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嘉義圍城戰
第二次嘉義圍城戰 | ||||||||
---|---|---|---|---|---|---|---|---|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 ||||||||
嘉義縣城遺跡,約攝於1910年代,現已不存。 | ||||||||
| ||||||||
参战方 | ||||||||
|
| 大清帝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
参战单位 | ||||||||
|
|
|
第二次嘉義圍城戰,是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同治元年(1862年)農曆九月至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十五日,天地會紅軍包圍嘉義縣城內的官民軍,雙方長期僵持,直到清廷遣調署福建水師提督吳鴻源率軍來臺,天地會紅軍棄堵嘉義縣城,北返彰化縣城才告終。
前哨戰
同治元年(1862年)春,戴潮春及天地會眾在大墩一帶搶糧倡亂[1],並攻佔彰化縣城之後,彰化縣南鄰的嘉義縣亦不少股首、地主響應天地會,高舉紅旗,自農曆三月間群起叛亂清廷。嘉義縣城為清廷台灣府郡城的前線,戰略地位重要,斷不可失,三月下旬立即遣派安平水師協副將王國忠據守,三月廿八日抵達嘉義縣城,在府城至嘉義縣城的路程中,不時遭到紅軍的襲擊。嘉義縣城自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底,迄於同年六月初八之間,直到台灣鎮總兵林向榮率軍來援,才排解第一次嘉義圍城之危。[2][3][4]
清軍兵敗斗六門
林向榮進駐嘉義縣城後,原本想比照福寧鎮總兵曾玉明(前台灣北路協副將[5])在鹿港以勸降反叛村莊的策略,根基立穩之後再北上奪回彰化縣城,但遭到鎮守府城的台灣道道台洪毓琛屢屢催促,不得已於七月間偕同王國忠北上進軍。林向榮與王國忠甫離開嘉義縣城,進駐斗六門屯兵,彰化縣、嘉義縣一帶原本投降的股首、村莊再度叛變,紅軍股首陳弄、嚴辦、許豐年、劉阿屘等率領團勇包圍斗六門,並截斷府城至斗六門的糧道,雙方幾經激戰,清軍台灣鎮總兵林向榮、台灣水師協副將王國忠等三十餘名軍官,皆於九月間命喪斗六門戰役,清軍損失慘重。[2][3]
過程
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十七日,天地會擊敗清軍、奪下斗六門,天地會首領之一戴潮春盤算乘勝南下出擊,軍師劉仔屘曾提出捨棄嘉義城、直取台灣府城的戰略建議,他主張「斗六既然陷落,各處無不戰戰兢兢,這時應挾其精銳,直搗郡城(台灣府城),郡城必然聞風投降。郡城若投降,嘉義城不攻自破。今日若全力進攻嘉義這座小城,嘉義城不但堅固裡面的人又團結,急攻反而不利。[a]」不過戴潮春並沒有採納劉仔屘的建議,依然選擇攻取嘉義縣城。[2]
嘉義圍城戰線
台灣道道台洪毓琛接獲斗六門失陷消息,當即遣派姚僮北上嘉義縣,姚僮(候補未入流)總共率南路粵勇(應是廣東籍客家人)500 名,以及屯丁 500 名,協助署嘉義知縣白鸞卿以及參將湯得陞戍守嘉義縣城。[2]
柳仔林庄首領黃豬羔(今嘉義縣水上鄉),原本歸附天地會,在六月份時,因台灣鎮總兵林向榮馳援嘉義故,一度投降官軍,但林向榮九月間戰死之後,黃豬羔再度叛變,聯合小埔心陳弄(今彰化縣埤頭鄉)、牛朝山嚴辦(今嘉義縣民雄鄉)、大崙庄呂仔梓、涑東堡廖有譽、西螺廖談、洪花等各地股首包圍嘉義縣城,並又聯絡北路反抗軍勢力,如水師寮何守、茄投庄陳鮄(皆今台中市龍井區)助陣。[2][6]
天地會紅軍為攻破嘉義縣城,破壞大量民居,建築土圍包圍縣城,並數十步設立一砲台與高樓,觀瞰城中動靜,紅軍嚴辦、廖談、洪花等的妻妾亦披掛上陣,參與前線督戰。嘉義縣內鄉紳王朝輔、貢生陳熙年以及總理蔡鵬飛等籌設聯義局,徵抽市厘,調派民兵輪流守城。[2]
嘉義縣城自九月被圍,守將湯得陞晝夜督戰,勉勵軍士,城內富紳亦慷慨解囊,許山(許安邦)以龍眼核杵粉和米麥混食,資助軍民糧餉。期間但凡紅軍發動進攻,架雲梯登牆,被官兵以巨石砸之、攀土堡牆緣登者,則被官兵利矛刺死;後又從彰化縣城林日成處調藤牌兵來進攻嘉義縣城,官兵則以糖煮由,潑灑城垣,驅趕燒之,總計持續六個月之久。[2][3]
