州(今山東省南部)的長兄、泰寧軍節度使符彥超遇害身亡,符彥卿則受到新上台的後唐末帝李從珂信任,調為接壤契丹的易州刺史(今河北省易縣),兼領後唐的北方騎軍,相當於授予防衛契丹的軍事大權,作為對抗北狄的第一道屏障,並御賜戎服、甲胄及戰馬,以作獎勵[20]。可惜不久後,與末帝素有積怨的石敬瑭在太原再舉叛旗,更以割讓戰略重地燕雲十六州、歲納三十萬匹,甚至自貶「兒皇帝」為條件,向契丹王耶律德光借取大軍,對方趁機親率領50,000鐵騎南下。

後唐方面,隨即以建雄軍節度使張敬達為首的藩鎮聯軍征討太原,其中符彥卿與另一員大將高行周負責率領騎兵部隊,然而在燕雲十六州淪陷、兵力懸殊下不敵契丹、石敬瑭聯軍,惟有退守晉安寨(今山西太原南),之後長達數個月時間,後唐陣營都沒任何一支援軍前往晉安寨相救,局勢惡劣可想而知[21],最終石敬瑭叛軍主力攻入洛陽,李從珂自焚身亡。總結符彥卿少年獲莊宗賞識起,直至末帝覆亡為止,共為後唐效力逾廿載,雖然沙場上忠勇效力,卻無法挽回亡國的厄運。

後晉

政治危機

天福元年(936年),石氏建立後晉稱帝,擢升符彥卿為節度使,但原本領地易州,因為所在的燕雲十六州已割讓予契丹,便向南調往同州,另外對其二哥符彥饒也授以滑州義成軍節度使一職[22],兄弟表面看似風光,實則如履薄冰。僅數月後,符彥饒就因為部下擅自對抗昭信節度使白奉進,連送返京都的正式審訊也未舉行,便被官府下令於驛館半途處決;雖然石敬瑭下令至此不再深究,但符彥卿從二哥之死,察覺到自己身為前朝大將,深受生性多疑的石敬瑭猜忌,若繼續為後晉賣命只會動輒得咎,逐決定以退為進,不久便主動向朝廷上表請辭,說自己是待罪之身,請求解甲歸隱田野。

這是符彥卿從軍後首次遇上的政治危機,稍一處理不慎都攸關生死,猶幸北方干戈戰禍剛止,割地求榮的石敬瑭本身支持度低,欲穩定國內情勢,不得不倚重舊臣力量,因此他拒絕了符彥卿的請辭[23],反而多次加封其職權,希望冰釋前嫌,期間符彥卿再次擔任御前禁軍首領,先統率左羽林軍,隨後兼領右羽林軍,並且升任保大軍節度使(今陝西省北部),下轄五州兵力和政權[24]。可惜石敬瑭稱帝後,由於對北狄卑躬屈膝的態度,旗下藩鎮不斷叛變,他本人亦屢次遭受契丹王責問,結果上台僅5年多就在憂憤中過世。

出鎮河陽三城

石敬瑭歿後,侄兒石重貴於開運元年(944年)繼任,是為後晉出帝;他與符彥卿識於微時,又矢志改變恭順契丹的國策,因此甫一即位馬上就召符彥卿上朝,進一步委派重任,以符彥卿坐鎮河陽三城節度使[25],掌握懷、衛、鄭、汝、陝,孟及澤州(今河南省黃河故道以北、太行山以南一帶),後晉隨即宣布不再向契丹稱臣。

契丹王耶律德光盛怒之下,開始歷時數年的大規模南侵,最初不用一個月就攻陷邊境的貝州,博州守將周儒也開城投降,2個月後契丹部將、以行軍手段殘暴見稱的耶律拔里得再攻下德州,霎時間勢不可擋,符彥卿決定率領麾下於澶淵迎戰[26][27]。當時數萬名契丹騎兵,已經把後晉另一大將高行周團團包圍於鐵丘一地,等到陣前軍議時,諸將因為畏懼契丹大軍鋒芒,面面相覷都沒人敢自願擔任先鋒[28],符彥卿認為不能任由高行周失救戰死,見帳內諸將鴉雀無聲,待軍議結束後便親自挑選數百名精銳騎兵,獨力輕裝上陣馳救戰友,這種不要命的奇襲策略出乎契丹意料,導致耶律拔里得的部隊慌亂間損失慘重,士兵紛紛脫離戰線逃走,最終符彥卿成功在苦戰中親自救回高行周[29][30]

