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當熱帶氣旋可能或已經影響香港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號,警告市民熱帶氣旋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獨立於其他氣象警告,,可以與其他警告同時生效(例如暴雨警告信號、雷暴警告、山泥傾瀉警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火災危險警告及酷熱天氣警告),與寒冷天氣警告同時生效的可能性極低,但仍有可能,因為香港的冬季甚少出現熱氣旋,而熱帶氣旋影響香港時不會出現結霜,因此此警告不會與霜凍警告同時生效。另外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亦不可與強烈季候風信號同時生效,因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是在香港風力受熱帶氣旋主導時發出,而強烈季候風信號則是在香港風力受季候風及其他因素主導時發出;如兩者同時影響香港,天文台需衡量哪一個系統主導香港風力,例如參考熱帶氣旋位置、香港普遍風向及露點,而決定發出相關信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台及電視台廣播,其中各電視台會在節目播出期間顯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標誌。由於2002年前天文台以懸掛信號形式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一般市民多會以「風球」稱呼。
歷史
懸掛風球數字系統及晚間燈號
1884年起,香港天文台總部和警署等部份政府建築物前,設有「信號站」,方便向海港內船隻提供熱帶氣旋的警告,初時是在尖沙咀水警總部(即現時的1881)採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隻發佈關於熱帶氣旋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當時的信號系統大約如下:
- 黑色朝上錐體,代表熱帶氣旋集結在香港以北,或熱帶氣旋集結的緯度較香港更北;
- 黑色朝下錐體,代表熱帶氣旋集結在香港以南,或熱帶氣旋集結的緯度較香港更南;
- 黑色圓柱,代表熱帶氣旋集結在香港以西;
- 黑鼓,代表熱帶氣旋集結在香港以東;
- 鳴風炮,當風力達烈風程度時鳴一響風炮警告;當預料風力達颶風程度時,則鳴兩響風炮[1]。
當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時,會在各信號站懸掛俗稱「風球」或「波」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實物標誌,結束時「除下」,晚上則使用白燈、綠燈及紅燈的「晚間燈號標誌」顯示警告信號,以讓市民(特別是漁民)得悉,故稱「懸掛/除下風球」,或稱「掛波/扯波/落波」等。1960年代,全港曾多達42個信號站。
1907年5月27日起改用燃放炸藥[2][3],並懸掛「十」字型信號,取代鳴風炮[4],1937年最後使用。
1917年7月1日起[5],開始採用數字及標誌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當時的信號為一至七號:
- 一號為紅色朝上錐體 ,代表有一個熱帶氣旋可能令香港於24小時內吹烈風;
- 二號為黑色朝上錐體 ,代表烈風從北方吹襲;
- 三號為黑色朝下錐體 ,代表烈風從南方吹襲;
- 四號為黑色圓柱 ,代表烈風從東方吹襲;
- 五號為黑色球體 ,代表烈風從西方吹襲;
- 六號為黑色兩個上下相對的錐體 ,代表烈風增強;
- [6]七號為黑色十字 ,後改為 ,伴有三下引爆聲,代表颶風吹襲。
1927年出現改動,一號信號由紅色朝上錐體改為紅色T字 [7]。
當水警總部懸掛以上警告信號時,蚊尾洲、橫瀾島、赤柱、香港仔、筲箕灣、西貢、沙頭角及大埔的信號站會懸掛「輔助信號」(),以通知本地及遠洋船隻警告生效,直到1931年廢止[8]。
1930年4月28日至5月2日,香港天文台邀請來自越南、中國、徐家匯、中國洋關、韓國、日本、俄羅斯遠東、關東大連、青島、菲律賓、馬來亞和台灣等地區的氣象台台長或海事偵測機構代表於香港召開會議[9]。香港天文台台長卡勒士頓在會議上指出,根據遠東亞熱帶地區的情況,香港本地的颱風警告信號較源自歐洲大陸的國際通行信號及印度的信號標準來得適用。[9]菲律賓方面則指,香港的信號標準並未能完全適用於菲律賓,因香港的一號風球代表熱帶氣旋將在24小時內吹襲,對缺乏腹地和電報線容易吹斷的菲律賓而言,未能及時通知全國關於熱帶氣旋吹襲的消息[9]。卡勒士頓回覆指,菲律賓提出之「四號風球代表『颱風危險但未會即時來臨』」並不適用於香港,因熱帶氣旋離香港200至300英里時,香港一般已能夠估算熱帶氣旋路徑;但熱帶氣旋吹襲菲律賓時,一般要離馬尼拉較近的距離才能較準確預知路徑[9]。因此,為了菲律賓的安全,卡勒士頓認為香港亦需加入四號風球。[9]1931年3月1日起,香港使用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改為一至十號:
- 一號為T字形 ,是戒備信號,表示有熱帶氣旋可能影響香港;
- 二號為橫條形 ,代表強風從西南吹襲;
- 三號為倒T字形 ,代表強風從東南吹襲;
- 四號為菱形 ,代表有受熱帶氣旋吹襲危險,唯香港未即時受威脅(此信號用於菲律賓,但不用於香港。颱風信息以非本地信號傳達);
- 五號為朝上錐體 ,代表烈風從西北吹襲;
- 六號為朝下錐體 ,代表烈風從西南吹襲;
- 七號為圓柱 ,代表烈風從東北吹襲;
- 八號為圓球 ,代表烈風從東南吹襲;
- 九號為兩個上下相對的錐體 ,代表烈風增強;
- 十號為十字形 ,並燃放3響炸藥,代表颶風吹襲[10]。
經1934年香港及菲律賓雙方協議,1935年1月1日起,廢除二號至四號風球,保留一號及五號至十號,而七號及八號的標誌,分別改為兩個朝上錐體 和兩個朝下錐體 [11][9]。期間燃放炸藥的警告方式仍有同時使用,直至1937年最後使用,之後才全面採用數字系統。
