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江 (开国大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王长江 (1899年)

王长江(1899年11月2日—1978年11月17日)字宗汉直隶省(今河北省博野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大校[1]

生平

1899年11月2日,王长江出生在博野县城内西街的一个书香门第。长大后,王长江先后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学习。1932年4月,国民革命军第32军军长商震将王长江所属的部队改编为独立第39旅(旅长黄光华)第417团(团长蒋纪珂)第1营,王长江仍任营长[1]

1933年1月,日军侵占中国热河省长城抗战爆发。独立第39旅奉命开往前线,在滦河西岸构筑工事。1933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壮大部队声势,将前线参战的各独立旅均扩为师级番号,王长江营的番号改为第139师(师长黄光华)第717团(团长蒋纪珂)第1营。1933年3月4日,日军第14混成旅团米山先遣队一部占领冷口,威胁国民革命军第32军侧背。商震决定让第139师驰赴迁安县以北地区,并迅速进攻冷口,此即冷口战斗。师长黄光华接到命令后,决定以第717团担负进攻任务,团长蒋纪珂选定王长江的第1营作为主攻部队。1933年3月7日拂晓,王长江的第1营突然进攻冷口,日军仓皇抵抗,经数小时激战,第1营于上午5时收复冷口,并将残余日军全部驱逐。战斗获胜后,蒋纪珂又命所属第3营跟踪追击,留下第1营在冷口构筑防御工事。1933年4月9日中午,日军第16师团一部500多人再度进攻冷口,王长江率所部坚守,多次击退进攻。战至1933年4月11日,第139师所属三个团均已陷入苦战,此时日军宫崎支队迂回冷口右侧背。商震被迫命令第139师放弃阵地撤回滦河西岸。139师撤退时,王长江的第1营奉命留在阵地上断后。1933年5月15日,中日两国签署停战协议,长城抗战结束。王长江因在冷口表现出色,获提拔为中校营长,并于1935年7月17日获颁青天白日勋章,是该勋章的第65位获得者,也是参加长城抗战人员中第46位获得该勋章者[1]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长江与保定军校同学兼同乡张荫梧等人组织河北人民抗日自卫军(简称河北民军),王长江任河北民军副总指挥兼主力旅旅长。但张荫梧转为坚决反共之后,受中国共产党影响的王长江在1938年10月火线起义,率部加入八路军。经张存实介绍,王长江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八路军任命王长江为冀中军区警备旅旅长,与该旅政委旷伏兆搭档[1][2]。后来历任晋察冀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旅旅长,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2]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王长江先后担任抗大第7分校校长,绥蒙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绥蒙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华北陆军军官学校(后来先后改为华北高级步兵学校、第六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山东军区荷泽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大校军衔[1][2]

1978年11月17日,王长江病逝。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安葬在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1]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王长江:从长城抗战营长到共和国华北军区副参谋长. 长城抗战网. 200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2. ^ 2.0 2.1 2.2 王长江. 西柏坡网. 2013-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