開運元年(944年)11月,符彥卿與成德節度使將領李守貞合兵出征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討伐勾結契丹的平盧節度使楊光遠,順利擊破叛軍,楊光遠之子開城投降;時年約46歲的符彥卿,憑藉一系列的平亂功績封爵,號祁國公,同時升任忠武軍節度使[31],移鎮陳、溵、蔡、汝及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

陽城重挫耶律德光

開運二年(945年)二月,後晉出帝見契丹軍從中原撤退,決心乘勢北伐,派遣符彥卿與義成節度使杜重威、李守貞三人大舉進軍幽州[32],但契丹王耶律德光堅決不退讓,御駕親率十多萬契丹士兵捲土重來;後晉軍與契丹開戰後,初期一度把對方向北驅逐十餘里,逼使其退回白溝(今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白溝鎮)以北,不過契丹鐵騎兵力始終佔優,很快又壓倒後晉軍,晉軍且戰且退,結果退至陽城附近(今山西省陽城縣),就被契丹大軍重重包圍起來[33],契丹方面不止放火助威,更以奇兵截斷晉軍的主要糧食補給路線。

歐陽修撰寫的《新五代史》記載,陽城當時嚴重乾涸缺水,受契丹包圍日久,後晉營中所有水井都已經被開鑿得壞掉,士兵們飢渴不堪,只好爭相挖地上的泥濘吸吮解渴,無論人和馬都因渴水而死[34],導致營內士氣非常低落,儘管敵軍隨時殺到,後晉大營的衛兵卻連拉弓防守的力氣也沒有。見此情況,耶律德光對戰情充滿信心,安坐戰車中對麾下軍隊吶喊:「後晉兵馬已經全數受困於此,只要我們生擒對手,馬上就可以平定天下」[35]

然而天有不測,當晚深宵刮起漫天暴風,杜重威主張守陣不出,想待風勢轉弱才從長計議;相反,符彥卿認為機不可失,決意背水一戰,便號召手下張彥澤皇甫遇說:「與其束手就擒,倒不如拚死應戰,或者可以闖出重圍」,麾下眾人皆同意作戰[36]。符彥卿藉著夜色掩護,潛伏到契丹軍隊後方,待狂風大作、一時間天昏地暗,便率領一萬騎兵奮死反擊,順著風勢衝向契丹主寨,契丹王耶律德光兵敗如山倒,急忙間為了保命,惟有拾棄戰車、隻身乘駱駝落荒而逃,結果晉軍再趁勢追擊20多里,沿途拾獲契丹兵器甲冑、旗仗數以萬計之多[37]

耶律德光不敢喘息,一路逃命至幽州才停下來,但仍對意料以外的慘敗耿耿於懷,當即處罰軍中多位領銜大將,各施笞刑數百鞭以洩憤。而身在朝廷的出帝獲知戰況後大喜,立即下旨加封符彥卿武寧軍節度使,兼授以等同宰相地位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38]

遭謗被貶

不過,隨著符彦卿地位日隆,很快就招惹到其他大臣妒忌,在朝廷中遭受抹黑詆譭,出帝便禁止符彦卿再參與北伐,解除一切前線軍職,只讓他帶領數千名老弱殘卒,戍守遠離戰線、位於大後方的荊州口[39],結果卻種下了亡國的禍根。

出帝在罷黜符彦卿後,北伐大權就改由杜重威、李守貞和張彥澤主理,但三人各懷鬼胎,不單未有效忠朝廷,反而各自私通契丹叛亂;其中杜重威在滹沱之戰後,最先與耶律德光暗通款曲,獲契丹王承諾封他為中原皇帝後,立即連同麾下十萬兵馬降附契丹[40],更全面反攻後晉。至此危急關節,出帝才想起符彥卿,急詔他復出與高行周一起率領禁軍,屯駐在軍事重地澶淵(今河南省濮陽市)[41],希望剿平叛亂。

