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国际汇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页面乃关于中国在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列表,数值依据国际汇率因素。

本页內所述之王朝并不全然以一国为准。例如汉朝元朝清朝等王朝的疆域包括目前中国疆域之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朝代于列表中乃根据曾记载的数值换算來相应。美元数目是以当前美元价值为基础,并纳入购买力平价之后考量的预估;相关预估来自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评估一样,相关之货物與价值上的计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准确,仅供参阅人评估参考。

表中的“——”表示参考文献中缺乏相关数据。

历年中国GDP

公元纪年 中国纪年 购买力平价
百万美元[1]
占世界GDP比例
百分比 (%)
1年 汉平帝元始元年 26 820 [2] 26.2
960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
辽穆宗应历十年
24 750 [註 1] ——
1000年 宋真宗咸平三年
辽圣宗统和十八年
26 550 [註 2] 22.7
1300年 元成宗大德四年 60 000 [3] ——
1380年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40 800 [註 3] ——
1390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 41 400 ——
1400年 明惠帝建文二年 43 200 [4] ——
1410年 明成祖永乐八年 42 600 ——
1420年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 43 800 ——
1430年 明宣宗宣德五年 46 200 ——
1440年 明英宗正统五年 49 200 ——
1450年 明景帝景泰元年 52 800 ——
1460年 明英宗天顺四年 55 800 ——
1470年 明宪宗成化六年 62 400 ——
1480年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 69 600 ——
1490年 明孝宗弘治三年 58 800 ——
1500年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61 800 25.0
1510年 明武宗正德五年 70 200 ——
1520年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 79 800 ——
1530年 明世宗嘉靖九年 83 400 ——
1540年 明世宗嘉靖十九年 86 400 ——
1550年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 87 600 ——
1560年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 90 600 ——
1570年 明穆宗隆庆四年 93 000 ——
1580年 明神宗万历八年 97 200 ——
1590年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 97 200 ——
1600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96 000 29.2
1610年 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 91 800 ——
1620年 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
清太祖天命五年
87 000 ——
1630年 明思宗崇祯三年
清太宗天聪四年
82 800 ——
1640年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
清太宗崇德五年
78 000 ——
1650年 清世祖顺治七年
明昭宗永历四年
73 800 ——
1660年 清世祖顺治十七年
明昭宗永历十四年
81 000 ——
1670年 清圣祖康熙九年 88 800 ——
1680年 清圣祖康熙十九年 75 600 ——
1690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 86 400 ——
1700年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 82 800 22.3
1710年 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 93 960 ——
1720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 106 680 ——
1730年 清世宗雍正八年 121 080 ——
1740年 清高宗乾隆五年 137 430 ——
1750年 清高宗乾隆十五年 156 000 ——
1760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 164 760 ——
1770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 174 000 ——
1780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 183 750 ——
1790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194 070 ——
1800年 清仁宗嘉庆五年 204 960 ——
1810年 清仁宗嘉庆十五年 216 450 ——
1820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228 600 32.9
1830年 清宣宗道光十年 245 400 ——
1840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247 200 ——
1850年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 247 200 [5] ——
1870年 清穆宗同治九年 189 740 17.2
1890年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 205 379 ——
1900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 218 154 ——
1913年 中华民国二年 241 344 [6] 8.9
1929年 中华民国十八年 273 991 [7] ——
1930年 中华民国十九年 277 467 ——
1931年 中华民国二十年 280 292 ——
1932年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 289 200 ——
1933年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289 200 ——
1934年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263 996 ——
1935年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285 300 ——
1936年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303 324 ——
1937年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295 937 ——
1938年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288 549 ——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39 903 [8] 4.5
195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67 228 [9] ——
195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05 742 ——
195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21 919 ——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32 326 ——
195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50 115 ——
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84 842 ——
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06 222 ——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52 654 ——
195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64 006 ——
196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48 727 4.7
196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68 021 ——
196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68 032 ——
196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03 732 ——
196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52 558 ——
196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05 099 3.6
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53 676 ——
196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36 987 ——
196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25 204 ——
196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74 669 ——
197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40 949 3.1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71 780 ——
197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91 449 ——
197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40 048 ——
197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52 734 ——
197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00 876 2.8
197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93 092 ——
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44 157 ——
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35 884 ——
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07 734 ——
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46 781 1.7
198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96 587 ——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92 494 ——
198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294 304 ——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447 661 ——
198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599 201 2.4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703 671 ——
198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849 563 ——
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000 236 ——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044 100 ——
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109 400 1.6
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232 306 ——
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444 569 ——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683 336 ——
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950 104 ——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 196 343 2.4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 433 255 ——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 657 242 ——
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 873 352 ——
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 082 513 ——
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 329 913 3.6
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 569 790 4.0 [10]
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 702 020 ——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 157 823 ——
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 697 900 ——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 364 259 4.8
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 240 819 ——
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 333 750 ——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 216 019 ——
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 068 187 ——
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100,620 9.2
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572,553 ——
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560,547 ——
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181,377 ——
201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360,570 ——
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982,829 14.7
201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1,218,281 ——
201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2,014,610 ——
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894,817 16.1
201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4,342,903 16.3