一至十號信號系統成立初期,當水警總部懸掛一號風球時,香港仔、長洲、蚊尾洲、屏山、赤柱、筲箕灣、西貢、沙頭角、荃灣、大澳及橫瀾島的信號站會懸掛「輔助信號」: (當水警總部懸掛一號風球)及 (當水警總部懸掛五號至十號風球)[10]。
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當時的日佔政府因戰爭時期使氣象預報物資短缺[12],遂暫時以上述的「輔助信號」為藍本,把一號及五號至十號風球精簡,改為只有一號及二號風球。其中 一號風球[12]代表戒備或強風吹襲,意義與以往的一號風球、現在的一號及三號信號相同; 二號風球[12]代表烈風或以上風力吹襲,意義與以往的五號至十號風球、現在的八號至十號信號相同。
英國恢復管治香港後,恢復一號及五號至十號信號[13]。其後天文台在1950年1月1日至1956年4月14日期間設立「本地強風信號」(英語:Local Strong Wind Signal)[14],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隨後於1956年4月15日新增三號強風信號,形狀為倒T字形 ,以及推出強烈季候風信號,以區分由季候風和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警報[15]。此時信號系統為一號、三號、五號至十號。
其中五號至八號信號,均為代表烈風吹襲,所代表的風力相同,只是方向不同,但民間經常誤會是代表不同強度的風力,故1973年1月1日起,五號至八號信號,分別改稱為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八號東南,一直沿用至今。
1987年起,在懸掛/發出八號信號前2小時,天文台會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16]。
信號由懸掛改為發出
隨着電子傳媒和通信科技的急速發展和普及,「懸掛實物標誌」的做法已顯得過時,1970年代起漸漸淘汰,信號站陸續結束運作,至2001年12月31日,最後一個信號站——長洲信號站結束運作,同時「晚間燈號標誌」系統亦廢除。「懸掛/除下風球」在香港正式成為歷史,從此「懸掛風球」、「仍然懸掛」、「除下風球」分別改稱「發出信號」、「仍然生效/維持」、「取消信號」[17]。雖然「懸掛/除下風球」、「掛波/扯波/落波」的等已成歷史詞彙,但由於已深入民心多年,故民間至今仍保留作為俗稱。香港的媒體新聞報道亦常見「懸掛」、「除下」這些舊字眼與「發出」、「取消」這些新字眼共同使用[18]。
至於澳門,當地氣象部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至今仍保留懸掛熱帶氣旋信號實物標誌及晚間燈號標誌的做法[19],而當地媒體亦使用「懸掛」、「除下」這些字眼[20][21]。但氣象局在2018年開始亦改為使用「發出」、「生效」、「取消」字眼。
2017年,適逢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設立100週年,天文台特意開設專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介紹其歷史。
各類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定義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定義如下:
信號名稱 | 信號標誌[22] | 信號之意義 | 應變措施 |
---|---|---|---|
一號戒備信號 |
|
如需外出,應緊記有一熱帶氣旋正在接近香港,稍後可能影響外出計劃。留意最新的熱帶氣旋報告。 | |
三號強風信號 |
| ||
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 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吹烈風或暴風,並從信號(西北、西南、東北、東南)所示方向吹襲,持續風力每小時63至117公里,陣風可能超過每小時18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 |
| |
八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 |||
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 |||
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 |||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 烈風或暴風風力現正或預料將顯著加強。 |
| |
十號颶風信號 | 風力現正或預料將達到颶風程度,持續風力每小時118公里以上,陣風可能達每小時220公里。 |
|
一號信號新增定義
2006年風季開始,一號戒備信號定義中新增「香港境內海域吹強風」的意義。因此當香港普遍地區不再受持續的強風影響,但離岸海域仍有強風時,天文台會以一號信號取代三號強風信號,提醒市民保持警覺。這與以往在港內不再受強風持續影響時即除下/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安排不同[23]。
三號及八號信號參考範圍擴大
2007年風季開始,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的標準,由以往只參考啟德自動氣象站的維多利亞港內風力,擴展至參考啟德、青衣、長洲、沙田、打鼓嶺、赤鱲角/機場、西貢、濕地公園(2013年起,以流浮山取代)這8個涵蓋全港的近海平面自動氣象站,如其中半數(即4個)或以上錄得或預料錄得的風力達強風或烈風程度,且風勢可能持續,便會發出相應之三號或八號信號[24]。這項改變是由於2006年風季的派比安事件,下文「沒有按香港實際情況而發出適當信號」詳述。
事實上,隨着1980年代至1990年代,政府在新界大量發展新市鎮及遷入大量人口,市民的活動範圍早已遠超維港兩岸,「唯維港」的測量標準已經過時,天文台繼而裝設了多個測風站,採集它們的數據作為發出信號標準。基於濕地公園站測得的風力數據有持續下降的趨勢,自2013年風季開始,由流浮山站接替[25]。機場站位置於2024年起由香港國際機場中跑道遷移至北跑道[26]。
相關法例