土庫、鹽水港戰線
在圍攻嘉義縣城期間,嘉義城周遭村莊也發生零星戰役,紅軍大股首陳弄、嚴辦便偕同天地會黃丕建於九月間進攻土庫,多次被土庫領有五品銜的義首陳澄清擊退。而鹽水港離台灣府城五十里,備受紅軍覬覦,發動攻擊,但鹽水港街因民居稠密,四面築有壕溝,分四門出入,街中富者不乏出資禦敵。土庫陳澄清與鹽水港舖戶、埔姜崙劉豐慶,附近數十庄皆約為同盟,相互救援,天地會久攻不克。[3][4]
吳鴻源馳援戰線
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署福建水師提督吳鴻源(泉州同安人)率領 3000 兵勇抵達台灣府城。同治二月(1863年)正月初十日,吳鴻源進軍鹽水港,號令嚴肅。由於吳鴻源 3000 名援軍中,有 1600 名自金門、廈門、海壇等地徵召,1500 名自同安招募,又有 880 名水勇隨行,於是台灣道道台洪毓琛認為吳帥援軍全屬「客軍」(外地兵),道路不熟,需有本地人做嚮導[7]:851,復命台灣鎮本鎮游擊洪金升、左營游擊葉得茂選兵400,同知張啟煃、鹽大使秦恩培,另募民勇 1000 為前導會師。[2]
鹿仔草庄陳氏納款自請為嚮導,軍中隨員陳策明採信從之,遂於正月十五日,以葉得茂為先鋒,州銜施廷仁、守備徐榮生率千餘兵勇,進軍鹿仔草,行經梅子厝(今嘉義縣鹿草鄉[6])時,卻被埔心陳弄、南靖厝呂仔梓的反抗軍由後方包抄,連大崙、二重溝的紅軍亦紛紛參戰,游擊葉得茂、千總林茂生(金門人)戰死,官軍賴把總吳禎祥與徐榮生據險以守,收合敗軍之勢安然撤退。[2][4]
吳鴻源出師不利,同時不少將士亦身染疾疫,總理柯得安鑒於林向榮、吳鴻源兩次敗陣,便建請吳鴻源設壇慰勞軍魂,吳鴻源採納此議,並親自赴現場致祭,撫慰軍心。嗣後,吳鴻源遣派海壇游擊吳邦基(同安人)、金門游擊李懋德(同安人)鎮守後壁寮。[2]
二月十二日,清軍攻破上樹頭庄、馬稠仔後莊,斬殺紅軍八十餘。吳鴻源移師下茄苳(今台南市後壁區),聯絡吳邦基虛立旗幟,立疑兵之計,又派洪金升進駐白沙墩(今後壁區),通判楊興邦、州同知張啟煃則至水堀頭(今麻豆區[6]),構成犄角之勢。吳鴻源又飭令降將吳志高為嚮導(店仔口豪族,又名吳墻),親率游擊周逢時、守備蘇吉良進發,復令金廈精兵攻後寮仔,擒獲紅軍先鋒 18 名。[2]
紅軍王祿拔、臭頭缽據守馬稠後庄,與官軍對峙,寄信至小埔心首領陳弄處,請求援兵。陳弄書記陳吉生,嘉義大腳腿人,原為林向榮軍中稿識,林向榮在斗六門之役陣亡之後,陳弄愛惜陳吉生之才,並以同姓宗親為由,延攬陳吉生為軍中書記。陳吉生接獲王祿拔求援書信,透過降兵蔡某,矯報彰化縣城已失予陳弄,陳弄欲調軍北上馳援,又吩咐陳吉生回信,將約三更之時,承諾將會派兵救援王祿拔;但陳吉生擅改其信,回信曰:「彰化已失,令各營三更盡撤。」王祿拔接信,只得隨同撤軍。是夜,吳鴻源率同吳志高部隊,由店仔口直奔嘉義縣城下,嘉義城內軍隊亦開門出擊,天地會紅軍面臨夾攻,匆促縱火逃遁。[2][4]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十五日,天地會戴老見(應為戴潮春之叔)率降番 200 餘名應戰官軍,但番勇見大勢已去,擒下戴老見後求降,戴老見被清軍所殺,嘉義城圍乃解。[2]
後續
- 嘉義縣城解圍戰役中,民軍首領林義、總理林維銘、林大約、林榮貴等皆不幸陣亡,鄉勇死者 44 名。吳鴻源入城之後,皆親祭奠拜陣亡將士,奏旨請獎,後更起建祠廟,享春秋二祭。[3]
- 署福建水師提督吳鴻源二月十五日入主嘉義縣城之後,林向榮輕出陣亡的殷鑑不遠,不敢擅出,委守備蘇吉良、守備徐榮生出擊周圍聯外村庄,欲疏通道路再北上,以此為奪回彰化縣城萬全之策,其中蘇吉良在嘉義縣、彰化縣之交,發動三百餘場大小戰役,連破劉厝庄、小定厝、上塗溝、下塗溝等匪軍村莊,頗有所獲。吳鴻源卻仍遭受台灣道道台洪毓琛批評,來信多次催促吳鴻源應盡速攻取彰化縣城,雙方征戰方針不和,爭執之下,吳鴻源在同年六月間被清廷撤換,原「福建水師提督」一職則由前台灣北路協副將曾元福代為署理。[2][3][8](細節可參見嘉義縣會戰)
其他
- 嘉義縣城第二次圍城期間,軍民糧餉幸賴富紳解囊,又是殷戶許山(許安邦)散盡家財,以所蓄桂圓按口分給,不少百姓只能掘草根、煮敗革(皮革)食用止飢,許山媳婦何氏亦出私財散給,收購仙草乾,熬凍以濟軍,苟延殘喘,艱辛萬分。嘉義城圍解之後,許山身染足疾,至於脫體,人人無不感念許山忠義。[2]