历年中国人口

公元纪年 中国纪年 人口
千人
占世界人口比例
百分比(%)
1年 汉平帝元始元年 59 600 [11] 25.8
960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
辽穆宗应历十年
55 000 [註 4] ——
1000年 宋真宗咸平三年
辽圣宗统和十八年
59 000 [註 5] 22.0
1300年 元成宗大德四年 100 000 [12] ——
1380年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元天元帝天元二年
68 000 [13] ——
1390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 69 000 [13] ——
1400年 明惠帝建文二年 72 000 [14] ——
1410年 明成祖永乐八年 71 000 [13] ——
1420年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 73 000 ——
1430年 明宣宗宣德五年 77 000 ——
1440年 明英宗正统五年 82 000 ——
1450年 明景帝景泰元年 88 000 ——
1460年 明英宗天顺四年 93 000 ——
1470年 明宪宗成化六年 104 000 ——
1480年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 116 000 ——
1490年 明孝宗弘治三年 98 000 ——
1500年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103 000 23.5
1510年 明武宗正德五年 117 000 [15] ——
1520年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 133 000 ——
1530年 明世宗嘉靖九年 139 000 ——
1540年 明世宗嘉靖十九年 144 000 ——
1550年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 146 000 ——
1560年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 151 000 ——
1570年 明穆宗隆庆四年 155 000 ——
1580年 明神宗万历八年 162 000 ——
1590年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 162 000 ——
1600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160 000 28.8
1610年 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 153 000 [15] ——
1620年 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
清太祖天命五年
145 000 ——
1630年 明思宗崇祯三年
清太宗天聪四年
138 000 ——
1640年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
清太宗崇德五年
130 000 ——
1650年 清世祖顺治七年
明昭宗永历四年
123 000 ——
1660年 清世祖顺治十七年
明昭宗永历十四年
135 000 ——
1670年 清圣祖康熙九年 148 000 ——
1680年 清圣祖康熙十九年 126 000 ——
1690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 144 000 ——
1700年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 138 000 22.9
1710年 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 156 600 ——
1720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 177 800 ——
1730年 清世宗雍正八年 201 800 ——
1740年 清高宗乾隆五年 229 050 ——
1750年 清高宗乾隆十五年 260 000 ——
1760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 274 600 ——
1770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 290 000 ——
1780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 306 250 ——
1790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323 450 ——
1800年 清仁宗嘉庆五年 341 600 ——
1810年 清仁宗嘉庆十五年 360 750 ——
1820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381 000 36.6
1830年 清宣宗道光十年 409 000 ——
1840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412 000 ——
1850年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 412 000 [16] ——
1860年 清文宗咸丰十年 377 000 ——
1870年 清穆宗同治九年 358 000 28.2
1871年 清穆宗同治十年 358 988 [17] ——
1872年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 359 978 ——
1873年 清穆宗同治十二年 360 971 ——
1874年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361 967 ——
1875年 清德宗光绪元年 362 966 ——
1876年 清德宗光绪二年 363 967 ——
1877年 清德宗光绪三年 364 971 ——
1878年 清德宗光绪四年 365 978 ——
1879年 清德宗光绪五年 366 988 ——
1880年 清德宗光绪六年 368 000 ——
1881年 清德宗光绪七年 369 183 ——
1882年 清德宗光绪八年 370 369 ——
1883年 清德宗光绪九年 371 560 ——
1884年 清德宗光绪十年 372 754 ——
1885年 清德宗光绪十一年 373 952 ——
1886年 清德宗光绪十二年 375 154 ——
1887年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376 359 ——
1888年 清德宗光绪十四年 377 569 ——
1889年 清德宗光绪十五年 378 783 ——
1890年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 380 000 ——
1891年 清德宗光绪十七年 381 979 ——
1892年 清德宗光绪十八年 383 969 ——
1893年 清德宗光绪十九年 385 969 ——
1894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 387 979 ——
1895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 390 000 ——
1896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 391 980 ——
1897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 393 970 ——
1898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 395 970 ——
1899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 397 980 ——
1900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 400 000 ——
1901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402 243 ——
1902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 404 498 ——
1903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 406 766 ——
1904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 409 047 ——
1905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 411 340 ——
1906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 413 646 ——
1907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 415 965 ——
1908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 418 297 ——
1909年 清末帝宣统元年 420 642 ——
1910年 清末帝宣统二年 423 000 ——
1911年 清末帝宣统三年 427 662 ——
1912年 中华民国元年 432 375 ——
1913年 中华民国二年 437 140 [18] 24.4
1914年 中华民国三年 441 958 [19] ——
1915年 中华民国四年 446 829 ——
1916年 中华民国五年 451 753 ——
1917年 中华民国六年 456 732 ——
1918年 中华民国七年 461 766 ——
1919年 中华民国八年 466 855 ——
1920年 中华民国九年 472 000 ——
1921年 中华民国十年 473 673 ——
1922年 中华民国十一年 475 352 ——
1923年 中华民国十二年 477 037 ——
1924年 中华民国十三年 478 728 ——
1925年 中华民国十四年 480 425 ——
1926年 中华民国十五年 482 128 ——
1927年 中华民国十六年 483 837 ——
1928年 中华民国十七年 485 552 ——
1929年 中华民国十八年 487 273 ——
1930年 中华民国十九年 489 000 ——
1931年 中华民国二十年 492 640 ——
1932年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 496 307 ——
1933年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500 000 ——
1934年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502 639 ——
1935年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505 292 ——
1936年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507 959 ——
1937年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510 640 ——