然而在杜重威、李守貞和張彥澤都勾結契丹情況下,後晉大勢已去。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已叛變的張彥澤自願作先頭部隊,引耶律德光主力軍隊攻入後晉首都開封[42],出帝石重貴請降,結果闔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正式滅亡;耶律德光趁此時機,改契丹國號為大遼。

後漢

遼太宗問對

當時,符彦卿與高行周正在澶州被契丹大軍包圍,得知後晉已經滅亡後,不得已唯有投降遼國[43],隨即被敵軍帶到開封審訊,遼太宗耶律德光見到符彦卿,知道他是在嘉山、陽城等大戰,多次擊敗過遼軍的主將,就以此詰難符彦卿,符彦卿回答說:「我侍奉晉王,從來不貪生怕死,今日落到你手中,無論下場是死是生,皆屬命數。」耶律德光聽到他直言以對,不單未有責備,反而深感折服,便大笑起來為符彦卿解綁,釋放他離開[44]

由於遼軍在南侵過程中,一直縱兵搶劫百姓,因此在中原地區引起極大反彈,各地義軍和貧民紛紛起事。耶律德光有意重用符彦卿,不單讓他官復原職,繼續當武寧軍節度使,還派他剿平領內徐州、宋州的寇盗[45]。符彦卿雖不想效力契丹人,但作為重獲自由的權宜之策只好答應,當行軍至甬橋時候,剛巧遇上義軍領袖李仁恕率數萬流民進攻徐州[46],符彦卿不忍心向普羅百姓開戰,就僅帶著數十騎兵直奔到徐州城下談判,誰知李仁恕的部下強行挽住符彦卿的馬,希望尾隨他入城,讓義軍佔領城池,使符彦卿甚為猶豫[47]。雙方僵持不下,鎮守徐州城的彦卿之子符昭序,為了替父親解圍,就派人出城大喊:「太守你職責是剿平寇盗,為何送羊入虎口,想把城送予賊人?你我雖是父子,如今已成仇敵,必須決一死戰,城門決不讓賊軍進入!」[48]。義軍民眾聽到後明白符彦卿的一番好意,既惶恐又愧疚,於是紛紛跪下來求情,符彦卿立誓為他們求取朝廷赦罪後,便讓眾人和平散去[49]

捨棄徐州

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石敬瑭前部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六月進入汴州,冒稱為東漢明帝八子淮陽王劉昞之後,改國號為「漢」(後漢);符彦卿雖然認識劉知遠,知道其性情殘暴、不守信,並非君皇之器,但相較下更不想從屬契丹,趁著耶律德光患重症逃回北方,符彦卿便離開徐州出發往汴州,在會見劉知遠後投歸後漢,領地被改成兗州,任泰寧軍節度使,加封侍中職銜[50]。乾祐元年(948年)中,劉知遠病死,他年僅18歲的兒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㩴升符彦卿為中書令,加封魏國公,拜守太保,移鎮青州[51](今山東省青州市),出任平盧節度使。

乾祐三年(950年)十二月底,性多猜疑的隱帝把宰相楊邠、忠臣史弘肇、王章等誅除,又屠殺顧命大臣郭威的家人,連嬰兒與幼童都不放過,之後急召符彦卿和慕容彥超等大將入朝戒備[52]。當時身在鄴都的郭威聞訊後,認為隱帝受外戚和酷吏劉銖蒙蔽,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南下,此時慕容彥超自恃驍勇,主動請纓迎擊郭威軍,符彦卿則較同情郭威遭遇,拒絕參與正面鎮壓;翌年正月一日,郭威迅速攻入首都開封,隱帝畏怯出逃時被手下所殺,郭威本擬另立劉氏宗族為帝,最終於部屬黃旗加身擁戴下,於崇元殿後周代漢,是為周太祖。

後周

列土封王

周太祖即位後,或許是出於符彦卿在隱帝殺害其家人時,並沒有落井下石,故進封其為淮陽王[53],到了清除酷吏劉銖後,又把一座京城大宅賞賜予符彦卿,以示報答[54]。廣順二年(952年),慕容彥超割地叛變,周太祖為了平亂親率大軍行至兖州,符彦卿特意前往拜會大營,更進貢軍需的戰馬、錦彩和糧餉一萬石,獲太祖賞賜多件珍品為回禮[55]。至平定慕容彦超後,符彦卿移鎮鄆州接替高行周,出任天平軍節度使[56]

