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秘魯時代劃分
(重定向自前印加文化)
這是愛德華·蘭寧(Edward Lanning)制作的秘魯和安第斯地區文化時代劃分的圖表,一些研究該地區的考古學家使用了這個劃分系統。路易斯·蘭布雷斯(Luis Lumbreras)開發了另一個時代劃分系統,為某些考古發現提供了不同的日期。
多數的晚期視野文化和部分的晚期中間時期文化到了1493年已經併入了印加帝國,但是這個時期結束於1532年,這一年標誌著印加帝國在西班牙征服下滅亡。多數截止年份標誌著嚴重干旱的結束或者一個時期的開始。這些標誌著最有生產力的農業轉移到山區或從山區轉移,並傾向於標記一種文化的結束和另一種文化的興起。
術語“時期”表示獨立陶瓷和藝術風格在該地區廣泛流行的時期。 與此相反,“視野”這個術語定義了特定文化傳統統一整個地區的時期。
時代 | 日期 | 文化 |
---|---|---|
石器時代和安第斯前陶瓷時期 | ||
第一時期 | 公元前?年–前9500年 | 奥克多(Oquendo)、紅區(中部海岸) |
第二時期 | 公元前9500年–前8000年 | Chivateros一期(Chivateros I)、勞里科查一期(Lauricocha I) |
第三時期 | 公元前8000年–前6000年 | 阿雷納爾文化(Arenal)、Chivateros二期(Chivateros II)、勞里科查一期(Lauricocha I)、普拉亞奇拉(Playa Chira)、Puyenca、托克帕拉一期(Toquepala I) |
第四時期 | 公元前6000年–前4200年 | 安波文化(Ambo)、加纳利亚人(Canario)、錫切斯(Siches)、勞里科查二期(Lauricocha II)、魯茲文化(Luz)、托克帕拉二期(Toquepala II) |
第五時期 | 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 | 漢達文化(Honda)、勞里科查三期(Lauricocha III)、維斯卡查尼文化(Viscachani)、謝欽巴霍(Sechin Bajo) |
第六時期(棉花前陶器時期,Cotton Pre-ceramic) | 公元前2500年–前1800年 | 小北文明(卡勞爾)、博納維斯塔(Buena Vista)、卡薩維卡(Casavilca)、庫雷布拉斯(Culebras)、本塔龍(Ventarron)、維斯卡查尼文化(Viscachani)、瓦卡普列塔(Huaca Prieta)、拉斯哈爾達斯(Las Haldas) |
陶瓷時代 | ||
初始時期(Initial Period)(又稱形成期,Formative Period) | 公元前1800年–前900年 | 戚里峇文化前期(Early Chiripa)、科托什文化(Kotosh)、库比斯尼克(Cupisnique)、Toríl(昆貝瑪約引水渠興建於約公元前1000年)、拉斯哈爾達斯(Las Haldas)、Sechin Alto |
早期視野(Early Horizon) | 公元前900年–前200年 | 查文文化(Chavín)、戚里峇文化後期(Late Chiripa)、帕拉卡斯文化(Paracas)、佩奇奇文化(Pechiche)、塞丘拉文化(Sechura)、長基羅(Chankillo) |
早期中間時期(Early Intermediate) | 公元前200年–600年 | 莫切文化(Moche)、納斯卡文明(Nazca)、雷奈伊文明(Recuay)、利馬文化(Lima)、蒂亞瓦納科(Tiwanaku)、佩奇奇文化(Pechiche)、塞丘拉文化(Sechura)、維庫斯文化(Vicús)、瓦帕文化(Huarpa) |
中期視野(Middle Horizon) | 600年–1000年 | 瓦里文明(Wari)、蒂亞瓦納科(Tiwanaku)、皮烏拉文化(Piura)、拉斯阿尼馬斯(Las Ánimas)、蘭巴耶克文化(Sican) |
晚期中間時期(Late Intermediate) | 1000年–1476年 | 奇穆王國(Chimú)、卡哈馬卡文化(Cajamarca)、皮烏拉文化(Piura)、錢凱文化(Chancay)、查查波亞文化(Chachapoya)、欽查文化(Chincha)、奇利巴亞文化(Chiribaya)、丘奎图(Chucuito)、 Huaman Huilca、伊洛(Ilo)、Qotu Qotu、帕卡科查(Pacacocha)、Palli Marca、皮烏拉文化(Piura)、蘭巴耶克文化(Sican)、塔哈拉卡(Tajaraca)、瓦伊拉斯文化(Huaylas)、孔丘科斯(Conchucos)、瓦馬丘科文化(Huamachuco)、魯卡納斯(Rucanas)、昌卡人(Chanka)、萬卡人(Wanka)、艾馬拉人(科利亞(Qulla)、卢帕卡(Lupaca)、查尔卡(Charca)、卡拿(Kana)、Qanchi)、阿亞瓦卡(Ayabaca)、布拉卡莫羅斯(Bracamoros)、萬卡班巴斯(Huancabambas)、塔良族(Tallan)、Tumpis文化(Tumpis)、瓦尔科(Huarco)、科艾略(Coayllo)、伊茲瑪文化(Ichma)、帕里納科塔文化(Parinacota)、昆蒂斯(Cuntis)、Chinchaycochas、瓦羅奇里(Huarochiri)、Kheswas、亞羅文化(Yaro)、阿塔維略斯(Atavillo)、坎塔斯文化(Cantas)、堯約斯文化(Yauyos)、Tarmas、帕爾塔斯(Paltas)、卡馬納斯(秘魯文化)(Camanas) |
晚期視野(Late Horizon) | 1476年–1534年 | 印加帝國(Inca 或 Tahuantinsuyu)、奎斯皮瓜卡(Quispiguanca)、小庫斯科(Huchuy Qosqo) |
參見
參考資料
- Edward P. Lanning, 1967 Peru Before the Inca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ISBN 0-13-661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