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农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劳农派(日语:労農派ろうのうは),是二战日本的非日共系马克思主义团体。以1927年創立的杂志《劳农》為中心,称作劳农派。由与“日本资本主义论争”中的對抗讲座派的经济学家、左翼无产阶级社会活动家、《文艺战线》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组成。  

形成

1922年7月15日,日本共产党秘密成立。日本共产党成立以后不久,1923年就被特高(“特别高等警察”,日本政府专为打击社会运动而设立的政治警察)一网打尽。

1924年,山川均等领导人,在未与共产国际商讨的情况下,解散了日本共产党。

1926年12月,在共產國際指導下,日本共产党正式重建(第二次共产党)。1927年,通過《27年綱領》[1],批判山川均福本和夫日语福本和夫等前領導人。

1927年,在山川均主导下的一些左翼知识分子反对建设少数人的、非合法的共产党,而主张建立统一、合法、大众的无产阶级政党。他们以山川均、猪俣津南雄为中心,发行了杂志《劳农》(1927年12月创刊),以《劳农》雜誌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者称为“劳农派”。

理论

勞農派無明文的組織及共識。依1971年《社會主義協會綱領》的描述中,勞農派具備下列特徵:[2]

  1. 日本资本主义的性格:明治维新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天皇制,是资产阶级君主制,現今(1927年)的政治鬥爭對象是以金融资本、垄断资本為中心帝国主义資產階級。因此,革命的性格就是社会主义革命。
  2. 布尔什维克·共产国际的評價:列宁主义,是基于俄罗斯条件的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发展。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任务不是模仿德国社会民主主義俄国共产主义,而是以日本的现实出發。革命運動不應以世界的某一中心指導。
  3. 政党论:对群眾而言,资本主义抑或社会主义不是當前问题。因此,必須组织所有与资产阶级相冲突的社会团体,成立群眾的、合法的政黨。这个政党必须是具有統一戰線性质的单一無產政党。马克思主义者要在這政党的动员和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擴大其領導力。
  4. 工会理论:工会不是政党的替代品,必须统一工會运动。以社会主义革命為目标的鬥爭,和提升日常生活品質的鬥爭,不能被机械式区分,不应該忽视、否定后者。

后续

1938年2月的第二次人民战线事件中,勞農派多數人士遭到逮捕。战争结束后,社会党左派的理论團體社会主义协会繼承了勞農派理論。勞農派深刻影響了日本社会党的日本劳动组合总评议会路线(所谓的日式社会民主主义)。

人物

*仅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活跃的人士。

经济学家

  • 櫛田民蔵
  • 大内兵衛
  • 猪俣津南雄
  • 土屋喬雄
  • 向坂逸郎
  • 有沢広巳
  • 岡崎次郎
  • 大森義太郎

社会运动家・政治家

作家

参考

註腳

  1. ^ 全稱為《關於日本問題的決議》(日本問題に関するテーゼ),通稱為27年綱領(27年テーゼ
  2. ^ 労農派と講座派. 『社会主義協会テーゼ』学習のために. 1971. 

文献

  • 社会主義協会『社会主義協会テーゼ』 社会主義協会 1971年
  • 石河康国 『労農派マルクス主義:理論・ひと・歴史』(上・下巻)社会評論社、2008年
上巻は明治期から1951年社会主義協会結成まで、下巻は1998年社会主義協会再分裂までを扱う。
  • 佐藤優・山崎耕一郎『マルクスと日本人』明石書店、2015年
  • 千坂恭二『思想としてのファシズム』彩流社、2015年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