根據香港法例第62章《司法程序(烈風警告期間聆訊延期)條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5(1)(a)(i)條,八號或以上信號在香港法律中會統稱為「烈風警告」;而天文台在取消八號或以上信號後,天文台台長需根據該條例第5(2)條,盡快在憲報公告宣布該次「烈風警告」的開始與終止日期與時間。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最(由1946年至今)
下表為二次大戰以後香港天文台懸掛或發出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頻率。留意同一熱帶氣旋襲港期間,天文台可能多次懸掛或發出同一級別的信號;不同方向的八號信號亦作多次計算。
年份 | 1 | 3/本地強風 | 5/8西北 | 6/8西南 | 7/8東北 | 8東南 | 8總計 | 9 | 10 | 備註 | 歷時 |
---|---|---|---|---|---|---|---|---|---|---|---|
1946年 | 7 | - | 1 | 0 | 1 | 2 (1+1) |
4 (3+1) |
1 | 1 | 沒有資料 | |
1947年 | 6 | - | 1 | 0 | 1 | 0 | 1 | 0 | 0 |
| |
1948年 | 5 | - | 1 | 1 | 3 | 2 | 4 | 0 | 0 |
|
沒有資料 |
1949年 | 4 | - | 0 | 0 | 1 | 1 (0+1) |
1 | 1 | 0 |
|
沒有資料 |
1950年 | 2 | 3 | 0 | 0 | 1 | 1 (0+1) |
1 | 1 | 0 |
|
沒有資料 |
1951年 | 4 | 3 | 0 | 0 | 2 | 3 (2+1) |
4 (3+1) |
1 | 0 |
|
沒有資料 |
1952年 | 2 | 7 | 0 | 0 | 1 | 1 | 1 | 0 | 0 |
|
沒有資料 |
1953年 | 2 | 4 | 1 | 1 | 2 | 1 (0+1) |
4 (3+1) |
1 | 0 |
|
沒有資料 |
1954年 | 5 | 4 | 0 | 0 | 3 | 2 (0+2) |
5 (3+2) |
2 | 0 | 沒有資料 | |
1955年 | 0 | 3 | 0 | 0 | 0 | 0 | 0 | 0 | 0 |
|
沒有資料 |
1956年 | 5 | 4 | 0 | 0 | 0 | 0 | 0 | 0 | 0 | 191小時25分鐘 | |
1957年 | 4 | 9 (6+3) |
1 | 1 | 2 | 2 (1+1) |
4 (3+1) |
0 | 1 | 295小時45分鐘 | |
1958年 | 4 | 5 (4+1) |
0 | 0 | 1 | 0 | 1 | 0 | 0 |
|
214小時5分鐘 |
1959年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
36小時35分鐘 |
1960年 | 11 (10+1) |
7 (5+2) |
0 | 2 (1+1) |
2 | 2 | 3 (2+1) |
1 | 1 |
|
432小時35分鐘 |
1961年 | 6 | 7 (5+2) |
1 | 2 (1+1) |
1 | 0 | 3 (2+1) |
1 | 1 | 192小時55分鐘 | |
1962年 | 4 | 3 (2+1) |
0 | 1 (0+1) |
1 | 0 | 2 (1+1) |
1 | 1 |
|
158小時10分鐘 |
1963年 | 4 | 5 (4+1) |
0 | 0 | 1 | 0 | 1 | 0 | 0 |
|
175小時50分鐘 |
1964年 | 11 (10+1) |
14 (9+5) |
1 | 3 (2+1) |
5 | 3 (1+2) |
8 (5+3) |
3 | 2 | 570小時15分鐘 | |
1965年 | 7 | 6 (5+1) |
0 | 0 | 1 | 1 | 1 | 0 | 0 |
|
239小時40分鐘 |
1966年 | 6 | 5 (4+1) |
0 | 0 | 2 | 2 | 2 | 0 | 0 |
|
284小時40分鐘 |
1967年 | 8 | 6 (4+2) |
0 | 0 | 2 | 1 | 2 | 0 | 0 |
|
339小時10分鐘 |
1968年 | 7 | 7 (6+1) |
0 | 2 (1+1) |
1 | 0 | 2 | 1 | 1 | 290小時10分鐘 | |
1969年 | 4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
110小時15分鐘 |
1970年 | 6 | 8 (6+2) |
2 | 1 | 2 | 0 | 2 | 0 | 0 |
|
286小時45分鐘 |
1971年 | 9 | 10 (7+3) |
1 | 3 (2+1) |
2 | 2 | 4 (3+1) |
1 | 1 |
|
323小時25分鐘 |
1972年 | 8 | 6 (5+1) |
0 | 0 | 1 | 1 | 1 | 0 | 0 | 288小時20分鐘 | |
1973年 | 8 | 6 (5+1) |
1 (0+1) |
1 | 1 | 0 | 2 (1+1) |
1 | 0 |
|
416小時50分鐘 |
1974年 | 12 (11+1) |
10 (8+2) |
0 | 0 | 2 | 1 (0+1) |
1 | 1 | 0 |
|
525小時20分鐘 |
1975年 | 8 | 6 (5+1) |
1 | 0 | 0 | 1 (0+1) |
1 | 1 | 1 | 292小時20分鐘 | |
1976年 | 6 (5+1) |
6 (4+2) |
0 | 0 | 2 | 2 | 2 | 0 | 0 |
|
351小時30分鐘 |
1977年 | 8 | 6 (5+1) |
0 | 0 | 1 | 0 | 1 | 0 | 0 | 395小時10分鐘 | |
1978年 | 8 | 9 (6+3) |
1 | 1 | 3 | 2 | 3 | 0 | 0 | 462小時10分鐘 | |
1979年 | 5 | 5 (3+2) |
1 | 0 | 2 | 2 (1+1) |
3 (2+1) |
1 | 1 | 281小時15分鐘 | |
1980年 | 10 | 8 (7+1) |
0 | 0 | 1 | 1 | 1 | 0 | 0 |
|
414小時05分鐘 |
1981年 | 5 | 4 (3+1) |
