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菲利普·津巴多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菲利普·津巴多
津巴多於2019年
出生(1933-03-23)1933年3月23日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逝世2024年10月14日(2024歲—10—14)(91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居住地 美國
國籍 美國
母校布魯克林學院
耶魯大學
知名於史丹佛監獄實驗
配偶克里斯蒂娜·馬斯拉赫英語Christina Maslach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心理學
機構耶魯大學
紐約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史丹佛大學

菲利普·津巴多(英語:Philip George Zimbardo;1933年3月23日—2024年10月14日[1])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史丹佛大學退休教授,以史丹佛監獄實驗和編寫大學心理學教材而著稱,前者也因為其爭議性成為了史丹佛大學醜聞

早年

1933年3月23日,菲利普·津巴多出生於美國紐約市。1954年,獲得布魯克林學院的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文學士學位,並且獲得最優等拉丁文學位榮譽Summa Cum Laude)。1955年,津巴多獲得耶魯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1959年又獲得該校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並在耶魯大學任教。次年,他被紐約大學聘為心理學教授。1967年,津巴多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次年,他轉往史丹佛大學任教。

史丹佛監獄實驗

1971年,津巴多受聘擔任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他在那裡進行了著名的 史丹佛監獄實驗,隨意指派24名師範學院學生在位於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內的模擬監獄內充當「囚犯」和「看守」(其中6名大學生分別作為囚犯和看守的候補,沒有參加實驗)。

這些學生很快就進入所扮演的角色,「看守」顯示出虐待狂病態人格,而「囚犯」顯示出極端被動和沮喪。囚犯和看守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通向危險和造成心理傷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評價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而許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創傷,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為了防止傷害擴大,原計劃進行兩周的實驗進行了一周就不得不提前終止。

史丹佛監獄實驗經常被拿來與米爾格拉姆實驗進行比較,米爾格拉姆實驗是由津巴多中學時代的好友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於1961年在耶魯大學進行的。該實驗發現在穿制服的權威人員命令下,路人可以將電擊受試人員的電壓逐漸提高到非常危險的程度而不提出異議。實驗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們對於權威的服從。

但後來歷經考究發現,整體實驗獄卒受到實驗主辦方明確指示,要求對囚犯實施一系列虐待舉動,嚴重影響整體實驗的客觀性,整體實驗真實性有待商榷。

其他貢獻

史丹佛監獄實驗之後,津巴多決定尋找利用心理學幫助人們的途徑,於是他在門洛帕克 (加利福尼亞州)設立了害羞診所(The Shyness Clinic),治療成人和兒童的害羞。津巴多將其關於害羞的研究成果寫成了幾本暢銷書出售。他研究的其他課題還有精神控制邪教行為。[2]

津巴多和石溪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理察·格里格合作編寫了心理學教材《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教材被美國許多大學的心理學課程所採用。他還主持美國公共電視網 的「探索心理學」(Discovering Psychology),並被許多大學電視課程[3]所採用。

2002年,津巴多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會長。在他的指導下,這個組織開發了網站 PsychologyMatters.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是一個已經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概略。同年,他在一個英國真人實境秀 「人類動物園」(The Human Zoo)中出現。參與者進入一個受控裝置中接受觀察,而津巴多和一位英國心理學家負責分析他們的行為。

2004年,津巴多出席美國國防部軍事法庭,為阿布格萊布監獄的一名看守伊萬·弗里德里克(Ivan Frederick)中士作證,他認為鑑於弗里德里克的情況,判刑應該從輕,他解釋說很少有人能夠抵禦監獄強大的情境壓力,尤其是在沒有適當的訓練和監督的情況下。顯然法官沒有採信津巴多的證詞,判處弗里德里克最高刑期:8年徒刑。津巴多運用他在弗里德里克案件中獲得的知識寫了一本關於阿布格萊布監獄與監獄實驗之間的聯繫的新書《路西法效應》。[4][5]