1938年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513 336 ——
1939年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 516 046 ——
1940年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 518 770 ——
1941年 中华民国三十年 521 508 ——
1942年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 524 261 ——
1943年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 527 028 ——
1944年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 529 810 ——
1945年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532 607 ——
1946年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535 418 ——
1947年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 538 244 ——
1948年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 541 085 ——
1949年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43 941 ——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46 815 [20] 21.7
195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57 480 [21] ——
195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68 910 ——
195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81 390 ——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95 310 ——
195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08 655 ——
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21 465 ——
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37 408 ——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53 235 ——
195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66 005 ——
196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67 070 ——
196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60 330 ——
196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65 770 ——
196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82 335 ——
196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98 355 ——
196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15 185 ——
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35 400 ——
196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54 550 ——
196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74 510 ——
196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96 025 ——
197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18 315 ——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41 105 ——
197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62 030 ——
197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81 940 22.5
197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00 350 ——
197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16 395 ——
197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30 685 ——
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43 455 ——
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56 165 ——
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69 005 ——
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81 235 ——
198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93 861 ——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00 281 ——
198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23 288 ——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36 825 ——
198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51 040 ——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66 790 ——
198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84 035 ——
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01 630 ——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18 650 ——
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35 185 ——
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50 780 ——
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64 970 ——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78 440 ——
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91 835 ——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204 855 ——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217 550 ——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230 075 ——
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242 700 21.0
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252 704 ——
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264 093 ——
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275 392 20.7[22]
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284,303 ——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286,975 ——
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00,328 ——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303 182 ——
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310 824 ——
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318 683 ——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326 856 ——
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32,963 ——
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39,724 ——
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47,350 ——
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54,040 ——
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58,598 ——
201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61,218 ——
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68,468 ——
201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74,000 ——
201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81,100 ——
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87,400 ——
201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94,200 ——
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443,497 ——[23]