郭威甚為賞識符彦卿的忠誠和才能,很快就想提拔他代替摯友王殷,升任擁兵最重、長年以來都是河北三鎮之首的天雄軍節度使(即魏博節度使),全權負責抗遼,雖然已下旨召見王殷,準備解任其職,但遼軍忽然侵犯邊界,王殷不能離開領地,計劃遂被擱置,原定符彦御入朝升遷也臨時取消[57]。至廣順三年(953年)十二月,對北戰略失利的王殷始終被削職流放,郭威正式任命符彦卿為大名府尹,兼天雄軍節度使,加封衛王[58]

高平之戰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因為他的親生兒子已全部被隱帝殺死,故由妻侄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當時,割據太原苟延殘喘的北漢皇帝劉旻趁後周喪君,又一次發動戰爭,為求向遼國乞援,劉旻尊遼帝為叔,自貶為姪皇帝。至二月,遼國以大將耶律敵祿為帥,派遣鐵騎一萬餘人及步兵近六萬人,號稱十萬大軍,抵達太原準備會師;北漢皇帝劉旻也決定親征,以張元徽為先鋒,一共領兵三萬出戰,連同遼兵實際軍力超過十萬,開始向後周的澤州(今山西晉城)、潞州(今山西長治)步步進逼,昭義節度使李筠慌忙以兩千步騎抵禦,於太平驛(今山西省襄垣縣)慘敗,遼漢聯軍志在一舉消滅後周,所以只分配支隊圍困潞州,主力部隊則馬上長驅直進,準備南下再奪取澤州。

為了反制敵軍,後周以符彦卿為主帥,郭崇任副將,領兵從磁州(今河北磁縣)固鎮路出發,前往潞州協助防御,很快就截斷北漢、遼國聯軍背部的退路,大大拖住了他們向南的步伐[59]。利用符彦卿爭取回來的時間,後周朝廷在一個多月後終於完成備戰工作,柴榮從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出發御駕親征,符彥卿被任命為河東行營一行都部署、太原行府知事,統領兩萬步、騎軍,帶同旗下郭崇、向訓、李重進和史彥超等部將參戰,協助後周世宗於高平之戰中獲勝[60]。劉旻戰敗後,戴上斗笠偽裝成農民逃走,由於年老力衰而且一度迷路,差點無法支撐回到太原。

北伐未竟

雖然勝出高平之戰,符彥卿也率領部隊直抵北漢都城太原,但後周世宗以軍糧運輸不及為由,並沒下命乘勝追擊,只是讓符彥卿屯兵在城下觀察形勢[61]。至顯德元年(954年)五月,世宗率領的後周主力大軍,終於也開入北漢國境,遇上在汾州和太原府的官民,因為不滿北漢施政,都紛紛夾道歡迎後周大軍,甚至願意捐獻軍需物資,幫助其兵力,後周世宗也一一接受[62]

後周大軍因此攻陷北漢數州,雖然表面形勢大好,但符彥卿與諸將都判斷出後周孤軍深入,兵馬糧草再度不繼,圍攻太原的戰機已過,假如戰況演變成長期拉鋸,必然不利於後周,故此請示世宗收割戰果、以凱旋姿態班師回朝[63],但世宗不許,仍然堅持北伐,為此不惜調動山東附近各郡的地方糧倉接濟大軍[64]

世宗兵臨太原後,一意攻陷城池,符彥卿無奈之下惟有配合,改為與部將郭從義、向訓、白重贊和史彥超等,率領一萬騎兵奔赴忻州,截斷遼朝與北漢的通道,防止世宗圍城期間,遼朝發兵救援北漢。符彥卿趁著這趟任務,還順道招降了北漢治下的盂州(今山西省陽泉市盂縣),使其土地和軍民都併入後周版圖。[65]

不久,遼朝知道北漢被圍困,果然送出騎兵援救,很快就與符彥卿統領的後周軍隊,在忻州城北的近郊展開大戰,符彥卿當時派遣史彥超為先鋒,率二千騎兵迎敵,一時戰況相當激烈,史彥超在追敵之際也中伏戰死[66]。雖然如此,符彥卿最終仍擊潰二千多遼國士兵,尤其遼軍騎兵更落荒而逃,至於後周的先鋒部隊方面,也有數百人陣亡或重傷[67]

