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運使
(重定向自盐法道)
盐运使全称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元朝始置,專设于两淮、两浙、福建等产盐各省。
明清朝沿用,明代在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福建等处设都转盐运使司,正式官名為都轉運鹽使,鹽運使、鹽司為俗稱[1]。清朝時,品秩為從三品。該官職名為統轄地方鹽務的官員,設於都轉鹽運使司。該官職屬於專任的技術官僚,下設分司:鹽課司、運鹽司。民国初年仍设盐运使,属盐务署。1937年,改组为盐务管理局,鹽運使一職廢除。
鹽運使秩從三品,可由各省知府升任,聽命於管理鹽政之督撫。全國鹽運使主要設於產鹽的省份,共有鹽運使7人,即直隸、山東、兩淮、兩浙、廣東、四川(宣統二年由鹽茶道改設)、奉天(宣統二年增設)各1人。清初所設河東鹽運使,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裁;福建鹽運使,於雍正四年(1726年)改為鹽法道。鹽運使掌督察場民生計,商人行息,適時平其鹽價,管理水陸輸運。鹽運使官署稱為「都轉鹽運使司」,其下設有經歷(從七品)、知事(從八品)、巡檢(從九品)、庫大使(正八品)等職官。
鹽法道秩正四品,其職權與鹽運使相同。全國共設鹽法道13人,分別為山西、福建、雲南、江南、江西、湖北、湖南、陝西、廣西、四川、河南各1人,甘肅2人。鹽法道屬員有經歷、巡檢等官,其品秩、職掌與鹽運使司屬官相同;其不設屬員的省份,則以運同(從四品)、運副(從五品)、運判(從六品)及課大使等兼理其事,此外在一些省份還設有鹽課提舉司提舉、監掣同知及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等官員[2]。
參考文獻
-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外部連結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