- 陳弄陣中的陳吉生長期矯傳文書直到六月份才被揭穿,陳弄怒不可遏,處以極刑,以銅鐵燒烙之;陳弄妻亦以女鞋擊其頭,陳吉生始終未供出合謀,於六月二十日殉節而死。[3]
- 《戴施兩案記略》作者吳德功曾造訪「店仔口」聯合五十三庄大總理吳志高(吳墻)家,並對吳仔牆留下「身材五短,爾雅溫文,無武夫氣。」之評語印象。此吳志高在戴潮春起事初期原本依附天地會,後在第一次嘉義圍城戰期間,接受台灣鎮總兵林向榮招募,協助官兵運糧解圍,待至九月間林向榮斗六門戰役中兵敗,吳志高便於店仔口堅壁自守,天地會難以越池店仔口一步,在牽制天地會部隊上頗有功蹟。[4]
- 署福建水師提督吳鴻源下屬,時任守備的蘇吉良,在光緒朝清法戰事期間已升任「澎湖水師協」副將。[9]
相關條目
注釋
- ^ 《東瀛紀事》原文:「斗六既陷,各處破膽,若悉銳鼓行而南,郡城必望風瓦解。郡城既得,嘉義不攻自破。今以全力攻一小邑,嘉義城堅而眾協,急切未易下也。」
參考資料
- ^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肆輯.第六十五冊.清咸豐十一年二月至清同治二年十月》. 臺南市: 遠流. 2008. ISBN 9789860152319 (中文(臺灣)).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7 [2022-02-19].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3.3 3.4 3.5 3.6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2 [2022-02-19].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臺灣)).
- ^ 4.0 4.1 4.2 4.3 4.4 吳德功(吳立軒). 《戴施兩案紀略》. 南投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2 [2022-02-19].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中文(臺灣)).
- ^ 喬安娜·麥斯基爾(Johanna Margarete Menzel Meskill).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 1729-1895》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由王淑琤翻译. 台北市: 蒼璧. 2021 [1986]. ISBN 9789860682502 (中文(臺灣)).
- ^ 6.0 6.1 6.2 蔡培慧; 陳怡慧; 陸傳傑 (编). 《台灣地名事典》 二版一刷. 新北市: 遠足文化. 2018. ISBN 9789578630918 (中文(臺灣)).
- ^ 柯志明. 《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Cultivated Aborigines and the Unruled Hans: Governance Deployment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in Qing Taiwan]. 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21. ISBN 9789863504764 (中文(臺灣)).
- ^ 邵雅玲. 〈曾元福〉.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09 [202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中文(臺灣)).
- ^ 林, 豪. 《澎湖廳志稿》. 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 [1893]. ISBN 957021042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