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琪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琪良(1914年2月—2003年9月21日),河北任丘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外交官。

生平

参加革命

1929年夏考入保定私立培德中学读书。不久因家境贫困,被迫考公费学校,于1930年考入保定的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二师读书时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爱国学生运动,1931年参加革命(“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反帝大同盟)。在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抗日救亡运动冲击下,1932年春当局宣布解散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作为学生骨干参加了著名的“保定二师学潮”运动,并加入中国共青团。学潮后期,党组织决定将大部分学生疏散回家,杨琪良回到家乡在本村任小学教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与进步青年高万德等一起组建了“抗日救国会”发动群众工作,出版《群声报》。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保属特委军事部部长、老红军孟庆山的领导下组建河北游击第十四支队,高万德任支队长,杨琪良任政治主任。1937年11月初帮助爱国士绅高士一组建河北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五路,任政治部主任。仅3个月时间,他们就组织起3000余人的抗日武装队伍,并逐渐向东发展到文安县、霸县及胜芳镇,部队一度扩充到七八千人,后经整顿编成3个团,共5400余人。后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独立第一支队、八路军冀中军区独立第四支队,一直担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3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独立第一旅,任政治部主任。1940年11月独一旅兼晋绥军区第四军分区。1942年11月调防陕甘宁边区,接防三五九旅兼任绥德警备区。1943年4月,杨琪良与绥德县妇救会干部白淑贞结婚,地委书记兼警备区政委习仲勋等参加婚礼,翌年杨琪良作为证婚人之一参加了习仲勋与齐心的结婚仪式。1943年4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并决定在整顿党的作风的同时,进行一次普遍审查干部的运动。杨琪良也一度受到怀疑,经组织审查,最后做出了“历史清楚,没有什么问题”的结论。

解放战争时期,任独立第一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7年冬季新式整军运动中,杨琪良撰写的《九天阶级教育初步总结报告》得到毛泽东批示:“此件很好!”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第二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党委委员等職務。

外交生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7月調入外交部工作,出任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政务参赞,在彭明治大使病休期间主持工作,以临时代办身份解决波兰运往中国的抗美援朝的物资问题,组织接待宋庆龄率团参加华沙世界和平大会、周恩来总理出访波兰等重大活动。1955年1月,外交部总务司成立,杨琪良为首任司长,负责外交部行政后勤基建、外事财务、外交服务人员管理等,筹建驻外使馆用房,组织领导外国驻华使馆区建设、外交干部宿舍区建设等营建工作。1958年10月至1959年9月,在外交部领导下,杨琪良直接领导中央交办的钓鱼台国宾馆规划、设计、施工,在中央和全国各方面的支持下仅用10个月的时间建成。

1961年8月,杨琪良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摩洛哥大使。1962年8月,撰写摩洛哥邻国阿尔及利亚情况报告,再次受到毛主席表扬,批示说“此件值得一阅”,并指出:“中央对国内很多情况不清楚,许多领导机关封锁消息,不作论证性的报告,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实行独立王国。而国外使馆消息,却如此认真而迅速。”在任摩洛哥大使期间,杨琪良还成功组织领导了接待周总理、陈毅副总理访问摩洛哥(非洲10国行)重大外事活动。在周总理一行即将访问阿尔及利亚期间,杨琪良获悉阿尔及利亚国内出现政变可能的消息(后来政变并未发生),为保证中国代表团的安全,杨琪良及时将这一重要消息报告总理,让代表团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

1969年7月,杨琪良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1971年8月,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日利亚大使。1973年9月,回国任外交部政治部主任。1979年8月,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葡萄牙大使。1983年12月离休。[1]

2003年9月21日,杨琪良在北京病逝,终年89岁。[2]

家庭

1943年與白淑貞結婚,育有四女一子,女楊延林、楊津林、楊蘭蘭、楊曉林、子楊平平。鳳凰衛視記者秦楓是其外孫女。

参考资料

  1. ^ 沈建; 沈力. 五星红旗下的大使们. 新中国大使丛书.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 77-78. ISBN 978-7-2140-1138-1. 
  2. ^ 杨琪良同志逝世.《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1日第4版
外交職務
前任:
首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葡萄牙大使
1979年8月—1983年12月
繼任:
陆济新
前任:
首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日利亚大使
1971年8月—1973年8月
繼任:
冯于九
前任:
曾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
1969年7月—1971年5月
繼任:
林中
前任:
白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摩洛哥大使
1961年8月—1967年1月
繼任:
张伟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