0 | 0 | 1 | 1 | 1 | 0 | 0 |
|
202小時20分鐘 |
1982年 | 7 | 4 | 0 | 0 | 0 | 0 | 0 | 0 | 0 | 247小時35分鐘 | |
1983年 | 8 (7+1) |
7 (5+2) |
0 | 1 | 2 | 2 (1+1) |
3 (2+1) |
1 | 1 |
|
289小時42分鐘 |
1984年 | 6 | 6 (5+1) |
0 | 0 | 1 | 0 | 1 | 0 | 0 |
|
280小時02分鐘 |
1985年 | 5 | 4 (2+2) |
1 | 0 | 0 | 1 | 2 | 0 | 0 |
|
193小時35分鐘 |
1986年 | 6 | 7 (5+2) |
0 | 1 | 1 | 0 | 2 | 0 | 0 | 305小時 | |
1987年 | 7 (6+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165小時45分鐘 | |
1988年 | 6 | 4 | 0 | 0 | 0 | 0 | 0 | 0 | 0 |
|
204小時10分鐘 |
1989年 | 7 | 8 (6+2) |
0 | 0 | 2 | 2 | 2 | 0 | 0 | 306小時10分鐘 | |
1990年 | 6 | 4 | 0 | 0 | 0 | 0 | 0 | 0 | 0 | 245小時10分鐘 | |
1991年 | 8 | 6 (5+1) |
0 | 0 | 1 | 1 | 1 | 0 | 0 |
|
349小時55分鐘 |
1992年 | 5 | 5 (4+1) |
0 | 0 | 1 | 1 | 1 | 0 | 0 | 167小時05分鐘 | |
1993年 | 8 | 9 (5+4) |
0 | 0 | 2 | 4 | 4 | 0 | 0 | 325小時40分鐘 | |
1994年 | 4 | 3 | 0 | 0 | 0 | 0 | 0 | 0 | 0 |
|
138小時10分鐘 |
1995年 | 8 | 6 (3+3) |
2 | 2 | 1 | 1 | 3 | 0 | 0 | 348小時50分鐘 | |
1996年 | 7 | 2 (1+1) |
0 | 0 | 0 | 1 | 1 | 0 | 0 | 189小時 | |
1997年 | 2 | 3 (2+1) |
0 | 1 (0+1) |
1 | 0 | 2 | 1 | 0 |
|
97小時30分鐘 |
1998年 | 5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188小時35分鐘 | |
1999年 | 10 (9+1) |
13 (8+5) |
4 | 3 (2+1) |
2 (1+1) |
0 | 7 (5+2) |
2 | 1 |
|
520小時 |
2000年 | 8 | 3 | 0 | 0 | 0 | 0 | 0 | 0 | 0 | 329時05分鐘 | |
2001年 | 6 | 6 (4+2) |
1 | 1 | 2 | 1 | 2 | 0 | 0 | 253小時35分鐘 | |
2002年 | 3 | 2 (1+1) |
0 | 0 | 0 | 1 | 1 | 0 | 0 |
|
144小時25分鐘 |
2003年 | 4 | 5 (3+2) |
1 | 1 (0+1) |
1 | 1 | 3 (2+1) |
1 | 0 | 158小時 | |
2004年 | 3 | 2 (1+1) |
1 | 1 | 1 | 0 | 1 | 0 | 0 |
|
77小時35分鐘 |
2005年 | 3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
142小時45分鐘 |
2006年 | 10 (7+3) |
3 | 0 | 0 | 0 | 0 | 0 | 0 | 0 |
|
317小時50分鐘 |
2007年 | 4 (3+1) |
3 (2+1) |
0 | 1 | 0 | 0 | 1 | 0 | 0 | 86小時50分鐘 | |
2008年 | 8 (6+2) |
9 (5+4) |
2 | 2 (1+1) |
3 | 2 | 5 (4+1) |
1 | 0 | 347小時 | |
2009年 | 13 (8+5) |
9 (6+3) |
1 | 1 (0+1) |
1 | 2 | 4 (3+1) |
1 | 0 |
|
255小時30分鐘 |
2010年 | 8 (6+2) |
3 | 0 | 0 | 0 | 0 | 0 | 0 | 0 | 220小時 | |
2011年 | 8 (5+3) |
5 (4+1) |
0 | 0 | 0 | 1 | 1 | 0 | 0 |
|
213小時 |
2012年 | 9 (5+4) |
7 (4+3) |
0 | 0 | 2 | 3 (2+1) |
4 (3+1) |
1 | 1 |
|
252小時45分鐘 |
2013年 | 10 (7+3) |
6 (4+2) |
1 | 1 | 0 | 1 | 2 | 0 | 0 | 292小時50分鐘 | |
2014年 | 4 (3+1) |
3 (2+1) |
0 | 0 | 0 | 1 | 1 | 0 | 0 |
|
145小時45分鐘 |
2015年 | 4 (3+1) |
3 (2+1) |
1 | 0 | 0 | 0 | 1 | 0 | 0 | 136小時50分鐘 | |
2016年 | 11 (9+2) |
4 (3+1) |
2 | 2 | 0 | 0 | 2 | 0 | 0 | 280小時10分鐘 | |
2017年 | 12 (7+5) |
11 (6+5) |
2 | 1 | 3 | 2 (1+1) |
6 (5+1) |
1 | 1 |
|
259小時40分鐘 |
2018年 | 12 (7+5) |
7 (6+1) |
0 | 0 | 1 | 1 (0+1) |
2 (1+1) |
1 | 1 |
|
422小時25分鐘 |
2019年 | 7 (5+2) |
3 (2+1) |
0 | 0 | 1 | 0 | 1 | 0 | 0 |
|
177小時25分鐘 |
2020年 | 6 (4+2) |
7 (5+2) |
0 | 0 | 2 | 1 | 3 (2+1) |
1 | 0 |
|
194小時45分鐘 |
2021年 | 8 (4+4) |
6 (4+2) |
0 | 0 | 1 | 1 | 2 | 0 | 0 |
|
282小時50分鐘 |
2022年 | 8 (6+2) |
8 (5+3) |