後周世宗知道消息後,眼見太原久攻不下,諸將意見又開始有衝突[68],終於決定班師回朝,當即多番賜贈符彥卿繒彩、鞍勒馬等信物,讓他返回原本的領地[69]。到後周大軍回京安頓後,世宗又拜符彥卿為太傅,加封魏王[70]

北宋巨擘

建隆元年(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是為宋太祖,加封符彥卿太師之位。乾德元年(963年)春,符彥卿自方鎮入朝,宋太祖賜他襲衣、玉帶,兩人又在金鳳園舉行宴會,太祖七箭都射中靶心,符彥卿即進貢名馬稱賀。同年,符彥卿獲朝廷賜號「崇仁昭德宣忠保正翊亮」功臣。

開寶二年(969年)六月,符彥卿被改授鳳翔節度使,他帶病坐着肩輿赴任,抵達西京洛陽時,自稱病重,請求留在洛陽醫療養病,獲宋太祖同意。但病假滿百日後,符彥卿仍然滯留於洛陽,因而遭到御史彈劾,案件送交西京留司御史台審理,最終宋太祖特詔停止審問,僅罷去其節度使之職。

開寶八年六月十二日(975年7月23日),符彥卿逝世,享年七十八歲。趙匡胤為其輟朝三日,下詔由朝廷負責辦理其喪事,賜諡號魏忠宣王

歷史評價

石重貴:「惟爾先臣,實為名將,世襲弓裘之慶,門傳忠孝之規。西漢三雄,徒稱傑出;東京七校,乃為時生。竭盡之心,貫於金石。」(《親征契丹命將制》)

王旦:「五朝恩寵更無前,花甲周流七十年。真有英才堪輔佐,誰言與世共推遷?老來得遂優遊樂,身後還承寵渥偏。荒草夕陽埋玉處,行人下馬拜新阡。」(《題符公魏忠宣王墓》)

李燾:「彥卿武勇有謀,善用兵。」(《續資治通鑑長編》)

胡三省:「高行周、符彥卿,一時名將也。」(《資治通鑑》注)

脫脫:「彥卿一門二後,累朝襲寵,有謀善戰,聲振殊俗,與時進退,其名將之賢者歟?」(《宋史》)

王夫之:「陽城之戰,符彥卿一呼以起,傾國之眾,潰如山崩,棄其奚車,乘駝亟走。」(《讀通鑑論》)

全祖望:「是時何必百勝之將,但如高行周、符彥卿之輩已足支吾。」(《鮚埼亭集》)

梁章鉅:「符彥卿、李洪信等,功名顯於五代,而沒在宋初,即不為立傳,此史家斷限之法宜爾。」(《浪跡三談》)

逸事

  • 精於野獵 符彥卿自小學習騎射,擅於引弓,在軍帳中亦熱衷打獵活動,曾經在遂城(今四川省遂寧)的鹽臺澱之地,一日之內射下等四十二匹,在場旁觀者無不嘖嘖稱奇[71]
  • 捨財分賜 彥卿為將門子弟,除勇略有謀、善用兵外,對麾下亦毫不吝嗇,他前後獲朝廷賞賜百萬,都悉數分予帳下,故軍中士卒皆樂於為他拚死效力[72]
  • 名震契丹 遼人自陽城之戰敗於符彥卿以後,對他尤其畏懼,乃至遇上馬匹生病不飲不嚼,便會唾咒「莫非符王作怪?」[73]
  • 放虎歸山 後晉亡國後,符彥卿曾滯留遼國境內,但不肯像前人李陵衛律一樣改投北狄,經常過問朝政的遼太宗耶律德光之母、皇太后述律平就特意向朝臣探問:「彥卿是否安在?」朝臣回答說他已逃回徐州,述律平嘆謂「繼續留此人在中原,實在何其失策!」可見其在契丹中威名遠播[74]