历年中国和欧洲人均GDP对比

公元纪年 中国纪年 中国人均GDP
购买力平价

美元
欧洲人均GDP
购买力平价

美元
1年 汉平帝元始元年 450 [24] 450 [25]
960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
辽穆宗应历十年
450 [16] ——
1000年 宋真宗咸平三年
辽圣宗统和十八年
450 400
1300年 元成宗大德四年 600 [3] 593
1400年 明惠帝建文二年 600 [25] 676
1500年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600 771 [26]
1600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600 0
1700年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 600 0
1820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600 0
1850年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 600 0
1870年 清穆宗同治九年 530 0[27]
1890年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 540 0
1900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 545 0
1913年 中华民国二年 552 0
1929年 中华民国十八年 562 [28] 4 111 [29]
1930年 中华民国十九年 567 0
1931年 中华民国二十年 569 0
1932年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 583 0
1933年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578 3 779
1934年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525 3 909
1935年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565 4 045
1936年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597 4 162
1937年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580 4 317
1938年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562 4 399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39 [30] 4 579
195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79 4 816
195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37 4 963
195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54 5 186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58 5 437
195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75 5 740
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19 5 962
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37 6 181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93 6 282
195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97 6 530
196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73 6 896
196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57 7 203
196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53 7 483
196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592 7 767
196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48 8 167
196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06 8 441
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53 8 686
196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12 8 936
196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678 9 355
196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22 9 825
197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83 10 195[31]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799 10 465
197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02 10 860
197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39 11 416
197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36 11 611
197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74 11 521
197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52 11 983
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895 12 289
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979 12 621
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40 13 041
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067 13 197
198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03 13 185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92 13 270
198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265 13 491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396 13 794
198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522 14 113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597 14 476
198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706 14 857
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816 15 406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827 15 856
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858 15 966
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940 16 152
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098 16 256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277 16 129
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475 16 517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653 16 860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820 17 097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973 17 502
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 117 17 974
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 259 18 413
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 425 19 002
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3 583 19 256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4 803 ——

請參見

註釋

  1. ^ 此数据包括北宋辽朝南唐后蜀南汉北汉吴越南平,湖南武平节度使,福建清源节度使,西北定难节度使等政权辖区。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建立北宋,此时的北宋只统治北方中原地区,南方有七个割据政权,北方有统治幽云十六州,东北地区和漠北草原的辽朝,还有割据山西中部的北汉,割据西北地区的党项人定难节度使(西夏的前身)。
    北宋963年灭南平和湖南武平节度使,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978年灭吴越和福建清源节度使,979年灭北汉,完成小一统,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位于西北的定难节度使从五代初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割据政权,李继迁982年抗宋自立,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北宋北方的辽朝907年建国,938年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里得到幽云十六州
  2. ^ 此数据包括北宋辽朝,以及西北的党项人西夏国王李继迁统治区。
  3. ^ 根据安格斯·麦迪森的观点,1300年至1850年中国的人均GDP一直保持在600美元(购买力平价,1990年的美元),具体可见世界经济千年史,第30页。下面增加的1380年至1840年的所有年份的GDP数据,都是根据这些年份的人口数据和600美元相乘计算出来的,1380年-1840年的人口数据具体可见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178页。
  4. ^ 此数据包括北宋辽朝南唐后蜀南汉北汉吴越南平,湖南武平节度使,福建清源节度使,西北定难节度使等政权辖区。
  5. ^ 此数据包括北宋辽朝,以及西北的党项人西夏国王李继迁统治区。

参考文献

引用

  1. ^ Statistics on World Population, GDP and Per Capita GDP, 1-2006 AD (Last update: October 2008, horizontal file, copyright Angus Maddison). [2011-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2. ^ 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59页,[英]安格斯·麦迪森 著,伍晓鹰、许宪春、叶燕斐、施发启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3. ^ 3.0 3.1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168页。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256页。
  4.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256页,[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 ) 著,伍晓鹰、施发启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5. ^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二版,第168页,[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 ) 著,伍晓鹰 马德斌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6. ^ 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59页
  7.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170页
  8. ^ 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59页。
  9.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172页
  10.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269页。
  11. ^ 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38页.
  12. ^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168页。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256页。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7页.
  13. ^ 13.0 13.1 13.2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178页.
  14. ^ 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7页。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256页。
  15. ^ 15.0 15.1 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7页。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256页.
  16. ^ 16.0 16.1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168页。
  17.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158页
  18. ^ 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38页
  19.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160页
  20. ^ 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38页。
  21.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162页。
  22.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265页。
  23. ^ 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二号). 国家统计局. [202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24. ^ 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62页。
  25. ^ 25.0 25.1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256页
  26.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61页
  27.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62页
  28.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180页
  29.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63页
  30.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182页。
  31. ^ 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64页

来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