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積岩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增積岩體增積楔形體指的是相同的地質單元,形貌上呈現著楔型的構造,所以又稱為增積楔形體。 而增積岩體在海底的相對應位置位在海溝和火山島弧之間。

形成機制

在隱沒系統隱沒的過程中,由於沉積於海床及海溝的沉積物會被刮起、增積及堆疊形成楔型外貌,故稱為增積岩體或是增積楔型體,並且增積岩體受到極大的壓應力,所以內部有許多因壓力所造成的褶皺、破裂和逆斷層等構造,而相對應的位置在於海溝及火山島弧之間, 舉台灣南部外海增積岩體為例,可以依地形和構造的特性,將增積岩體分為上部斜坡帶、下部斜坡帶以及背衝斷層帶。

構造特性

下部斜坡帶

下部斜坡帶位在增積岩體的前緣,坡面平緩是該區的特徵,而覆瓦狀的褶皺和逆衝斷層是此帶的主要特徵構造。

上部斜坡帶

上部斜坡帶位在增積岩體的核心部分,因為這個區域受到強烈的擠壓變形,會使得內部的反射訊號不連續,所以在震測圖中很難找到反射層,並且會有一些泥貫入體的分布。

台灣附近海域的增積岩體

台灣附近有兩個隱沒系統,一個是呂宋島弧隱沒系統,一個則是琉球隱沒系統, 而琉球隱沒系統內的增積岩體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耶雅瑪海脊,呂宋島弧隱沒系統內的增積岩體則是恆春海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