家族

子輩

符彥卿先後有三個女兒成為後周、北宋初年皇后,致家族顯赫,當時無出其右。

  • 長女:宣懿符皇后,後周世宗柴榮第一任皇后,早逝,葬於懿陵
  • 次女:宣慈符皇后,親姐死後,於顯德六年(959年)被後周世宗立為第二任皇后,至恭帝時被尊太后臨朝聽政。北宋立國後遷西宮,被奉為周太后,及後出家修道,號玉清仙師。
  • 三女:符氏,適昭信軍節度使李承嗣
  • 四女:符氏,適安遠軍節度使李守節
  • 五女:符氏
  • 六女:懿德符皇后,後周時適趙匡義為繼室,早逝,趙光義即位宋太宗後,追冊為皇后,葬於永安陵西北
  • 七女:符氏

參考文獻及注腳

  1. ^ 符彥卿字冠侯,陳州宛丘人。父存審,後唐宣武軍節度、蕃漢為步軍都總管中書令。
  2. ^ 存審之第四子,軍中謂之“符第四”。
  3. ^ 彥卿年十三,能騎射。
  4. ^ 事莊宗於太原,以謹願稱,出入臥內,及長,以為親從指揮使。
  5. ^ 入汴,遷散員指揮使。
  6. ^ 郭從謙之亂,莊宗左右皆引去,惟彥卿力戰,射殺十數人,俄矢集乘輿,遂慟哭而去。
  7. ^ 都遣人北招契丹,契丹遣禿餒將萬騎救都。
  8. ^ 契丹從他道入定州,與都出不意擊延朗軍,延朗大敗,收餘兵會晏球趨曲陽,都乘勝追之。
  9. ^ 符彥卿以左軍攻其左
  10. ^ 號令諸將皆橐弓矢、用短兵,回顧者斬。
  11. ^ 天成三年,以龍武都虞候、吉州刺史討王都於定州,大破契丹於嘉山。
  12. ^ 都遂大敗,自曲陽至定州,橫屍棄甲六十餘里。
  13. ^ 都及禿餒得數騎遯去,閉城不復出。
  14. ^ 都居城中,兵少,惟以契丹二千人守城,呼禿餒為餒王,屈身事之。諸將有欲出降者,都伺察嚴密,殺戮無虛日,以故堅守經年。
  15. ^ 其餘眾奔潰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鋤耰白梃所在擊殺之,無復遺類。
  16. ^ 惕隱與數十騎走至幽州西,為趙德鈞擒送京師。明宗下詔責誚契丹。契丹後數遣使至中國,求歸惕隱等,辭甚卑遜,輒斬其使以絕之。
  17. ^ 契丹自中國多故,彊於北方,北方諸夷無大小皆畏伏。
  18. ^ 明年克其城,授耀州團練使。改慶州刺史。
  19. ^ 奉詔築堡方渠北烏侖山口,以招黨項。
  20. ^ 清泰初,改易州,兼領北面騎軍,賜戎服、介胄、戰馬。
  21. ^ 契丹主入援太原也,行周、彥卿引騎拒之,尋為契丹所敗,遂與敬達保晉安寨,累月救軍不至。
  22. ^ 晉天福初,授同州節度。兄彥饒亦鎮滑臺。
  23. ^ 俄而彥饒叛,彥卿上表待罪,乞田里,晉祖釋不問。
  24. ^ 改左羽林統軍,俄兼領右羽林,改鎮鄜延。
  25. ^ 少帝幼與彥卿狎,即位,召還,出鎮河陽三城。
  26. ^ 遼人南侵,詔彥卿率所部拒戰澶州。
  27. ^ 契丹入邊,彦卿拒戰于澶淵。
  28. ^ 契丹騎兵數萬圍高行周於鐵丘,諸將莫敢當其鋒
  29. ^ 彥卿獨引數百騎擊之,遼人遁去,行周得免。
  30. ^ 諸將相顧無敢當其鋒,彦卿引數騎力戰,敵解去,行周頼以免。
  31. ^ 又副李守貞討平青州楊光遠,移鎮許州,封祁國公。
  32. ^ 開花運二年,與杜重威、李守貞經略北鄙。
  33. ^ 契丹主率眾十餘萬圍晉於陽城。
  34. ^ 晉軍饑渴,鑿井輒壞,絞泥汁而飲。
  35. ^ 德光坐奚車中,呼其眾曰:「晉軍盡在此矣,可生擒之,然後平定天下。」