1 | 0 | 2 | 3 | 3 | 0 | 0 | 315小時10分鐘 | |
2023年 | 8 (5+3) |
6 (3+3) |
1 | 0 | 3 (2+1) |
2 | 5 (3+2) |
2 | 1 | 262小時13分鐘 | |
2024年 | 7 (5+2) |
5 (4+1) |
0 | 0 | 1 | 0 | 1 | 0 | 0 | ||
總數 (1956-2020) |
443 | 365 | 29 | 35 | 67 | 54 | 120 | 23 | 15 | ||
年平均 (1956-2020) |
6.82 | 5.62 | 0.45 | 0.54 | 1.03 | 0.83 | 1.85 | 0.35 | 0.23 |
註:三號信號或本地強風信號一欄中,1950年至1955年期間實為香港當時採用的「本地強風信號」,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表中顯示的數字為因熱帶氣旋而懸掛「本地強風信號」的次數。
一號信號定義由2006年起增加「香港境內海域可能吹強風」的意義,此令大部分熱帶氣旋襲港後,天文台會改發一號信號,取代三號信號。因此2006年後一號戒備信號會顯示三個數字,兩個數字在括號內,左為第一發出數字,右則為取代三號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另外以往亦有改發一號信號的紀錄,但較為罕見。
而三號及四個方向之八號信號同樣顯示三項數據,括號內左為取代較低信號的數字,右為取代更高信號的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而綜合八號信號的一欄,數字均視發出八號信號至取消八號信號(不包括轉方向)為一整體的數目,括號內左為取代較低信號的數字,右為取代更高信號的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最早發出全年首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1967年超強颱風維奧莉,由4月9日12:00至4月10日09:00,共維持21小時。
最晚發出全年首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2005年強烈熱帶風暴珊瑚,由8月12日10:40至8月13日18:45,共維持32小時5分鐘(1日8小時5分鐘)。
最早發出全年最後一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1992年熱帶風暴馬克,由8月16日10:15至8月17日11:30,共維持25小時15分鐘(1日1小時15分鐘)。
最晚發出全年最後一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總生效時間最長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1977年颱風戴娜,由9月16日16:30至9月22日11:40,共維持139小時10分鐘(5日19小時10分鐘)。
總生效時間最短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2000年熱帶低氣壓618,由6月18日21:15至6月19日01:45,只維持4小時半,(由發出信號至取消所有信號視為一次,改發較高或較低信號不分開計算)。
發出最多不同信號的年份
- 1964年、1971年及2017年,全部不同信號(包括所有方向的八號信號)均需發出,當中1964年亦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時最長的一年,全年共維持570小時15分鐘(23日18小時15分鐘)。
發出最少不同信號的年份
- 1955年,亦是唯一一年沒有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全年3個熱帶氣旋均直接發出相當於現今三號信號的本地強風信號。
發出最多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年份
- 1974年,共發出11次(由發出信號至取消所有信號視為一次,改發較高或較低信號不分開計算)。
發出最少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年份
- 1959年及1997年,只發出2次(由發出信號至取消所有信號視為一次,改發較高或較低信號不分開計算)。當中1959年亦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時最短的一年,全年只維持36小時35分鐘(1日12小時35分鐘)。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日數最多的年份
- 1964年及1974年,各有34日生效。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日數最少的年份
- 1959年,只有4日生效。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的措施
一號戒備信號
- 沒有特別措施
三號強風信號
- 教育局將宣佈幼稚園及特殊學校停課
- 三號信號若在上午6:15仍然生效或在此前(預計)發出,教育局將宣佈幼稚園及特殊學校上午停課或全日停課
- 三號信號若在上午11:15仍然生效或在此前(預計)發出,教育局將宣佈幼稚園及特殊學校下午停課
- 教育局可視乎情況決定是否宣佈中小學停課
- 主題公園的所有戶外遊樂設施、空中纜車等可能暫停開放
- 昂坪360暫停開放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 教育局將宣佈所有學校停課
- 八號信號若在上午5:30仍然生效或在此前(預計)發出,教育局將宣佈所有上午校及全日制學校停課
- 八號信號若在上午11:15仍然生效或在此前(預計)發出,教育局將宣佈所有下午校學校停課
- 八號信號若在下午4:45仍然生效或在此前(預計)發出,教育局將宣佈所有夜校停課
- 教育局可視乎情況決定是否全日停課
- 庇護工場暫停開放
- 大多數行業暫時停工,如主題公園暫停開放、銀行暫停營業、辦公室暫停辦公、貨櫃碼頭暫停貨櫃交收等,但股市透過遙距方式照常交易
- 昂坪360暫停開放
