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构造期
新生代 新近纪(第四纪 全新世 新构造期
更新世
喜马拉雅构造期
上新世
新近纪
中新世
古近纪 渐新世 华北构造期
始新世
古新世 四川构造期
中生代 白垩纪
燕山构造期
侏罗纪
三叠纪 印支构造期
古生代 二叠纪
天山构造期
石炭纪
泥盆纪
祁连构造期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震旦构造期
新元古代 埃迪卡拉纪 震旦纪
成冰纪
南华纪 南华构造期
青白口纪 青白口构造期
拉伸纪
中元古代 狭带纪 蓟县纪 蓟县构造期
延展纪
盖层纪 长城纪 长城构造期
古元古代 固结纪
造山纪 吕梁构造期
层侵纪
成铁纪
新太古代 五台构造期
中太古代 阜平构造期
古太古代 迁西构造期

新构造期,字面上来讲,是指距今最近的构造期。按万天丰(2004)的意见,中国的新构造期从78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开始,持续至今。

构造活动

新构造期的构造变形相当微弱,除台湾西部及其附近海域外,几乎没有发生什么褶皱。岩浆活动也仅分布于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台湾岛云南腾冲昆仑山中部和东北长白山完达山小兴安岭等个别地区。这一时期的地震主要发生在中国西部和台湾周边地区,东北、华北地区发生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仅占全国的2%,但因为这一带是人口稠密区,所以造成的破坏要比中国西部的地震大得多。

地应力特征

新构造期和在它之前的喜马拉雅构造期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力作用的主应力方向出现了全新的特征。在喜马拉雅构造期,中国岩石圈的主应力方向总体来说是南北向的,其中中国西部的主应力方向是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中国东部则为北南走向至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到新构造期,主应力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除青藏高原西部和新疆大部仍主要为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外,中国北方大部已经变为北东东-南西西走向至东西走向,而中国南方大部则变为北西-南东走向,三者合起来呈现出放射状散布的特点,这种构造应力场是以前的地史上不曾有过的,它说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造成的影响已经较喜马拉雅期为弱,而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影响又开始显现出来,二者势均力敌的结果便是这种放射状应力场的形成。

对现代地貌的影响

新构造期对现代地貌还未能产生广泛、全面的影响,仅有的影响表现为:

  1.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的继续抬升(但速率已经明显小于喜马拉雅期);
  2. 中国东部一些自西向东流经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的河流,因这些断层的走滑作用而发生偏转;
  3. 东南沿海地区因受到北西-南东向主压应力作用,地面出现一系列的共轭剪切断裂,从而控制了现代水系的网络;
  4. 部分沿海地区因地面下降而遭受海侵;
  5. 东北部分地区出现火山活动,形成火山地貌。

参考文献

  1. 万天丰.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地质出版社. 2004年6月: 198–215. ISBN 7-116-03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