  36. ^ 彥卿謂張彥澤、皇甫遇曰:“與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戰,然未必死。”,彥澤等然之
  37. ^ 遂潛兵尾其後,順風擊之,契丹大敗,其主乘橐駝以遁,獲其器甲、旗仗數萬以。
  38. ^ 少帝嘉之,改武寧軍節度、同平章事。
  39. ^ 為左右所間,會再出師河朔,彥卿不預,易其行伍,配以羸師數千,戍荊州口。
  40. ^ 及杜重威以大軍降於滹水
  41. ^ 急詔彥卿與高行周領禁兵屯澶淵。
  42. ^ 彥澤引遼兵入汴
  43. ^ 彥澤引遼兵入汴,彥卿與行周遂歸遼。
  44. ^ 遼主以陽城之敗詰彥卿,彥卿對曰:「臣事晉王,不敢愛死,今日之事,死生唯命。」遼主笑而釋之
  45. ^ 會徐、宋寇盜蠭起,遼主即遣歸鎮。
  46. ^ 行次甬橋,賊魁李仁恕擁眾數萬攻徐州。
  47. ^ 彥卿領數十騎遽至城下,仁恕遣其徒執彥卿馬,請隨入城
  48. ^ 遣軍校陳守習縋而出,大呼賊中曰:「相公當為國討賊,何故自入虎口,乃助賊攻城?我雖父子,今為讎敵,當死戰,城不可入!。」
  49. ^ 賊惶愧,羅拜彥卿前,乞免罪,彥卿為設誓,乃解去。
  50. ^ 漢祖入汴,彥卿自徐州來朝,改鎮兗州,加兼侍中。
  51. ^ 乾祐中,加兼中書令,封魏國公,拜守太保,移鎮青州。
  52. ^ 及殺楊邠輩,召促赴闕下。
  53. ^ 周祖即位,封淮陽王。
  54. ^ 劉銖誅,以其京城第宅賜彥卿。
  55. ^ 及征兗州,彥卿朝行在,獻馬及錦綵、軍糧萬石,連被賜賫。
  56. ^ 俄移鎮鄆州。
  57. ^ 會召魏府王殷,欲以彥卿代鎮。俄遼人起兵,留殷控扼,故彥卿不入朝。
  58. ^ 殷得罪,即以彥卿為大名尹、天雄軍節度,進封衛王。
  59. ^ 世宗初,幷人擾潞州,潞兵敗,命彥卿領兵從磁州固鎮路壓其背。
  60. ^ 及帝親征,命為行營一行都部署兼知太原行府事,領步騎二萬進討。
  61. ^ 初,彥卿之行也,世宗以幷人雖敗,朝廷饋運不繼,未議攻擊,且令觀兵城下,徐圖進取。
  62. ^ 及周師入境,汾、晉吏民望風款接,皆以久罹虐政,願輸軍須以資兵力,世宗從之。
  63. ^ 而連下數州,彥卿等皆以芻糧未備,欲旋軍。
  64. ^ 世宗不之省,乃調山東近郡輓軍食濟之。
  65. ^ 及世宗至城下,命與郭從義、向訓、白重贊、史彥超率萬騎屯忻口,以拒北援,又下盂縣。
  66. ^ 遼人駐忻北,遊騎及近郊,史彥超以二千騎當其鋒,左右馳擊,彥超死之
  67. ^ 敗遼眾二千餘,遼騎遁走。先鋒為遼人所掩,重傷數百人
  68. ^ 諸將論議矛盾,師故不振。
  69. ^ 世宗乃班師,數賜彥卿繒綵、鞍勒馬,遣歸本鎮。
  70. ^ 還京,拜彥卿太傅,改封魏王
  71. ^ 嘗射獵遂城鹽臺澱,一日射獐、彘、狼、狐、兔四十二,觀者神之。
  72. ^ 彥卿將家子,勇略有謀,善用兵。前後賞賜鉅萬,悉分給帳下,故士卒樂為效死。
  73. ^ 遼人自陽城之敗,尤畏彥卿,或馬病不飲龁,必唾而咒曰:“此中豈有符王邪?。
  74. ^ 晉少主既陷契丹,德光之母問左右曰:“彥卿安在?”或對曰:“聞其已遣歸徐州矣。”德光母曰:“留此人中原,何失策之甚!”其威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