- 機場照常開放,但航班有可能會受影響(請留意航空公司通知)
- 港鐵提供有限度服務(請留意港鐵公司通知)
- 電車、纜車、巴士及綠色小巴絕大部份路線暫停(請留意各交通工具營辦商通知)
- 如由一號或三號信號改發八號信號:視乎需要及時間,可能暫停服務,亦可能維持正常服務,甚至加密班次以應付增加的客量,但會於短時間(通常為兩小時內)內暫停服務
- 如由九號或十號信號改發八號信號/天文台宣佈即將由八號信號改發較低信號:視乎情況,可能繼續暫停服務,亦可能夠逐漸恢復服務
- 部份的士及紅色小巴維持有限度服務,但可能會加價及揀客(的士進行此等行為屬違法)
- 渡輪服務(包括港內線、港外線、街渡、澳門及廣東省航線)全部暫停
- 直昇機暫停服務
- 青嶼幹線只開放下層,青嶼幹線上層、深圳灣大橋全線、汀九橋全線、昂船洲大橋全線暫停開放
- 戲院、卡拉OK店等娛樂場所、部份食肆照常營業,但可能會提高收費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或十號颶風信號
- 港鐵提供有限度服務(請留意港鐵公司通知)
- 以下服務暫停:東鐵綫(羅湖/落馬洲↔紅磡)、屯馬綫(烏溪沙↔鑽石山、何文田↔尖東、荃灣西↔屯門)、機場快綫(全綫)、迪士尼綫(全綫)、東涌綫(九龍↔東涌)、觀塘綫(彩虹↔調景嶺)、荃灣綫(荔景↔荃灣)、港島綫(杏花邨↔柴灣)、南港島綫(金鐘↔利東);所有輕鐵及港鐵巴士路綫
- 即絕大部分地面及架空路段;值得注意的是,坊間經常誤會九號或十號信號時,所有隧道路段均仍維持有限度服務,但其實有部份會暫停服務(如觀塘綫藍田至調景嶺站)
- 以下路段維持有限度服務,但班次會較疏、行車時間亦較長,且可能會隨時暫停服務而不另行通知:東鐵綫(紅磡↔金鐘)、將軍澳綫(全綫)、觀塘綫(黃埔↔彩虹)、荃灣綫(中環↔荔景)、港島綫(堅尼地城↔杏花邨)、屯馬綫(鑽石山↔何文田 、尖東↔荃灣西)、東涌綫(香港↔九龍)、南港島綫(利東↔海怡半島)
- 以下服務暫停:東鐵綫(羅湖/落馬洲↔紅磡)、屯馬綫(烏溪沙↔鑽石山、何文田↔尖東、荃灣西↔屯門)、機場快綫(全綫)、迪士尼綫(全綫)、東涌綫(九龍↔東涌)、觀塘綫(彩虹↔調景嶺)、荃灣綫(荔景↔荃灣)、港島綫(杏花邨↔柴灣)、南港島綫(金鐘↔利東);所有輕鐵及港鐵巴士路綫
- 電車、纜車、巴士及小巴所有路線暫停
- 青嶼幹線只開放下層,青嶼幹線上層、深圳灣大橋、港珠澳大橋全線封閉
- 如情況許可,汀九橋、昂船洲大橋中線封閉,南灣隧道東行封閉,而汀九橋亦只能前往大欖隧道;否則大橋須全線封閉。
- 其餘措施同八號信號
爭議
晚發一號信號
李本瀅在2009年5月11日正式接任天文台台長,其後在台長網誌指出熱帶氣旋警告的生效時數下降能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干擾及提升社會效率[31]。在他擔任台長的兩年間,天文台明顯較以往延遲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的時間。2009年強烈熱帶風暴蓮花及熱帶風暴浪卡吹襲香港期間,天文台在熱帶氣旋移至香港約400公里範圍時才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一改以往作風。翌年超強颱風鮎魚襲港,天文台發出一號信號時,鮎魚已移至香港之東南偏南約570公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及批評。時任天文台台長李本瀅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台「台長網誌」發表《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解釋天文台在鮎魚襲港時沒有早些發出一號信號的原因[32]。亦有網民去信天文台詢問為何鮎魚距離香港不足700公里仍不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天文台回覆指,一號戒備信號的意義是表示有一熱帶氣旋集結於香港約800公里的範圍內,及可能影響香港,但並不是機械式地指每當有熱帶氣旋進入香港800公里的範圍內時,便要立即發出一號信號。天文台會就熱帶氣旋的情況而評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譬如當一個熱帶氣旋移動速度快及有很大機會為香港帶來強風時,天文台甚至可以在熱帶氣旋還沒有進入距離香港800公里範圍時,便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然而,當一個熱帶氣旋移動速度較慢及沒有顯著移向香港的趨勢時,一號信號便可能會較後發出[33]。晚發一號信號的行為直至岑智明在2011年4月14日接替台長一職後才有改善。
熱帶風暴及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爭議
熱帶風暴之中心最高持續風力只達63至87公里。因此當一熱帶風暴襲港,可能因烈風範圍太小未能令香港吹烈風,要到近距離橫過香港才有機會為香港帶來烈風。一熱帶風暴能否為香港帶來烈風,除了烈風範圍大小,地形亦是一重要因素,所以熱帶風暴路徑上細微的改變足以令香港的風勢有很大的變化。天文台在多次應對熱帶風暴正面襲港之處理手法均引起爭議。
香港在1992年7月18日受熱帶風暴菲爾吹襲。天文台低估菲爾強度,菲爾在接近珠江口時迅速增強,橫瀾島錄得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每小時108公里,換算為海平面風速仍達暴風程度,顯示菲爾為強烈熱帶風暴。菲爾在當日上午9時最接近香港,在香港天文台之西北偏西約50公里掠過。在菲爾吹襲期間,香港普遍吹烈風,而天文台因預測失誤,預計香港不會受烈風影響而只是懸掛三號強風信號[34][35][36]。但自此之後,每逢熱帶風暴橫過香港或非常接近香港,天文台也發出八號信號,因此出現了颱風利奧[37]、熱帶風暴圓規[38][39]、強烈熱帶風暴帕布[40] [41]、颱風蓮花[42]、熱帶風暴洛克等風力偏弱的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利奧顯然受乾燥東北季候風影響快速減弱,圓規則因地形因素,帕布及洛克是烈風覆蓋範圍太小及風力結構鬆散,而蓮花則是登陸後出乎意料地急劇減弱,才令八號信號生效時風力嚴重不達標。