2006年秋天,津巴多受聘擔任太平洋心理學研究所心理學教授,為臨床心理學專業的博士生教授社會心理學

津巴多的著作發表在由伯克利加州大學的Greater Good科學中心出版的Greater Good 雜誌上。津巴多的貢獻包括解釋同情心、利他主義與和平的人類關係的根源的科學研究。他在Greater Good 雜誌上最近發表的文章題為「英雄主義的平凡」("The Banality of Heroism"),探討平凡人如何能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英雄。

2007年3月7日,已經在2003年正式退休的津巴多, 又在史丹佛大學校園發表其最後的「探究人性」("Exploring Human Nature")演講,宣告他50年教學生涯的結束。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大衛 Spiegel稱津巴多為「一位傳奇的教師」,說「他改變了我們對於社會影響的思考方式」[6]

2008年2月,津巴多受邀參加柯伯特報告(Colbert Report)。[7]

逝世

2024年10月14日,津巴多在位於舊金山的家中去世,享年91歲[8]。臨終前,他的妻子克里斯蒂娜·馬斯拉赫英語Christina Maslach與他的孩子們陪伴在他身邊[1]

著作

中文出版書籍

  1. (合著)《你何時要吃棉花糖?》(The Time Paradox),2011年,繁體中文版由心靈工坊出版,ISBN 978-986-611-224-9
  2. (合著)《心理之書》(ISBN:9789571364827),2015年,時報出版,ISBN 978-957-136-482-7
  3. 《陪孩子走出害羞的角落》(The Shy Child),2007年,遠流出版,ISBN 978-957-326-226-8
  4. 《Zimbardo’s普通心理學:核心概念》(Psychology : core concepts, 6th ed),2012年,學富文化出版,ISBN 978-986-662-463-6
  5. 路西法效應:在善惡的邊緣了解人性》修訂版(The Lucifer Effect: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2014年,商周出版,ISBN 978-986-272-638-9
  6. 《心理學導論:核心概念(第二版)》(Psychology, 3th ed),2016年,學富文化出版,ISBN 978-986-571-330-0
  • Influencing Attitudes and Changing Behavior.(影響態度與改變行為) 麻薩諸塞州 Reading: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 1969年,ISBN 0-07-554809-7
  • The Cognitive Control of Motivation.(動機的認知控制)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1969
  •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A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psychology of imprisonment(史丹佛監獄實驗:監獄心理學仿真研究),1972年
  • The psychology of imprisonment: privation, power and pathology,史丹佛大學,1972年
  • Canvassing for Peace: A Manual for Volunteers. 密西根州安娜堡:社會問題心理學研究學會,1970年
  • Cults go to high schoo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itial stage in the recruitment process,美國家庭基金會, 1985
  • Shyness: What It Is, What to Do About It(害羞) ,Addison Wesley, 1990年,ISBN 0-201-55018-0
  •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的心理學). 紐約:McGraw-Hill, 1991年,ISBN 0-87722-852-3
  • Violence Workers: Police Torturers and Murderers Reconstruct Brazilian Atrocities. 加州伯克利:伯克利加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ISBN 0-520-23447-2
  • Psychology And Life(心理學與生活),第17版, Allyn & Bacon Publishing, 2005年,ISBN 0-205-41799-X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The Time Cure: Taking Our Leave | Psychology Today. www.psychologytoday.com. [2024-10-18] (英語). 
  2. ^ What messages are behind today's cul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PA Monitor, May 1997
  3.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魔鬼效应官方网站. [2022-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9). 
  5. ^ 存档副本. [200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9). 
  6. ^ Palo Alto News profile. [200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10). 
  7. ^ 津巴多在柯伯特报告会上. [200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30). 
  8. ^ Philip Zimbardo Obituary (1933 - 2024) - Legacy Remembers. Legacy.com. [2024-10-18]. 

外部連結