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俄語:Вариации на тему рококо,英語: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作品33,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大提琴與小型樂隊所寫的單樂章交響作品,創作於1876年,是為他的好友,德國大提琴家威廉·費森海根德语Wilhelm Fitzenhagen(Wilhelm Fitzenhagen)而寫成的,並於1877年11月30日由尼古萊·格里戈里耶維奇·魯賓斯坦指揮樂團於莫斯科音樂學院進行了首演。

柴可夫斯基嘗試在這首作品中,表現了他最喜愛的作曲家─莫扎特的敬意。他儘量把樂曲寫得較為輕巧而簡潔,追求古典時期初期的不花巧式寫作風格,這正好如18世紀初期所興起一稱為「洛可可」的藝術風格不謀而合,柴可夫斯基便借用了「洛可可」這個意念,作為他樂曲標題的精髓之處。

背景

分析

樂隊編制

柴可夫斯基採用了一個小編制的樂隊組合,希望能仿效莫札特時代的音樂色彩及風格。

全曲演奏時間介乎18-20分鐘。雖然費森海根的版本將其中一段刪去,但時間的差別並不構成重大差別。

結構

意念上這首作品跟一首獨奏樂器協奏曲分別其實不大,柴可夫斯基雖然並非採取當時慣常的三樂章結構,反而用了在他作品中不常採用的變奏曲曲式,但樂曲中獨奏大提琴有相當多炫耀技巧的段落,亦附有最少兩段的華彩樂段,樂曲間的速度改變明顯而清晰,結構上已備有協奏曲所需要的元素。全曲共分成10個段落,包括主題、八段變奏曲及終曲。

不過,首演後費森海根對柴可夫斯基的版本並不感滿意,柴可夫斯基請求費森海根先把樂譜審視[1],待完成後才交付印刷。費森海根作出了一些修改,而柴可夫斯基亦審視過及作出配合,然而,當樂譜拿到出版商時,柴可夫斯基並沒有察覺原來費森海根私下再將樂曲擅自修改,這次不單純是一些獨奏樂句部份,就連變奏曲的次序也遭更改,結果1878-1879年出版的第一版本,其實是費森海根的改編版本[2]。當柴可夫斯基發覺時已經太遲,他雖然很不滿意費森海根的做法,但由於他確實授權了費森海根處理樂譜事宜,所以亦只能採取放棄的態度,一直至1950年,大提琴家庫巴斯基(Viktor Kubatsky)在研究柴可夫斯基的手稿時,直覺上覺得有點不尋常,在借助X光機的檢視下,才發現柴可夫斯基的一些筆跡被墨水所遮蓋,因而揭發這事,經過多年的查證及研究,於1955年終於把原來版本的還原,並於翌年收錄於《柴可夫斯基作品全集》第30b冊內[3]

兩個版本的比較
柴可夫斯基原版 費森海根版本
前奏-主題 相同,但兩段大提琴獨奏部分別加入重覆記號
第一變奏 相同
第二變奏 相同,但改用第五變奏的結尾部份
第三變奏 第六變奏
第四變奏 第七變奏
第五變奏 第四變奏
第六變奏 第五變奏,改用第二變奏結尾(連華彩段落)
第七變奏 第三變奏
第八變奏 刪去
結尾 保留

雖然柴可夫斯基的原版得以重見天日,不過直至現時,不少演奏家仍然採用費森海根的版本。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參照
  1. ^ Brown, p.122.
  2. ^ Kohlhase, T. (2007). Preface from Tchaikovsky: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riginal Version). Edition Eulenburg; London, Page III.
  3. ^ Kohlhase, T., Page V.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