天文台在此情況下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令市民誤以為通常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生效時風勢微弱,市民紛紛外出,甚至在岸邊追風。因此部份市民質疑,逢熱帶風暴橫過香港或非常接近香港,天文台也發出八號信號,此手法是否恰當,但是絕大部分熱帶風暴正面襲港的案例,現今科技而言是極難預測路徑上的細微改變,為安全起見天文台也傾向發出八號信號以避免預測失誤,令香港普遍受烈風影響時成為代罪羔羊。例如在2015年颱風蓮花的案例中,由於預測蓮花以颱風強度正面襲港甚或橫過境內,構成嚴重威脅,而蓮花之急劇減弱實屬難料,結果在香港地下天文台的Facebook專頁上,不少網民均支持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之決定[43][44][45]。
自1992年的菲爾過後,在正面襲港的熱帶風暴中,只有1999年強烈熱帶風暴錦雯、2012年熱帶風暴杜蘇芮及2022年強烈熱帶風暴尼格正面吹襲香港時[46][47][48][49],才為香港海平面帶來短暫烈風。2007年強烈熱帶風暴帕布第二度襲港(當時以熱帶風暴強度橫過香港)期間,長洲一度錄得暴風,但烈風未有擴展至市面;同樣1999年颱風利奧以熱帶風暴強度正面吹襲時,利奧改變移動方向及受乾燥東北季候風影響減弱,香港海平面沒有吹烈風,以及熱帶風暴圓規由西北偏西轉為西北偏北登陸香港東面時,受地形屏蔽,烈風亦只局限於離岸及高地。而2017年熱帶風暴洛克橫過香港時,連強風也未能錄得。
強烈熱帶風暴之中心最高持續風力達88至117公里。天文台在多次應對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之處理手法均引起有關九號信號的討論。1997年颱風維克托正面襲港,在維克托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的情況下仍然維持九號信號,直至風暴遠離香港才改掛八號信號。自此之後,每逢有颱風登陸前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橫過香港,天文台多會維持九號信號。因此,不少市民會誤以為當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時,天文台便會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2012年9月22日,在天文台及地下天文台進行聯席會議時,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回應地下天文台查詢時明確表示,強烈熱帶風暴雖可為香港帶來暴風,但八號信號含義已包括暴風在內,因此只有當颱風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正面襲港,並且有可能令香港吹颶風時,才有機會發出九號信號。
判斷發出因素
每當是一個颱風有機會數小時內正面吹襲香港時,天文台的預報中心便開始忙碌,天氣預報員、新聞發佈員與台長各自分工,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對外發佈和討論颱風形勢[50]。根據天文台規定,發出任何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均須由天文台台長簽署作實。因此台長負責審視颱風移動路徑及速度、本地風力、氣壓等變化、衛星數據、雷達數據、風暴潮的預計幅度、大範圍大氣條件對颱風的影響等等的因素[50],與及透過分析雷達同事的匯報,從而決定發出與否。另外,天文台亦不斷引入現代化高科技協助預報天氣,包括1999年落成的多普勒雷達[51],它較傳統雷達更能準確測出颱風中心風力及路徑,對氣象人員何時發出信號起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對1999年颱風約克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過程中功不可沒[51],亦因此隨後被天文台內部列入預報課程教材。
此外,天文台更和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利用裝在飛機的儀器收集颱風資訊,由三維結構,風力,風向,溫度,濕度等,配合總部的電腦分析,令颱風預測路徑準確度提升了10-20%。從2016年起,天文台便在內部試驗熱帶氣旋路徑概率預報,從而顯示未來九天熱帶氣旋經過某地方的概率。此功能在2017年8月正式推出。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 ^ 城市現代化 (PDF). 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 [2018-1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METEOROLOGICAL SIGNALS.. 士蔑報第16頁. 1907年7月26日.(英文)
- ^ 香港天文台. 預警信號的演變 - 颱風信號 (PDF). [2010-07-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政府憲報第492號(1907年7月26日) (PDF). [2011年10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年7月7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NEW TYPHOON SIGNALS.. 德臣西報第8頁. 1917年7月16日.(英文)
- ^ 香港政府憲報第283號(1917年6月15日),香港政府憲報第291號(1917年6月22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七號信號夜燈由紅紅紅改為紅綠紅)
- ^ 香港政府憲報第579號 (1926年10月22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號信號由紅色朝上錐體改為紅色正T字)
- ^ 香港政府憲報第283號(1917年6月15日) (PDF). 香港大學圖書館.
