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南坊
寧南坊 | |
漢字 | 寧南坊 |
---|---|
白話字 | Lêng-lâm-hong |
台語羅馬字 | Lîng-lâm-hong |
別名 | |
漢字 | 凝南坊 |
白話字 | Gêng-lâm-hong |
台語羅馬字 | Gîng-lâm-hong |
寧南坊是臺灣明鄭時期的承天府與清朝的臺灣府城底下的行政區劃,位於府城南邊,歷來範圍有所增減,在清朝末年臺灣府城內從四坊改成六坊二堡時,寧南坊是唯一一個保持舊稱未分拆的坊[1]。另外在部分文獻中寧南坊又被寫作「凝南坊」。
境內知名廟宇有臺南孔子廟與延平郡王祠等,而在清末的聯境防守劃分中,寧南坊大致分由六合境與八吉境負責防守[1]。
沿革
寧南坊之名最早可見於沈光文《臺灣輿圖考》一書,寫說「(承天府)坊有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當時寧南坊北界為十字街東鷲嶺南坡的鬼仔埔,東界約為德慶溪支流枋溪,南界為福安坑溪,西界為磚仔橋一帶,內有夫子廟(臺南孔子廟)與馬兵營(今原臺南地方法院一帶)[1]。
進入清朝統治並築起臺灣府城城垣後,寧南坊南界延伸到城垣南段,而後到了道光十年(1830年),寧南坊北界為十字街,境內有上橫(祥雲)街、五帝廟前街、頂打石(鼎甲石)街、糖仔街、龍王廟街、菜市街、檨仔林街,整體呈現北窄南寬的葫蘆形[1]。而在府城四坊析分成八坊時,寧南坊是唯一保有舊名的坊,但與東安坊的交界處一帶有部分區域改隸屬於新劃分的東安下坊[1]。
進入日治時期後,原有的坊里制度逐漸失去作用,實施町制後,原寧南坊範圍相當於幸町、末廣町、泉町與南門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