- ^ 9.0 9.1 9.2 9.3 9.4 9.5 蔡思行; 梁榮武. 香港颱風故事. 香港: 中華書局. 2014年7月. ISBN 978-988-8290-96-3.
- ^ 10.0 10.1 香港政府憲報第765號(1930年12月19日) (PDF). 香港大學圖書館.
- ^ 香港政府憲報第933號(1934年12月7日) (PDF). [2011年10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年2月7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2.0 12.1 12.2 風季來臨香港 港務局指導防範颱風 寶貴之船舶及各種物資毋令損失. 華僑日報第肆頁. 1944年7月18日.(繁體中文)
- ^ 當局發表本港颶風訊號. 工商日報第肆頁. 1946年6月22日.(繁體中文)
- ^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天文台
- ^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天文台
- ^ 香港天文台. 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史沿革.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還是「懸掛」風球?. [2015-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以下是2017年7月颱風苗柏吹襲香港時的新聞報道,可以見到「懸掛」、「除下」這些舊字眼出現。
- 黎梓緯. 三號風球中環返將軍澳收近900元 Uber被指無通知多收車資終退款. 香港01 (香港零一媒體有限公司). 2017-06-13 [201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一名乘客昨日(12日)在三號風球懸掛期間電召Uber,由中環往將軍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一號風球正懸掛 料周一日出前發三號波機會不大. am730. AM730 Media Limited. 2017-06-11 [201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天氣:1號風球正懸掛 晚間漸轉多雲. 東方日報. 東方報業集團. 2017-06-11 [201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所有風球除下 紅雨、雷暴、山泥傾瀉警告仍生效. 明報. 2017-06-12 [2017-07-10].
- 黎梓緯. 三號風球中環返將軍澳收近900元 Uber被指無通知多收車資終退款. 香港01 (香港零一媒體有限公司). 2017-06-13 [201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 ^ 熱帶氣旋信號之意義及安全措施提示.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201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苗柏」升級 澳門掛三號波 海上航班昨夜停航. 力報. 2017-06-13 [201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No. 3 typhoon signal set to stay (三號風球將會維持). 澳門郵報. 2017-06-13 [201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英语).
The Meteor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Bureau (SMG) hoisted the No. 3 typhoon signal at 4:30 p.m. yesterd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2010-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www.weather.gov.hk/dhkovoice/speech0317c.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天文台在2006年世界氣象日記者招待會演講稿
- ^ 香港天文台2006年熱帶氣旋警告系統檢討及2007年新措施 (PDF). [2015-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3-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台長匯報最新發展. 2013-03-18 [202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 ^ 香港天文台. 赤鱲角參考測風站的「喬遷之喜」. 2024-03-28 [2024-03-29].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81號-發出/取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2018年6月5日 [2018年6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8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熱帶氣旋警告] 9:25AM: 發出一號戒備信號. 香港天文台Twitter. 2018年6月5日 [2018年6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8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忙中有錯】官網提早半小時掛一號波? 天文台道歉屬手民之誤. 香港《蘋果日報》. 2018年6月5日 [2018年7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15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今早提早發放一號戒備信號 天文台為「手民之誤」致歉. 香港電台. 2018年6月5日 [2018年6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0月22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 ^ 天氣災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李本瀅,2009年5月15日
- ^ 李本瀅. 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 2010年10月29日 [2015年8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2月5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天文台就鮎魚已進入香港700公里內時也不發一號戒備信號的書面回履. [201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熱帶氣旋預警中心-「熱帶風暴」菲爾(1992)回望記.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年刊1992 (PDF).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年刊1999 (PDF).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地下天文台. 生活時報相片: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生效. 9-7-2015 [2015-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地下天文台. 生活時報相片:天文台改發三號強風信號. 9-7-2015 [2015-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地下天文台. 動態更新:天文台發新聞稿. 10-7-2015 [2015-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文)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Gales in the Harbour Area of Hong Kong during the Passage of Tropical Cyclones (PDF). 香港天文台. 2004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50.0 50.1 《風雨人間》頁206,香港天文台出版(梁榮武、戴世材著),2008年12月,ISBN 978-988-18042-1-1
- ^ 51.0 51.1 《風雨人間》頁207,香港天文台出版(梁榮武、戴世材著),2008年12月,ISBN 978-988-18042-1-1
外部連結
- 香港天文台關於熱帶氣旋警告的說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天文台教育資源: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熱帶氣旋信號站的歷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各種風球信號和夜間燈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城市的現代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天文台
- YouTube上的熱帶氣旋警告-第一部份
- YouTube上的熱帶氣旋警告-第二部份
- YouTube上的1946年以來天文台發出的10號颶風信號
- YouTube上的氣象冷知識:數字颱風信號百年來的演變
- YouTube上的氣象冷知識:風球‧郵寄
- YouTube上的氣象冷知識:「風球」的「真身」
- YouTube上的氣象冷知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狀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天文台-預警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特別報告狀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天文台-風暴潮信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天文台教育資源:熱帶氣旋與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陳積祥,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